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故事100字(文案精选73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30 09:11:19 浏览59

程门立雪的故事100字

1、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门立雪的故事7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2、(示例)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故事3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3、“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4、“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5、到达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拜望老子。见到老子后,孔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自谦道:“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程门立雪的故事100字)。

6、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的故事4(原文)

7、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8、但在这两则记录中,程门立雪讲述的并没有在门外立雪之意,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中,也没有成为雪人只说。只是简单的表达了一下门外积雪很深,主要表达的是时间概念,而现在,为了渲染这种好学求教、尊师的气氛,就宣传杨时和游酢是站在雪中求教的。

9、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0、记得当天下午在老师布置我们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早上,我们刚上完了数学课,老师布置下了许多的作业,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写作业,除了这么一个男同学:他正在别人的位置上闲逛,去弄别的女同学,根本像是没有作业一样。而且就在前一天,他的妈妈刚刚来过学校。就在上语文课的前两分钟,同学们老师反应这个情况,老师值得后气急败坏地叫了他的家长来到了学校,这次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在怎么训他也只是无济于事。

11、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12、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程门立雪的经典故事篇5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程门立雪的故事100字)。

13、“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14、明·詹同《送朱允升还徽州乃浔阳楚望黄先生之门人也》:“匡庐看云我舒啸,程门立雪君从游。”

15、(出处)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道学传杨时》

16、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7、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18、“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19、但杨时、游酢并没有因此终止求学,他们又打听到程颐老师的住处,准备拜他为师。而这时的程颐老先生因为年岁已高,已经不再收学生了。

20、最后程颐老师得知兄弟两人是为求学而来,便被他们的诚心深深的打动,他决定收下这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兄弟二人的学业进步很快,最后杨时、游酢都成为了北宋有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21、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22、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23、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

24、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25、“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26、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为了便于著书传道,程颐上书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10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文彦博满足了程颐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他。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的庄园上建立了书院,正房五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门厅一间,匾书“伊皋书院”。另有宅地10亩,粮田10顷,以赡生徒。

27、(智慧小语):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28、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29、第二天,杨时起了个大早,虽然外面正下着大雪,但为了自己的心上人,这点小事根本不足以挂齿。于是杨时便向西街程府走去。不一会儿,杨时就到程府

30、“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31、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师长是一种美德,是受到人们赞扬的。我们从小就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程门立雪的故事13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2、“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33、《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34、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

35、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36、“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37、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38、读完《程门立雪》,我被师洋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也正是因为他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请教,才最终成为了一名知名学者。全国人民千里迢迢来拜他为师,大家都尊称他为“龟山先生”。试想:师洋苦等之后,会不会不认真记起程颐教给他的东西?如果师洋发现老师没有时间,就转身离开,这将关上成功之门。

39、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40、兄弟二人还是准备试一试,他们来到老先生的住处,在经过书房的窗户时,发现程老先生正坐在椅子上闭目而睡。他们决定不打扰老师的休息,于是站在先生的门前静静等待。

41、“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42、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43、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44、大学问家杨时进士及第后,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45、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6、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47、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48、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49、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50、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51、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52、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53、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54、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颖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领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预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颖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55、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56、程颐与哥哥程颢同为理学大家,人称“二程”,但弟弟的寿命比哥哥长20多年,因此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直传弟子很多,较有名的有80余人,大多有史可査,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

57、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58、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程门立雪的故事12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经典故事:程门立雪。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

59、有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cu四声)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请求学问,当时正遇上了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大雪。他们俩人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这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在门外等候,大吃一惊,问道:“你俩还在这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种精神让程颐很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这两位虔诚的弟子。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60、的大门前了,这时,程颐正在课厅喝茶,他老远就看见了杨时,心想:这孩子果然来了,的确有点志气。于是,程颐便吩咐好下人,坐在椅子上假装睡着了。(与此慢5秒钟,)杨时已来到客厅前,看见程颐坐在里面,正准备进去,有两个下人把他拦住了,说:“老爷正在休息,谁也不许打扰!”杨时一听也不好进去,便站在门外等起来。

61、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62、不一会,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一动不动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口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教杨时。杨时也不负重望,终于学到老师的全部学问。程门立雪的经典故事篇9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来历:宋朝的时候,杨时和他的同学游酢去向老师程颐请教问题。但不忍心打扰老师午睡,而被雪覆盖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了有名的理学家。“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现在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63、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64、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65、—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66、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7、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68、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此后终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是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莫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

69、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70、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程门立雪的经典故事篇3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71、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72、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