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文案精选9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25 10:09:26 浏览59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1、实际上,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被告人。比如,英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实行了陪审制。当年因为社会治安状况恶劣,所以重刑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即便是盗窃几便士的轻微盗窃犯罪人,也要被判处死刑。

2、老子认为高智慧者管理国家采用“无为”的方法。就是国家管理者没有作为,把权力完全下放给下属和人民,让下属和人民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3、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认为死亡不过是让自己的灵魂返回应去的安息处所。在等待行刑的时日里,他的朋友和学生劝说并设法帮助他越狱逃亡,他坚决拒绝。他终于饮鸩就刑,终结这一悲剧命运。(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4、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真的死于雅典陪审制吗?

5、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6、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

7、如果没有了精神信仰,如果没有了对真理与真相的追求,那么,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即使在世俗的生活中有如孔子那样快乐,有如孟子那样浩然,其实也不过是一只快乐的猪。但是,西方的圣哲不同,苏格拉底说,如果他不能够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他不能够追求真理,如果他必须违心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苟活。(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8、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投降斯巴达后,斯巴达在雅典扶持克里底亚等三十僭主政权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杀害了许多人,苏格拉底直言指责这种行径,曾被当局剥夺了施教和议政的权利。一年以后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恢复雅典民主制,当局却在公元前399年审判、处死了坚决拒绝和三十僭主同流合污的苏格拉底。

9、因为他觉得自己没罪,逃跑不符合自己的作风,再说,他觉得哲学就是预习死亡,所以作为哲学家,怎么能在死亡面前逃跑呢?

10、   不过据柏拉图,苏格拉底并没有拒绝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之前他甚至胆敢提出,应宣布他为城邦英雄,在“普吕坦内昂”里为他供应伙食直至去世。“普吕坦内昂”乃何地儿?雅典城邦神社大厅,里面燃着长明邦火,至为神圣,能在那里受公家供奉者,不是奥林匹克冠军,就是为保卫城邦立下赫赫战功者。苏格拉底恬不知耻,说他应该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供奉或英雄待遇。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百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群众是可以随便挑衅的吗?随便嘲弄的吗?

11、根据苏格拉底被控处死的最早原始资料,指控他的罪状有两条:败坏青年,引进新神。

12、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13、我这才明白了,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灵感。传神谕的先知们说出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却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很明显,诗人的情况也是这样。同时我还观察到,他们凭着诗才,就自以为在别的方面也最智慧,其实一窍不通。于是我就辞别了他们,琢磨着自己比他们高明点,正如比那些政治家高明一样。

14、讲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有了答案:苏格拉底到底是被雅典的陪审制度害死的,还是他自己一心求死。所以,苏格拉底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雅典的司法制度和民主制度。

15、他解释说:我一辈子都在研究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并为维护正义付诸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

16、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虽写下大量有关苏格拉底的文字,但仅仅在《第七封书信》里顺带提及“三十僭主”。虽提到克里提亚,但对其罪行却轻描淡写,对亚西比得更是一字未著。不仅如此,此两人还被安排为大量哲学对话的主人公。同样地,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仅一次间接提到雅典人对克里提亚、卡尔米德和亚西比得等人的怨恨。不难想见,柏拉图、色诺芬是想要让苏格拉底与其贵族弟子脱钩,以证明其清白无辜。这些人的确犯了罪,但那是其秉性使然,与苏格拉底的薰染无关。问题是,为何柏拉图和色诺芬在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得等人问题上如此讳莫如深?二人到底有何难言之隐?

17、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这两次审判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当时都没有法院案宗或任何其他正式记录,起诉方面也没有正式的诉状留下。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他们两人的忠实弟子后来转述的。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他们同时代人关于他们受审和处死情况的独立和客观的记述,甚至连一鳞半爪的暗示也没有。

18、(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哲学史(1—5卷)》,因篇幅限制,略有删减。)

19、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而苏格拉底却知道自己无知,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苏格拉底认为:知道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也就是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说起来很平常,但要承认自己无知可不是一件小事,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20、(4)他教育的对象以青年居多,想用他的哲学塑造年轻一代,以寄托他的理想。他在雅典的街头巷尾、竞技场所谈论时,周围常簇拥许多青年子弟,教育青年如何培养他们的美德常是他的谈话主题。

21、雅典的公民们!我得到那个坏名声,只是由于我有某种智慧。你们要问,是哪一种呢?我说就是人所能得到的那一种。也可能我确实有那样一种智慧;至于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位所具有的,我想也许可以称为超人的智慧。我想不出别的话来描述它,因为我自己根本不想要它。谁要是说我想要,那是造谣,是对我的诽谤。

22、这些分歧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分歧,而是牵涉到雅典人当时所享有的民主和自治的权利的基础本身。苏格拉底所宣教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的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的学说,都是与这种权利背道而驰的。

23、他在中年时周围已经聚集起一批雅典和来自外邦的追随者,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公元前423年上演的《云》剧中,被漫画化的苏格拉底已俨然是“思想所”的首脑,热慕的求知者接踵而来,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24、第一轮投票,票数相当,可苏格拉底却觉得惊讶,他继续讲“大实话”:

25、   前416年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这个蕞尔小城不识相,耍滑头,竟胆敢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雅典如此强大,灭掉他们实在是小菜一碟。据修昔底德,雅典军队执行了公民大会决议,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

26、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在你活着的时候,你不知道死亡,当你死了之后,你已经不必关心死亡了。

27、苏格拉底说,要有淹在水里奋力求生的强烈欲望,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28、500人的陪审团,票数差距是60票,如果苏格拉底真心想说服陪审团,以他的口才,只需要改变30个人的想法就足够了,而这对他其实并非什么难事。但是他选择了放弃,反而一心求死。

29、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处死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这是人类民主历程中第一个冤假错案。给人类的警示是“多数暴政”的可怕。这直接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体现出来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就是:“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同时还告诫世人,人类的犯罪有许多种,但是唯独思想犯是荒谬的,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能够因学术思想以及言论上的不同而受到惩罚。这次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就是“不信国家的神,而只信自己的神,并且以较弱的论证驳倒较强的论证,从而教坏年青人。”这也为后来西方走上民主法治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30、他的一个朋友问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31、有位做临终关怀的医生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死亡,都比面对生活更加平静。

32、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中所说的“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33、但是雅典在那个时代就实现了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告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进行无罪辩解,等到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量刑的辩护,在两个阶段都可以无所顾忌、充分展开辩护,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尴尬。分析到这里,你还能说它的司法制度就真的那么落后吗?

34、这种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是合二为一的,这就会导致量刑反制定罪的现象发生,也就是以量刑结果为导向回头寻找合适的罪名,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司法的规律,产生“欲加之刑,何患无罪”的司法乱象。

35、但对于那些赞成我无罪的人,我愿意趁此时法官正忙着,我还有赴刑场之际,跟你们谈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我死前陪着我吧!

36、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柏拉图原来想从事戏剧创作,但在一见到苏格拉底之后就拜倒在这个老头子的脚下,转而从事哲学的探讨,为了表示决心,还烧掉了所写的悲剧诗作。可是他并没有丢弃他的文学才华。正是靠柏拉图的文学才华,苏格拉底才得以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据不朽圣人的地位;但也是靠苏格拉底的如簧之舌,柏拉图的著作才得以世代传诵。

37、雅典历史上,有很多人是被起诉以后潜逃,让司法机关抓不到的,普罗泰戈拉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择主动自我流放。

38、可是他越探索,越发现这个问题不比天上的哲学简单,甚至还要更复杂。

39、“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

40、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41、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理念,与老子的“无为”治国理念相比,相差很多。

42、在公元前339年,一代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三位雅典公民提出了公诉。其中一人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美莱特斯,他是雅典的政治领袖,后来却被一年一次公民的“点赞”中被流放了,这就是著名的陶片放逐法。而他们起诉苏格拉底的罪行在今天看来有点搞笑。引诱青年罪、亵渎神圣罪、敬事新神罪。这些罪名在今天看来不是逗逼吗?所谓的引诱青年罪,并不是苏格拉底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干了一些不耻行为。而是因为他的一个学生当了造反头子,就把他涉及其中了。他一生教过那么多徒弟,人家是成人了,这和他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亵渎神灵,就是因为苏格拉底提倡无神论。你信你们的,他信他的,关你们屁事啊,这样看来那时的雅典和秦始皇差不多呀。但他们的审判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43、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因为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民主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44、   如所周知,17世纪以降,民主理念在西欧崛起,逐渐散播到整个欧洲、北美乃至全世界。以此故,希腊民主也开始受到推崇,至19世纪后期甚至被大大拔高,以至今天很多人以为,现代民主的源头就是希腊民主。但它并非起源于希腊,而发端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和法律观念。事实上两种民主在源起、规模、形式和程序上都有很大差别。

45、可是,苏格拉底是怎么想的?当他听到有220个陪审员认为他无罪之后,竟然有些意外,甚至还有点失望。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色诺芬,他说苏格拉底的本意是想在法庭上激怒陪审团给他定罪。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仍然有这么多人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你说苏格拉底的死能归咎于雅典的陪审制度吗?当然不能。

46、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此要付出代价,可是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要违背真实的自己而活着,那比死还可怕。

47、在中国,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站在孔子的土堆上观风景,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山峰,更别说见过高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因为孔子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喜马拉雅山,还有珠穆朗玛峰,在这些山峰中,即使是最深的山谷,其实其海拔也比东山与泰山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其实思想文化的境界也是一样的。体会过苏格拉底的人,再回头看孔子,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哲人,低头看着五岁的孩子。

48、                           

49、   苏格拉底的名声固然是由柏拉图一类拥虿构建起来的,但在文明史上,一个大哲人竟然被国家法庭判刑处死,终究还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

50、我一个接着一个地考察人,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激起的敌意。我也曾为此悔恨、畏惧,但我不能不这样做,因为我应当首先考虑神的话。我心里想:我必须把所有显得智慧的人都访问到,把神谕的意义找出来。我对你们不能不说实话,公民们,我向你们发誓,凭着大神发誓,我看来看去,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视的人实际上倒比较智慧,比较好些。

51、苏格拉底虽然被以不敬国家的神的罪名处死,但是其实他是一个十分虔诚的有神论者。他对自己的生命为神所赐从来深信不疑。虽然耶稣基督差不多五百年之后才降世,但是,苏格拉底确实一直是非常敬畏神灵的。但是,孔子却杜绝了中国人虔诚地拥有自己的神灵。他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他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对神灵明显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这种完全以世俗的实用心态对待神灵的结果,就是,中国人似乎什么都可以信,又什么都可以不信。所谓“信者有,不信则无”,其实是一种越乎寻常的世俗实用心态。这为后来中国历史充斥的暴力争斗,鲜血淋漓,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埋下了深厚的根基。

52、同胞们:或许你们会以为我被定罪是因为我喜欢争辩,其实如果说我好辩的话,那么只要我认为对的话或许还可以借此说服你们,并替自己辩护,尚可免处死刑,但是我不认为,为了避免危险起见,就应该做不值得一个自由人去做的事,也不懊恼我用现在这样的方式替自己辩护。

53、难道说这种迁移很可悲吗?而且,还可以见到像俄耳甫斯、穆赛俄斯、赫西俄德及荷马等人。如果真有这回事,我倒真希望自己常常死去,对我来讲,寄居在那儿更好,我可以遇见帕拉墨得斯、忒拉蒙的儿子埃阿斯,及任何一个被不公平处死的古人。拿我的遭遇与他们相比,将会使我愉快不少。

54、下一步,我要向你们预言到底是谁判我的罪,及你们未来的命运如何;因为人在将死之际,通常就成了先知,此时我正处于这种情况。

55、苏格拉底认为,磨难和逆境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提倡经受磨难来提高自身。这与儒家思想相似,属于中高层次的思想观念。

56、自从我接触了西方的两个人之后,我对孔子就没有了信心。这两个人,一个是苏格拉底,另一个是耶稣基督。一个给我逻辑理性的思维能力,一个给我以人生的信念。在这两个人面前,孔子其实真如文化的侏儒,思想的驼背,立不高,也站不稳。要让我再回到孔子那里,其实已经是很困难了。这种感受,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样,一个人站在更高的山峰上看过了风景,再要站到一个土堆上来观风景,就会了无生趣。

57、有一天,我的儿子长大了,若不致力于学问,只是一个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的人,那我恳请你们处罚他。

58、当时的投票表决规则,其实对苏格拉底也是非常有利的。

59、反之,如果死是从这里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说法如果正确,那么所有的死人都在那里,判官啊!那又有什么是比这个更伟大的幸福呢?因为假如死者到了阴府,他就可以摆掉那些把自己伪装成法官的人,而看到真正的法官在黄泉当裁判,像弥诺斯、刺达曼堤斯、埃阿科斯,特里普托勒摩斯,及其他一些半神半人,跟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

60、后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关于“四大自由”的演说,就提到,每个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的上帝的自由。同时规定,人有思想言论的自由。道理只能够靠道理来辩驳,不可以用暴力来干涉。批判的武器不能够代替武器的批判。不能够以民主的名义判处人们思想罪、言论罪与信仰罪。

61、苏格拉底宁愿死亡也要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这一结论被后世实证主义法学用来论证“恶法亦法”的观点——即便是恶法也应该受到民众的尊重和自觉的维护。

62、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63、他郑重剖明:他并非不尊重自然知识,但确实无意深入研讨它。以不信神或渎神被判罪在雅典是屡见不鲜的。他申述:他也不是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那样的收费教学的智者,他的声誉只不过出于他有一种“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自知我无知”。

64、   苏格拉底究竟是因何罪名而被判死刑?是因“败坏青年”,“不敬神”?如果是,“败坏青年”,“不敬神”是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如此重罪?如果不是,他究竟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因何种言行而获死刑?他的死是可以避免的吗?

65、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徒弟,他的家族是寡头政治的当权者之一。出身于此,他和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样热衷于政治。他本就不满寡头政治的暴力手段,更是厌恶他们企图借苏格拉底之手作恶的行径。民主制复辟,处死了苏格拉底,他因此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改造国家。《理想国》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灵魂的三重区分:理性——统治思想活动/激情——控制情感/欲望——肉体的趋乐避苦。 理性是最高的,不朽的。“国家是大写的人”——统治者——理性的哲学王/保卫者——有勇气,受过良好教育的武士/民众——节制欲望的各司其职的大众。统治阶层——包括武士——没有私人利益,包括婚姻,私人财产等,都是政策安排的,后代是共同养育的。柏拉图对民主制的批判——无节制的自由按照意见(多数人)而不是理性统治必然导致僭主制——一个强力的能提供保护的当权者。 柏拉图后期的《法律篇》中,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次好”的法制——“法律是主宰,统治者只是法律的仆人”,“一个可朽的灵魂,当他承担了最高的、不受约束的权利,就一定会失去他的智慧和真诚”,但柏拉图的法制依然是保守的,比如限制个人信仰,农业社会,联邦公民人数50分59个部落等。

66、最后只剩一个机会了。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雅典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神明的活动,所以死刑执行就要延期。就在这个空当里,出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故事。一群苏格拉底的朋友、学生前来看他,不断地劝他抓紧机会出逃,甚至已经帮他准备好了资金,规划好了出逃路线,但这最后一个机会,苏格拉底也放弃了。

67、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度,更准确地说,是死于陪审制。

68、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西比得。此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言善辩、精通音律,为当时雅典城的头号酷哥,粉丝无数,连口齿不清都有人模仿。坊间流言,说他与苏格拉底关系爱昧。这在柏拉图的著述里不难找到证明。在《会饮》中,亚西比得夸耀他与身材矮小、鼻子扁塌、皮肤黝黑,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苏格拉底在练身馆里调过情!他甚至当众色诱苏格拉底,无奈后者并不领情,使其阳谋未遂。但亚西比得是一个野心勃勃、富于攻击性的家伙。正是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公民大会上煽动群众忽悠群众,使其所提远征西西里的动议在“公投”中获得通过,本人也被任命为远征军总指挥之一。但远征军离港后不久,他便因故叛逃到斯巴达,为高层出谋划策,给雅典造成了重大伤害。

69、苏格拉底的求知理念,比老子相差很大一个层次。

70、也许时间的间隔,使亚里士多德具有了历史的眼光,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五体投地拜倒于太老师的脚下。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同他的老师有分歧,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说真的,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放在一起参照来读,仿佛是旁听一场针锋相对的哲学和政治辩论。亚里士多德提到苏格拉底的话不多,而且散见各处,但对于我们了解苏格拉底不无帮助,因为亚里士多德同当时的苏格拉底崇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一种极为严格的态度来看待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

71、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没有。那么,他说在人间我最智慧,是什么意思呢?他是神,不可能说谎,那是同他的本性不合的。我经过长期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个人比我智慧,那就可以到神那里去提出异议了。

72、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比他稍有高明之处。后来我又访问了另外一位更加自以为智慧的人,结果也是一模一样。于是我有树立了一个敌人,他身边的许多人也都成了我的敌人。

73、   民主派虽比寡头派更仁慈,但僭主暴政毕竟发生不久,杀戮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城邦上空仍飘荡着血腥之气,要他们没有一点报复心,是不可能的。寡头派的血债并没能真正得到清算,而苏格拉底与寡头派头目的师徒关系又尽人皆知,民主派怎么能不伺机报复?即便无法指控他直接参与了杀,也并非找不到其他理由来治他。加之城外的贵族派武装此时正蠢蠢欲动,就更得好好震慑一下他们了。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得等难道不正是受其教导才变坏,才给城邦造成了巨大伤害?寡头派死硬分子此时不正在雅典远郊埃留西镇组织还乡团,磨刀霍霍,欲杀回雅典变天?故此,苏格拉底之死是必然的。他是被牺牲的。

74、老子主张不争、尚柔,主张不与人相争,做事要柔和。这样的做法是不吃苦的。这是比苏格拉底更高层次的做法。

75、第二轮的投票,大多数人都投了让苏格拉底死的票。

76、在这样的制度设置下,苏格拉底在量刑阶段的论证义务其实非常之轻。他只须说服陪审团,使其确证控方要求的死刑判决过重,陪审团就必须选择辩方提出的量刑建议。所以,苏格拉底只须在这些不同意定罪的220个人之外再拉到30个人认为死刑判决过重就大功告成了。想想看,对苏格拉底而言,这是不是极其容易就能达成的目标?但最后苏格拉底还是被愤怒的陪审团判处了死刑,可以说,这完全是他自己一心求死的结果。

77、   由于希腊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现代专业法庭和职业律师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仅任何公民可起诉任何被认犯法之人,而且从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可在民众法庭上发言,揭发控告任何个人的违法行为。这意味着,任何手握权力者都受到密切的监督和制约。从权力应当受到制衡这一民主原则看,普通公民监督并约束公职人员以防止其滥用公权,乃天经地义,但在粗陋民主样式的实际操作中,任何担任公职者,无论贤与不肖,随时都可能陷入被动和危险。不仅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而且判决结果取决于一个多达五六千人的超大“陪审团”的投票,而非专业律师和法官的理性辩论、商议和斟酌。

78、但是,雅典的同胞啊!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因为堕落跑得比死要快。我,因为上了年纪,动作较慢,所以就被死亡赶上了;而控告我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富有活力,却被跑得较快的邪恶、腐败追上了。

79、据苏格拉底告诉赫尔摩奇尼斯,他所以不愿为自己辩护,是因为指导他的神灵叫他不要这么做,认为还是现在死去为好,免得老年为疾病所困:“如果我将来眼看着自己衰老下去,而且总是感到病痛,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因此,死是他的选择,他只有从生气的陪审团那里把它弄到手,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为自己辩护时发言狂妄自大,有意激怒陪审团的缘故。但是陪审团还是相当宽容的,第一次表决票数相差不大,而且按照雅典惯例,第二次量刑表决是在起诉方面和被告方面提出的两个建议中作一选择(不是折中)。鉴于第一次表决票数相差不大,起诉方面又提出要求判他饮鸩自尽,这很可能会引起陪审团对被告的同情,因此只要苏格拉底提出自愿流放(这是当时常见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最重刑罚)或者付一笔为数足以满足犹豫不决、内心不安的陪审团的罚金,死刑是完全可以免的。

80、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年轻人:“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但苏格拉底追问到:“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呢?”年轻人又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饶追问到:“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年轻人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反问道:“那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年轻人笑了说:“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81、为了找到答案,他不喜欢大自然,反而喜欢到人群里去,因为草木无情,教不了什么,可是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却能教他很多。

82、然而,我要求他们做下面这些事情:如果我的儿子们长大后,置财富或其他事情于美德之外的话,法官们,处罚他们吧!使他们痛苦,就像我使你们痛苦一样。如果他们自认为了不起,他们没有做应该做的事,同样地责罚他们吧!如果你们这么做,我和儿子们将自你们的手中得到相同的公平待遇。

83、苏格拉底好像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罚金的建议,不过这也有点故意挑衅的味道。因为他建议的罚金数额居然是:1迈那。

84、"人们哪!象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

85、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为何活着的那天。

86、从孔子之后,中国人学会了论资排辈,六十岁的人自然不如七十岁的人,因为“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相比还是差距太大的。圣人出现,个人崇拜,权力有多大,资格有多老,真理就掌握有多大。自此以后,中国的所谓儒家读书人,无不是一级脑残分子,无药医也。只知道摇头晃脑,背诵圣人章句,通过科举,弄个一官半职,然后取得鱼肉百姓的资格,如此代代相传。

87、公民们,就是这一查访活动给我树立了那么多凶险毒辣的敌人,也是这一活动使我得到了"最智慧的人"的称号,因而受到人们的诽谤。因为旁观者总以为我既然指出别人缺乏智慧,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看来他说的并不真是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当作例子,意思大约是说:

88、在中国,自古以来,苟且偷安的人实在太多,只要看看孔子的生活方式就不难理解。中国动辄杀伐,草菅人命,只要看看孔子做一个小官,上任仅七天,就捏造五条罪名杀害无辜的少正卯,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孔子只是一个普通人,那是他的自由,可惜他偏偏被弟子、后人奉上了圣坛,而且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的第一圣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奉若神明,不可越雷池一步,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89、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