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作者简介(文案精选3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01 10:32:04 浏览59

茨威格作者简介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

2、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既不是讲一些陈年旧事,又不描述人们所熟知的皮肉痛苦,而是通过两个在现实中近乎荒诞的传奇人物:一个是行为怪诞的象棋世界冠军,另一个是二十多年未动棋子的博士,突出的是法西斯的“文明”暴行。看上去不打不骂,也无强制苦役,不受冻,不挨饿,单人独往,不上手铐脚镣,没有威胁恐吓;然而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胜于肉体上的酷刑,对于思维敏捷、感情细腻的人更是如此。这点在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里写得十分深刻,令人信服。作家茨威格以其特有的心理分析手法,展现了法西斯分子对人的精神和肉体进行的骇人听闻的折磨:在各式各样的法西斯的牢房里,有多少优秀之士不堪这种折磨,终于精神崩溃:又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无声无形的酷刑,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在自杀中寻找解脱痛苦的途径。

3、@本阿弥·光悦:人道主义者的抗争,宗教宽容,异端的自由,当思想家用笔当做武器的时候,你为什么用挥起刀剑呢?茨威格不愧是三观捍卫者,文章写得大气正义,且可贵的是不流于俗套的说教和宣讲。而且可以发现,所有的独裁者真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4、    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

5、1941年他出版了强烈控诉法西斯对思想的专制统治的经典名作《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和自传《昨日的世界(DieWeltvonGestern)》。

6、《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7、韦斯•安德森:作家在维也纳长大,我猜在那里,艺术不但是城市活动的中心,也是非常流行的东西。我记得《昨日的世界》中的一个细节:维也纳人早晨阅读的日报上刊登着诗歌和哲学文章。而作家和他的朋友定期三五成群地在咖啡馆里碰头。维也纳就是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而高雅文化在那里又相当于歌坛巨星,是时下最酷的潮流,最受大众欢迎的东西。茨威格生活的范围是这一切的正中心和起始点,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曲终人散。

8、“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9、茨威格出身富裕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10、韦斯•安德森:没错,这是本好书,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他唯一一部真正的长篇,一部杰作。但我在读它的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除了我自己以外,我认识的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读过这本书。那时候我还真没有听任何人对这本书发表过任何见解。

11、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12、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3、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14、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15、@我们飞:茨威格也太会写故事了,尤其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强烈的激情之爱的描写,细致得不得了,那把火仿佛都可以烧到我。

16、人们历来只把在战争中无视一般的战争规律,在特定的瞬间不沿用屡试不爽的方法,而使出临期想到的绝招的人视为军事天才。

17、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18、从他对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的描摹,能感受到他对笔下人物澎湃的热情。这种热情也延续到他的传记作品中。茨威格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考据者,而是有一种文学自觉,将那些伟大的人物、重要的瞬间,以其他主题串联在一起。

19、乔治•普罗尼克:茨威格用了一个我很喜欢的词来形容那种人,德语的字面意思是“同样在场”,翻译过来是“依附权贵者”。

20、很心服口服的承认作者“心灵的捕手”这个称号。小说描写了下象棋的男主角一生的象棋路程。男主角一停止下棋,内心就狂燥不已,希望自己马上回到棋盘上。和读他的小说同一个感觉,紧密的布局让我不读完誓不罢休。

21、    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22、乔治•普罗尼克:回过来再聊聊他的小说——你刚刚说《心灵的焦灼》让你真正认识了茨威格,你为什么觉得这部作品那么引人入胜呢?

23、故事以一位维也纳的男作家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为开头,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24、乔治•普罗尼克:我觉得你的电影非常出色地把斯台芬•茨威格的真实生平通过他的笔下的梦想生活表现出来,又在故事的讲述中展现了他真实生活的脉络。你将他自身经历中富有童话色彩的一面刻画了出来,甜腻的幸福与苦涩的遭遇在他身上交替发生。能不能请你谈一谈茨威格这些特质,他又是怎样赋予你灵感的呢?

25、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26、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27、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28、有人认为,这种爱卑微到了尘埃里。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会有好的结果吗?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

29、也就是说,是在战前四十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力是势必要发泄出来的。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却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从别的国家夺取点什么。而最糟的是,恰恰是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自己,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会在最后一分钟吓退。

30、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31、索罗门老人发现女儿和其他男人偷情,他感到十分羞愤,但是却没有勇气和女儿对峙。这种感情后来慢慢演变成他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否定,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女儿和妻子的行为和言语都被他解读为对自己的厌恶。最终饱受折磨的他在愤恨中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