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
1、先贤壮举,有如浏水之不息。谭嗣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成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的典型代表。春光下,浏阳城区北正南路101号,北临嗣同路,南靠步行街的谭嗣同故居正静静地接受游客们的瞻仰。
2、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谭嗣同简介)。
3、当时我正在谭君寓所拜访,两人对坐榻上,有所布置,忽然传来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接着听到由慈禧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君从容地对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了;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可救了,我已经无事可做了,只是等待死期而已。
4、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
5、 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等人逃走了。谭嗣同没有跑,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 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 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 血,就从我开始吧!”
6、留一一指作者自己。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7、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业是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契机的。1898年冬天,他回绍兴就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就提倡新思想,后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提倡民权,办爱国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1912年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被社会公认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还试行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撰写教育论文,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8、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9、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10、这天晚上我就住在日本使馆避难,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逮捕的人没来,第二天他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带了他写的著作与诗文稿本几册、家信一包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从谋求将来;没有殉难的人,无从报答圣明的君主。
11、家乡浏阳哺育了谭嗣同。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多数时间在外地生活和求学。但是家乡浏阳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父亲谭继洵、母亲徐五缘,都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父母亲不仅给了谭嗣同浏阳的血液,而且给了他最早的启蒙教育。浏阳因素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成长。对谭嗣同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欧阳中鹄、刘人熙和涂启先,都是浏阳名儒。他自13岁第一次回浏阳,一生中至少十次回乡,并且在15岁到18岁之间,长期定居在浏阳。他的几位至交好友,多是浏阳人,如唐才常、刘淞芙、黄徵等等。他在浏阳期间,经常走访浏阳东南四乡,广泛接触浏阳各阶层人士,了解浏阳风土人情,参加浏阳各种民俗活动,主持编纂谭氏族谱,曾经在东乡三口的李兴锐家中长住以阅读李家的藏书。综上所述,所以说浏阳影响和哺育了谭嗣同的成长。(谭嗣同简介)。
12、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13、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阀袁世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14、1865年(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15、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16、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17、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初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
18、诗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19、 为国捐躯,不只是在战场上才有。那些为使祖国富强起来和恶势力斗争的义士,同样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清朝末年,发生过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运动,叫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就是为变法而死的义士。
20、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21、这就触动了清王朝的核心利益。按道理说,清王朝的核心利益,也应该是谭嗣同的核心利益——没有清王朝,他爹去哪里做巡抚?他跟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不一样,那些人都是穷屌丝,他可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啊!
22、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23、谭嗣同有个哥哥叫谭嗣襄,在谭嗣同十五岁那年,谭嗣襄要去甘肃父亲那里,谭嗣同去送别哥哥,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
24、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25、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6、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27、由此可见,谭嗣同是何等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与思想,他轻易不妥协,但争吵的结果也会有彼此的吸引。虽然在此之前谭嗣同已经读到了康有为的著作,但真正对康的了解,还是在他见到梁启超后,梁向他详细介绍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而后梁启超前往上海工作,而谭嗣同也到了南京,但他们还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见面,每次见面仍然是探究着变法思想。可见,梁启超向谭嗣同灌输的康有为思想对谭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28、但是现实泼了谭嗣同一盆冷水,变法失败了,对于康有为等纯粹维新派来说无非是再找机会卷土重来。但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一切的意义是不同的,他开始隐约明白在中国维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革命。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鼓动袁世凯起兵,这其实已经是革命派的手段,也就是说谭嗣同的思想或者手段最终还是回到了革命派的行列。
29、谭认为做爱这件事跟蒸汽机的运转没什么区别,跟鸟兽交配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他觉得这件事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因此,把“淫”提到最大的高度简直很无聊。通过机器的运转能够批判落后观念,可见谭嗣同的思维跳跃度是何等之大。
30、历史业绩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谭嗣同把希望寄托在伪装支持维新派的袁世凯身上。他身带光绪密诏去找袁。袁两面三刀,假意应允派自己的军队杀掉荣禄。
31、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32、假如谭继洵能防微杜渐,谭嗣同就不会最后在死牢的墙壁上写下最后一首诗——
33、于是谭君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见他。
34、谭嗣同等为推行新政,革除积弊,抓住礼部六堂阻挠维新派王照奉折事,奉请皇上,罢免了怀塔布等6大臣。维新派初战告捷,满朝大臣则如丧考妣,状告到慈禧那里,慈禧悲叹:这天下乱了!保守势力开始调兵谴将,伺机反扑,荣禄奉西太后令暗调董福祥、聂士诚部进驻天津,调袁世凯进京,密谋借9月天津阅兵之机废掉皇上。
35、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6、亲爱的战友们,还记得1984年在上街参加电影《谭嗣同》的拍摄吗?
37、这首诗中的“鹿死谁手”、“闻鸡起舞”等掌故,都说明他不甘于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而他所作的《有感》一诗,则更加真率地表达出了他关心时事的真实心态:
38、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39、战友们脱下军装,换上清兵服装,战友们都感觉到很新鲜。有一场戏,导演要求大队清兵从城门里面往外冲,嘴里还要大声喊:冲啊!
40、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41、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42、公元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决心变法维新。召见康有为,电召梁启超、谭嗣同赴京。慈禧太后闻讯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拱卫畿辅。
43、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为了国家的新生牺牲了自己年轻生命,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改良思想及其勇于献身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
44、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45、其实,你不是豪门,你不是知识分子,你不是朝廷官员,根本就没机会参与维新变法。大家知道公车上书吧,那都是全国各地上京赶考的举人,可以说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
46、袁世凯正色厉声说:“您把我袁某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同您一样,都受到特殊的恩宠,救护的责任,不只是您一个人的。如有什么指教,我当然愿意听从。”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三军,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会依仗你们的兵力来进行废黜皇上的大事。
47、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48、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49、谭嗣同本是完全有机会逃脱的,比如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早已致信让他避祸;即使在政变发生后,他也完全可以像梁启超一样避居日本使馆,但谭嗣同坚辞不受,并说:
50、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51、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52、说明:这是1898年作者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对顽固势力的憎恨和蔑视,以及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当政变发生时,朋友们曾
53、谭嗣同离开上海之后又前往天津,在天津时他看到了李鸿章所办的洋务事业,这一切也给他很大的震动,之后他来到了北京,跟梁启超等人密切地探讨思想上的巨变。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梁启超在《亡友夏穗卿先生》一文中称:“我住的是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后来又加入一位谭复生,他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衡宇望尺咫’,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总大吵一两场。”
54、谭嗣同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浏阳。谭嗣同对家乡浏阳的感情是深厚的。他先后上十次回家乡,曾以家乡“物产殷阜,矿质充韧”而自豪,给浏阳冠以“东方小瑞士”的美称,并为家乡的道吾山、枫浆桥等名胜古迹写诗。他以家乡特产菊花石雕命名自己的书斋(“菊石影庐”),多次以家乡特产菊花石雕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并且至少创作了菊花石砚铭8篇。他还为浏阳夏布创作《浏阳麻利述》,详细介绍夏布的生产过程,并自豪地称“中国之麻,吾浏阳所产者最有名”。他为家乡黎少谷的《浏阳土产表》作序,积极推介浏阳矿产,就浏阳矿产开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充分表达了他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55、《绝命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作的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56、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57、这哪里是送别哥哥?这分明是一个爱国少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热血生命来帮助仁人志士去挽救国家!
58、其实对于谭嗣同这是很正常的,那一代的的目标是救国救民,维新也好,革命也罢,都是手段而已。如果维新能够成功,就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何乐而不为呢?换言之,在1898年之前,谭嗣同的思想是维新和革命之间摇摆,没有一定的倾向,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两者区别不大。
59、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60、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洵曾做过湖北巡抚。他年幼时即跟随父亲在外,几乎踏遍了西北东南各省。1894年中日战争后,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于是发奋钻研和提倡新学,进行改良社会的活动。他曾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倡办"南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梁领导的百日维新中,他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銜军机章京,参予新政。变法失败,他被捕入狱,慷慨就义。
61、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2、谭嗣同虽是典型的官二代、公子哥,但身上没有纨绔子弟公子哥习气。一生喜好结交名士,任侠好义。在北京时,就跟侠士大刀王五结交,还一起谋划借兵救光绪。
63、有的战友身穿的清兵衣服,被场务、道具等工作人员,把衣服上到处涂的是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可战友们仍然很开心,午餐给战友们准备的盒饭,战友们吃得是多么的香甜。
64、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65、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感染与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美育可以给人们提供高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改善、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在当时日益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及时提出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很有现实意义。
66、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6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68、那么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后来者,维新变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是在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救国图强,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会破坏又要强国富民是一条死路而已。后来怀着救国之志的青年们也果然大多放弃了维新之路,转而选择流血革命。
69、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70、“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898年9月28日,戊戌变法失败,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彼时的谭嗣同年仅33岁。
71、对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生,梁启超也说得明白,二人在此期间有过交谈,谭嗣同冷静的说,必须有人生有人死,有出走的和有留下的,我们俩就充当这两个角色吧“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还托梁帮他带走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信一箱。就此二人分道,连续几天都没有动静,维新派人物还在图谋救出光绪,到了八月初谭嗣同就被抓捕了,有几位与他同道的志士之前劝说他逃走,另谋他策以备来日再举。谭嗣同笑着回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愿意成为变法救国流血牺牲第一人,以警醒后来者。
72、他的一位幕僚说道:“荣贼并不是真的推心置腹对待我们慰帅。过去,某公曾想增加慰帅兵员,荣贼说:‘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原来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
73、也可以说,在当时那些能有机会读书,并能考上举人,他们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差不到哪里去,当然比谭家肯定要差些。
74、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75、虽然这样,天下事还得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您试试到日本驻华使馆拜访伊藤博文,请他打电报给日本驻上海领事设法救康先生啊。”
76、劝他出奔避难,他断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和他写的这首诗互相辉映,充分表现了他的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77、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78、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次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79、他死了以后,他那位做大官的老爸也受到牵连被开除公职送原籍监管,后来在忧愁和恐惧中死了。他也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80、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81、于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有上万人,谭君神态慷慨没有一点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叫刚毅上前说:“我有一句话!”刚毅走开不听,谭君于是从容就义。唉,多么壮烈啊!”扩展资料作者简介:
82、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8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4、月28日下午4时,谭嗣同面对刽子手的屠刀高声朗读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片刻后,从容就义,年仅33岁。
85、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