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
1、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2、出处:《宋元戏文辑佚·陈巡检梅岭失妻》:“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3、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4、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5、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6、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7、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8、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9、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10、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11、身曹,忠心在汉。过关斩,一往无。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寻找刘备,曹操关羽有恩,要还给你)
12、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13、张灯结彩(zhāngdēngjiécǎi)
14、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15、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16、[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8、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9、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20、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21、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2、[典故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七擒七纵。
23、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24、成语例子: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25、桃园三结义,相见恨晚。生死与共,披肝沥。(刘备、关羽、张飞结义说的誓言)
26、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现在用来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7、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28、guò wǔ guān,zhǎn liù jiàng
29、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30、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1、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33、(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34、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35、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36、成语例子: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道上。
37、(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38、初出茅庐: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之句(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指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参加工作,还缺乏经验。
39、[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40、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41、[成语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42、[成语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43、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
44、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45、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46、[典故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47、[典故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48、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9、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50、(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51、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
52、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53、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54、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55、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56、七擒七纵:诸葛亮出兵南方,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服,不再来攻。见《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擒:捉拿。纵:放。
57、成语解释:斑鸠占了喜鹊的窝。比喻强占别人的地方或位置。
58、三顾茅庐: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59、(解释)过了五个关口,斩了六员大将。比喻英勇无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60、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61、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62、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63、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64、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65、(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66、[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67、(例句)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68、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