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 No.15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翻译: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6、⊙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8、⊙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0、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2、翻译: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3、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14、⊙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5、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16、⊙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选自于:《论语.述而》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2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6、朽木不可雕也。《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27、翻译:(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29、(“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2、 No.77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培根
33、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3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3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7、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38、⊙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9、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0、8)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43、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5、 No.12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46、 No.74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亚里士多德
4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于:《论语.为政》
4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4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51、 No.66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5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4、同时,孔子认为,一个好学者要慎于言。儒家认为,人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同时说比较容易泛泛,所以言语上谨慎一些,就不会把话说大了。朱熹说,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即话容易说冒,做事难于做到位。而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常常需要考虑到事难行,故需敏;言易出,故需谨。慎于言,就不会不懂装懂,也不会固步自封。如果语言上自满,容易自己形成暗示,不会与时俱进。从而难以把学习当成日常的功夫。儒家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意即德性再高也要在日常中不舍问学。慎于言,要求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随时保持谦虚。宋人有句云,“辩道不如平气”,即与其口沫横飞争高下,不如心平气和,慎言敏行。二者可鉴修为之高下。
5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5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5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58、 No.26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5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