曾国藩的十二条自律
1、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曾国藩的十二条自律)。
2、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曾国藩一生笔耕不辍,个人文档管理到位,留下了诗集、文集和奏稿、书札、日记等海量文字,被后人编为《曾文正公全集》。他总结过自己的写作秘籍:“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多年如一日地反复摹写,持之以恒,滴水石穿,最终发生了质的改变。曾国藩可能不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但他自身的行动,无疑是“刻意练习”结出的累累硕果。
4、曾国藩在官场上本来没什么优势。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他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不像别人那样八面玲珑。那么他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
5、咸丰三年(1853年)丁忧在籍,奉诏督办团练,创建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
6、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7、大丈夫立足于世,内心光明中正,才能无愧于天地。
8、他“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曾国藩的十二条自律)。
9、每个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会有失望和遗憾,只有内心自省,不断地去修为,才能减少遗憾和困惑。
10、一曰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11、蒋介石视他为榜样:“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为我辈楷模。”
12、贞洁: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切忌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宁与名誉。
13、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4、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5、曾氏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因其贴近当时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大受欢迎。《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16、早起和有恒,都是自律的一种,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当然,曾国藩也并非天生自律,他也有过傲慢与偏见,有过浮华与躁动,他曾被人数次唾骂,他曾因兵败羞愧难当,自杀未遂,人生一度跌入谷底,那就是他所谓“打脱牙”之时,但这也恰恰是生命的恩宠时刻。“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此番大悔大悟,源于他“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意志力和多年来饱读诗书尤其是老庄思想的熏陶,这些都内化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曾国藩“咬定牙根,徐图自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最终实现了“自卑与超越”。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所以,他才能从绝处杀出一条生路,最终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柳暗花明。
17、二曰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8、《说文》看毕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癖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不摹仿则不惯用。
19、时刻以父亲的“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训导作为健体却病的准则。
20、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海涅
21、毛笔书写,怡心悦性。曾每天早饭后,都要练字半小时,把文字方面的事情,都看做自己练习书法的机会。且今日事今日毕,不拖到明日。
22、因此要注意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重视保养自己的身体。
23、一本书没有读完,不去看下一本。读书东翻西看、走马观花,对自己的成长真的没多大用处。就像现在电子屏幕时代碎片化的东西太多了。读书不二法门就是要往深了去读。
24、四曰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25、所以,人生中,多读读书,它是我们修养养性的一条智慧捷径。
26、看曾国藩的一生,与上级交往,是很注重分寸的,从不失态。
27、每天早起,决不恋床。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自律养成,惰性克服,都是从习惯早起开始的。早起真的能做很多的事。
28、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
29、在闭塞的湖南乡下,曾国藩最大的遗憾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刚入京时,他为人处世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
30、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31、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32、曾国藩对于读书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读书,不能有局限性,还要广开思路,为此他建议我们可以多读读史书。
33、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
34、据他在日记中的记载:“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
35、可就是这样一个伟人眼中的大人物,曾经却是个“笨小孩”。
36、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37、历史规律总是在相似中轮现,读史是为了观今、鉴今,是为了从已发生事实中汲取智慧与底层逻辑,来更好指导自己。
38、很多时候,每天,每周进步很微小,但是如果能保证一直是前进的,能保证前进大方向不出错,那么时间拉长来看,最终都会有不错的回报。正所谓,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9、 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穷可弥缝一二。人为财死,不贪少祸。——曾国藩
40、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41、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42、镇定:勿为琐事或普通和不可避免的事件而自扰。
43、或许,就是这样吧,在曾国藩看来,修心十二法的第一条就是要持身敬肃,只有时时刻刻在生活中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才能做到专心致志,没有杂念。
44、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45、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46、早睡养身,让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切忌在床上玩手机浪费时间。
47、《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
48、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物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49、人生,对我们来说,就是清净无为,邑人以康。
50、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著有畅销书《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
51、本次出版系以传忠书局原版影印,仍将《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家训》合为一书,以《曾国藩家书·家训》为名,家书十册,家训二册,线装共十二册,全书最后新加了按原书年月编排的“篇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是适合于个人阅读收藏或馈赠的古典智慧之书。
52、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53、读书明志,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碎片化阅读,不如专注阅读一本书。
54、生活,我们活在当下,就是努力地去做好眼前的事,努力地去保持内心的一点平静和淡然。
55、中国谚语有云:不打三月鸟,不吃四月鱼。因为三月雏鸟刚刚孵化,四月鱼马上要产籽,此时打鸟吃鱼,等于让它们灭绝。它们灭绝,人类的结局也不会太好。仁,就是让彼此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可以生长下去。
56、当然不是,他屡次赴京赶考不中,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
57、公正:不要施行有害行为,也不要忽略你所应给的利益来损害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