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1、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
2、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3、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4、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
5、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汉族人。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候。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文正”。
6、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
7、点评:无缘无故而怨天,天也不会答应;无缘无故而尤人,人也不会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人生就是如此,越抱怨,越不幸。抱怨的越多,内心的痛苦越多,抱怨的越少,乐观就会越多,当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了,那也就是丢失了整个世界。
8、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从小并非天资聪颖,但凡事却肯下死功夫,有着极强的韧劲。
9、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
10、谈到家族影响,不能不谈及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一定意义上说,星冈公是家族中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人,也是曾国藩最尊敬的长辈。即使后来封侯拜相,他仍认为自己远不如祖父。最突出表现是曾国藩始终将其祖父所说的“懦弱无刚乃男人最大之耻”作为座右铭,并一再以此告诫子弟。同时表现在齐家上,曾国藩反复强调:“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咸丰十年闰三月致四弟信中说星冈公治家之道,“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由此可见,曾国藩祖父治家之道的实质是耕读,其中前四字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信中对后四字作了详细说明,“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
11、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12、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
13、ISBN978-7-5126-7054-9
14、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诸弟信中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赓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其三是家族影响。史料记载,曾氏家族一直在湘乡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即“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曾国藩的父亲一生以教蒙童为业,自撰一联说:“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说明耕读传家已成为曾氏家族齐家的基本理念和传统。
15、《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16、恕是内心存仁爱,存礼节,对待别人不为难人家。同时呢,自己具备帮助人的能力就去帮助别人。如果不能呢,就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恕是对别人而说的。
17、《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与其内容和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18、甲三在三月下旬已能行走,不要别人扶持,还不能说话,没有乳吃,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原来一样。
19、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20、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21、这就是我家最爱读的一本书——《家规》,它深受家人的喜爱,它能使家庭更加和睦,生活更加美好!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22、译文:真诚胜过虚伪的,脚踏实地做事,胜过偷工取巧。
23、装帧精美,附插盒,上下均采用布面包裹,保护书籍,是收藏、馈赠的理想选择。
24、曾国藩对勤俭的理解更为直观具体,同治二年十二月给侄子纪瑞信中说:“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一生奉行勤俭自律,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他特别崇尚勤俭的家风,多次给予深情回忆。在给侄子纪瑞信中说:“吾家累世以来,孝悌勤俭。辅臣公以上吾不及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竟希公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辅臣公给钱为零用之需。五月归时,仅用去一文,尚余九十九文还其父。其俭如此。星冈公当孙入翰林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粪。吾父竹亭公之勤俭,则尔等所及见也”。信中所说的辅臣公是曾国藩的高祖父,竟希公是曾祖父,星冈公是祖父。
25、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26、这是较为完整论述了曾国藩读书心法的一封家书,出现写给儿子的书信中。事实上,关于读书的心法,曾国藩写了不少信给儿子。可见对儿子是给予了厚望的。
27、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28、凡是富贵功名,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半是人力而为,一半则听天行事。只有学习圣贤的作风,全都是你自己拿主意,跟天命没有关系。
29、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害怕老一辈由此而太过奢侈,后辈因此而骄纵,钱多而子弟不骄纵的,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我们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你与沅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却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你对此要时时留心。
30、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31、前面讲对于《离娄》首章和“爱人不亲”章的困惑,是自己阅历日久,经事渐多以后才慢慢消解掉的。这就是切己体察。
32、第四是治心之道。曾国藩人称“曾三戒”,因为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过“三戒”的规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过这些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修身养性。同时,曾国藩本人善于自省,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敢于正视,敢于毫不隐讳地剖析自己。这种治心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33、同乡的京官还是那些。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城。梅霖生病势严重,很是可虑。黎樾乔老前辈那里,父亲没有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34、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35、梁启超在成家时读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
36、他流传于后世的家书,光通行的本子就有八卷之多。
37、在家赋闲一年多的曾国藩终于得到皇帝的诏书,奉旨出山,重返与天平天国战斗的战场。
38、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39、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40、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i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白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41、通常人们在给座师、好友拜完年后,拜年活动就结束了。但曾国藩还会去拜会同年,即和他一起通过乡试、会试的人。此外还有一些精英,比如刘蓉。刘蓉虽然只是秀才,但本领很大,只要两人同在一城,曾国藩也不会忘记给他拜年。刘蓉还将好友郭嵩焘介绍给曾国藩,郭嵩焘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
42、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43、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
44、贼既办后,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
45、家书里包含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
46、点评:曾国藩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刚柔”功法到家,在自己鼎盛之时,看到“刚”性太强,便以柔掩之,并强调刚强与刚愎的不同,并把这一点恰到好处地用到为人处世之中。他认为处世不应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47、一是收录最全,共计收录1248封家书,在各种流行版本中,是最多的了,而且没有删节,读起来原汁原味。
48、忽的想起一件事,那日我到舅父舅母家拜访,却发现舅舅以前极喜爱的《曾国藩家书》《菜根谭》《大学》等承载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都被束之高阁,我感到疑惑,便问舅舅,舅舅却答“工作忙,表弟也不爱看”,看着表弟书桌上垒起的高高的教辅书籍和舅舅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又想起舅舅以前来我家给我讲国学经典当做睡前故事的情景,一瞬间我感到国学之殇。国学经典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这些经典里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不同于现代快餐阅读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温润与柔和。经典不被青年一代接受,经典渐渐被遗忘在步履匆匆的人们的身后,这都是在折射出一个信号: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边缘化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我读《曾国藩家书》,书中写到曾先生劝勉自己兄弟多读经典,才能修身,我觉得确实该是如此,并对曾先生日日必作字,虽有事也不间断读史的做法感到敬佩,这真真是一个以身传承中华文化的榜样。
49、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50、家书中一再强调的勤俭、低调、隐忍,这也是曾家长盛不衰的原因。
51、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
52、 而“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王熙凤的那句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太锋芒毕露、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反倒不如那些看似笨拙的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而走到最后的往往也是那些聪明人眼中的“笨人”。
5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54、伦理教育价值。许多家书不仅体现了写信人的胸怀抱负、情操气节、人格情趣,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像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
55、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56、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57、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
58、《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感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若丧家之犬,但他始终没有抱怨过。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59、《曾国藩家书》版本颇多,今天特别推荐,缘由有二:
60、首先是做官用人之道。人们常说“为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为政要学曾国藩什么呢?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做官最根本和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穷’字”。又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勤俭节约是兴旺之本,骄奢懒惰是失败之源,能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此外,曾国藩还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对于选用人才的标准,曾氏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选拔人才时要‘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曾国藩一生爱才,也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后人曾用“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来形容他对李鸿章的培养。
61、二是文白对照,曾国藩的家书文字原本很浅,不过想省心的,这套书提供了白话文,读起来更方便。
62、最后要指出的是,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即目录的合理编排。显而易见,书信多达千封,这并非一个小数目。体现在目录上,它不能是一串串的年月,否则枯燥乏味,翻阅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是一串串的每封书信的大意概括,否则没有时间脉络可循,很容易让读者云里雾里;而应是这两者的结合,把时间、事件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就能让读者对全书书信内容有个明晰的认识。
63、光绪五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其门人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流传到现在。
64、03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65、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66、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处之完满乎?
67、东方版《曾国藩家书》为全新整理本,方便阅读,是家庭教育必备书。
68、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69、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70、曾国藩认为,恕字较为容易,因为是外在的。但敬却比较难,因为是内化的。虽然很难,但还是要去做。因为这是自己的立德之本。
7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72、凡事往往都是从一个美好的开始开始的,但经常是以不完美的结束结束的。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头无尾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
73、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74、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75、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
76、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77、本书的注释,除了历史人物介绍外,还包括不为今人所熟知的一些词语。这些是以脚注的形式出现的。另外,书信中出现了一些干支纪年,不方便今人阅读,本书用年号纪年做了圆括号注。此外,书信中还出现了六角括号注,这些则是曾国藩本人、其学生李鸿章等所加。—有了这些注释,即使没有所谓的“文白对照”的翻译,全书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