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歇后语(文案精选2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05 09:18:00 浏览59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歇后语

1、出处: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2、分析:“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本是“打破砂锅——纹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3、★它除提供语言通俗浅显的释义外,还配有典型例句

4、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5、这个劫匪眼看无路可逃,就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劫持了一名人质跟警方对峙。

6、④“引”和“注”的凝固性比较弱,中间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成分,这点类于惯用语和离合词,但由于歇后语是更长的语言片段,其松散程度尤甚。例如:

7、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8、“岔”与“杈”同音相谐。指事情不顺利,总出现意外。

9、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0、“谈”与“弹”同音相谐。指事情不能说或不好商量,双方谈不下去了。

11、歇后语多来源于成语典故、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小说人物故事、戏曲故事、花鸟虫鱼故事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打半边鼓——旁敲侧击”、“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12、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13、他是我们这里的文化名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时,他都是药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14、(版权说明)文章转自网络,图片作者未知,版权归属原作者。

15、2012年印度海军要想把这艘古董开走的话,总共要支付俄罗斯34亿美元!恰好是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可人家是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已。(2009年05月22日扬子晚报张雯雯《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16、(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温端政,19113页),粤语的说法则是“搞笑”。不少歇后语都很能体现出民间语言创新的智慧,于嬉笑之间将这种老百姓的语言幽默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三点:

17、我说他:“你在哪儿喝的猫尿哇,别人给你灌点酸米汤,你就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人了!”(《艳阳天》640页)

18、他高烧三天没退,看来事情咸菜蘸酱——严(盐)重了。

19、你这是六指儿搔痒,额外多一道子。(《李自成》一卷下687页)

20、(3)讽刺性:歇后语如果带有贬抑倾向,便具有讽刺性。如“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礼义廉——无耻”、“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21、想知道孩子在校表现怎么样?不用问老师,翻翻作业本就能知道!

22、他以前骑过摩托车,所以教他开汽车很容易,响鼓不用重槌——一点就通(嗵)。

23、(2)注的构成。注与引不同的是,它可以由一个单词构成,如“谷糠榨油——难”、“和尚到了家——庙(妙)”,或单词带上助词,如“喇嘛的帽子——黄了”、“蝎子的尾巴——毒啊”,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由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24、到了粤方言则变成“叉烧包掟狗”,因为粤文化中“叉烧包”更能体现岭南的饮食特色,更有象征意义。如:

25、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