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
1、之后,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构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2、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3、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
4、记得当天下午在老师布置我们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早上,我们刚上完了数学课,老师布置下了许多的作业,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写作业,除了这么一个男同学:他正在别人的位置上闲逛,去弄别的女同学,根本像是没有作业一样。而且就在前一天,他的妈妈刚刚来过学校。就在上语文课的前两分钟,同学们老师反应这个情况,老师值得后气急败坏地叫了他的家长来到了学校,这次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在怎么训他也只是无济于事。
5、“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6、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7、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8、杨时,字中立,南建州将乐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年纪稍长后,用心专而深于研究诗经和史书。熙宁九年,杨时中了进士门第,号为龟山先生。程门立雪的故事3(成语故事)
9、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0、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们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们的老师醒过来。
11、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12、等了半天程颐起身了,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早在此呼!”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程颐大受感动,将两人收为入室弟子,之后杨时和游酢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13、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4、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5、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16、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天气也开始变得很冷。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但是老师还在睡觉。他们依然很有礼貌,没有打扰老师,而是在大雪中等待。这时候,杨时的朋友游酢因为寒冷的冬雪天气已经坚持不住了。他有好几次想要把程老师叫醒,但是杨时没有让他这么做。
17、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18、就这样,他们不知在雪地里站了多长时间。程颐终于醒了。他打开门出来赏雪,却看见两位学生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都要成雪人了。程颐大吃一惊,问道:“看你们身上和脚下的雪,就知道你们已经来很久了,为什么不进屋呢?”杨时连忙上前施礼,对程颐说明来意,“我们是来向老师请教问题的,中午到时您在睡午觉,我们怕吵醒您,没敢进门。”程颐听了大受感动,连忙请二人进屋。二人这才进屋,向老师请教问题。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广为传颂。
19、杨时因为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虚心求教。
20、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21、所以,人一生要很注重自己的名誉,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谨慎,而招惹没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基本的礼节,要从小教导孩子。
22、“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原文是这样写的:
23、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24、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25、0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成人后比狼更可怕!(值得所有爸妈深思)
26、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7、程颢,程颐是当时的名儒。杨时弃官师从二人,是因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的。他后来先后任职浏阳、余杭、萧山三县,都建有好的政绩。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侍奉师父程颐时,地上因下雪。程门立雪的故事2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28、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程门立雪的典故篇2(释义)程:程颐,宋代著名的学者;立:侍立。站在雪中,在程颐的门口等待。形容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
29、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30、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1、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32、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杨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礼貌,也很谦虚好学的人。那一年,杨时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提前约好了一起找程颐,程颐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杨时和他的好朋友游酢走到程颐家的时候,得知程颐当时正好在家里面睡觉。由于杨时是一位很懂礼貌的人,于是他就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老师睡觉的时候去打扰老师,即便是自己很渴望马上学到知识。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老师的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33、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