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摘抄(文案精选4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24 09:06:07 浏览59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摘抄

1、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文:东篱;第三编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即五种素养,第一种素养是“康健的体魄”,选了《学问之要素》、《这一年》、《每天四问》三篇文章和《春天不是读书天》这首诗歌。

2、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作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源头,今天读来仍然可作为教学改革的鲜活思想。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这句话被千万遍的解读,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很简单,就是老师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用这种方法探究相类的问题,以至于探究知识的本源。这就是教学生学。宋老师在英语课上的做法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绘本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并根据学生的喜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先生教的时候要根据学的具体情况“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要教学生学,因材施教,这就是教与学的联络。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5、"殷勤筹划的,足致丰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圣经

6、人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能不生锈。——朱德

7、郭沫若评价道:“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的教育学说以鲜明的创造活力和时代精神吸引了无数教育人士的专门研究。

8、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

9、烦恼天天有,不拣自然无。怀善心,做善事,一生无愧。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宁。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心宽一分云消雾散,让人一步晴空万里。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相逢一笑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梢即自杀第一钢刀。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

10、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用不着挖空心思地表白自己:一个庸俗的人,不管怎样炫耀自己的一丁点成绩,到头来,只不过是庸人自乐,一事无成。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行知书信集M第109页》

1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13、势利的朋友迟早会离你而去的。——(美国)亚当斯

1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5、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16、“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7、陶行知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18、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19、1910年,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毕业论文是《共和精义》,共和的思想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经扎了根。在《共和精义》中他写道:“共和之要素有二:一曰教育;二曰生计。然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意思是说,教育事业是建设共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已立下教育救国的鸿鹄之志。

20、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21、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22、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3、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

25、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从不会出现两次。——(法国)罗曼·罗兰

26、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打,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般伤心。

27、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28、   对于第三条我感受颇深。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我们教师可以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可以通过阅读,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学习。

29、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30、陶行知是我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陶行知的教育名言70句,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

31、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32、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3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34、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35、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句名言出自于陶行知先生。

36、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陶行知

37、与智力有关的基因遗传中,大部分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人X染色体有2个,男人只有1个,所以智力遗传因素,妈妈的智力基因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所以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数都会比较聪明。

38、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39、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