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言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3、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古代名人名言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6、中人以上,可以语以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以下也。(孔子)
7、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1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宋杨时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这句话,出自《孟子》。大意是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1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8、曹雪芹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19、(解读)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21、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汉·王符)
22、10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23、(点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个文官,虽不善带兵,但死战不降。后来就是悲剧的“崖山之后无中国”。
24、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5、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7、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淮南子》)
28、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2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0、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3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3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3、(解读) 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3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35、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36、奔走揖拜之日多而公务填委,简书酬酢之文盛而民事罔闻。时光只有此时光,精神只有此精神,所专在此,则所疏在彼。明吕坤
3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3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0、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4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3、10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4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47、(解读) 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48、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4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50、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
5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5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