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1、除了占据战略上的优势,诸葛丞相在排兵布阵更是一绝。
2、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在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皇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来,刘恒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3、一开始,也的确如诸葛亮所料,休养生息许久的蜀军一举收复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开头,再守住街亭,陇右便可以成为蜀军的根据地,不断蚕食。
4、《三国志之见龙卸甲》是由导演李仁港执导,刘德华和李美琪领衔主演的动作片。
5、小编查阅资料发现,不仅仅在军事和能力上,诸葛亮看中马谡,在日常生活中,两人的交际也十分频繁。在当时,诸葛亮身处高位,却能够对如此一位下属悉心对待,可见马谡的能力,也居于大多数人之上。对于人才的欣赏和珍惜,一直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
6、而诸葛亮虽然不能真的料敌制胜于千里之外,他也还是很具备军事才能的。
7、周瑜因为计谋多次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技高一筹,周瑜壮志难酬,因为生气,导致箭伤发作,英年早逝,这就是演义中著名的“三气周瑜”。
8、最后做出令关羽攻打樊城的决定,结果樊城未下而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刘备听说关羽被杀,执意出川讨伐不该讨伐的东吴,破坏联吴抗曹战略决策,诸葛亮仅点到为止也没有拒理力谏,以致刘备之败。本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诸葛亮应建议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荆州的防卫力量,才是执行隆中决策的正确方针。诸葛亮战略失误,使荆州地失人亡,因而夭折了隆中战略。
9、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以致做出多次错误决策:
10、库叔认为,马谡死的一点也不冤枉,因为他犯了一个军人最不能容忍的错误。
11、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也是逆天而行。其次,诸葛亮对自身认识不足。在五次北伐失败之后,六出祁山之前,谯周又奏种种不祥,劝其谨守待时。而诸葛亮不顾一切,坚持出征。六出祁山是他最后的北伐,成功寄托在上方谷,然而又是“天不祚汉”,司马父子濒死而得救,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他之后,姜维继承遗志,九伐中原,最后也连连失败,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诸葛亮和姜维都没有改变蜀汉的命运。
12、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13、这样的急行军又能有多少部队跟上呢?孙子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这句话就是对这种强行军造成后果的一个总结。而张郃跑的路何止百里。
14、你们以为当一名疑兵真的很简单吗?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所伪装的疑兵真的起作用,它就会吸引敌人所有的火力。然而,可疑的士兵毕竟不是主力,不可能有大量的军队。如果怀疑士兵的负责人能力不足,即使他能吸引魏军主力,他也不能支持太久。相反,他很快就会被消灭。
15、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对诸葛亮的好感有些动摇。那么,章太炎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16、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记载,公元226年,孙权亲率5万大军准备奇袭文聘所据守的石阳。而这几日恰巧连绵大雨,防御工事也有所损坏,还不曾修补。
17、糜芳乃刘备阵营元老人物,他投降仅仅是害怕关羽会追究他供给军需不力之罪!仅仅因为这个,糜芳竟然投降敌方,不但给关羽带来了灭顶之灾,还差点让刘备亡国。
18、这个问题是伪命题,在当时的蜀汉军界之中,论地位,就数魏延和赵云的地位高,还有一个名义上的总司令李严(诸葛亮南征后被架空),而且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赵云是独领一支偏师,占据箕谷,以策应诸葛亮主力,这已经算重用了,毕竟当时的赵云已经六七十岁了。
19、司马懿曾从上庸之地出兵攻蜀,但由于道路太难行,走了一半就走不下去了。(《晋书•宣帝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
20、在《三国志》中曾有记载,“一身是胆”的赵云,赵子龙竟然被一个名望,能力,经验都不如他的曹真给击败了,得出的原因是由于“病弱敌强”。
21、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试想,如果此前诸葛亮派赵云来守荆州,十个吕蒙来也是白给。
22、从地理条件上,蜀军从汉中出发到达陇右地区,远比魏军从长安甚至是洛阳出发驰援陇右速度更快。
23、《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24、而蜀军从汉中进入陇右(出祁山即算进入陇右地区)只需要14天,再进至天水急行军需要2天。
25、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26、演义里对于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刻画,还有在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上。此事,也可谓是张冠李戴,不曾发生过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而是发生于吴国的孙权和魏国的文聘之间。
27、刘备何许人?一个以织席贩履为业、贫困潦倒的小商贩而已。
28、只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又是借风,又是借箭的诸葛亮,在真实的史实之中,完全没有记载。主导赤壁之战的是周瑜,而诸葛亮的大多行为都是虚构的。
29、宋朝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诸葛亮朋友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天”则是历史规律,只有遵循,无法抗拒。首先,诸葛亮后半生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已不存在:
30、只可惜诸葛亮所托非人,参军马谡街亭失守,导致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后数年,诸葛亮又对曹魏发动了多次北伐战争,只是都难以完成他光复汉室的心愿了。
31、当年蜀国群臣逢迎宦官黄皓的时候,也是唯独陈寿不愿去攀附黄皓,导致多次贬谪。由此观来,陈寿所书的《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的记载还是有可信之处的。
32、孙权率领众人来到城下后,果然有些迟疑,再想到文聘乃是曹魏的心腹重臣,断然不会如此托大,料想是有什么埋伏,便立刻引兵退走了。
33、马超去世,诸葛亮说,我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没有哭,但是,赵云去世,诸葛亮哭了。
34、只是,如果蜀国不主动出击曹魏,而等着逐渐势力更加强大的曹魏来出手的话,只怕到时候更加难以抵挡。
35、仅以一对手司马懿为例,诸葛亮自知有了司马懿,出师必不利,故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后大惊:“必为蜀中之大患。”后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又大喜。司马懿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后,诸葛亮则“顿失跌足,不知所措”。
36、1900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訄书》。这本书,原本也平平无奇,其中的许多史学观点也是已经公认正确的老生常谈,但他的不平常之处就在于其中有一篇《正葛》,颠覆了国人的三观,在这篇文章中,章太炎认为诸葛亮策划了一场阴谋,处心积虑的借刀杀人,如果不是诸葛亮的阴谋,关羽是不会被孙权杀死的关羽是不会被孙权杀死的。这个观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思想相悖。
37、说到赵云,确实是一名大将,为什么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其实不是的,主要是还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诸葛亮是刘备的头大军师,我们先来分析下刘备身边的人。
38、魏强蜀弱,以弱抗强,还主动进攻,胜算很低。
39、人们分析马谡失败的原因,说的大都是史书记载的那段话:“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但原因真是如此吗?
40、更何况,曹魏的兵马不仅粮食供应充足,更具备人才将领,指挥作战的能力是不弱于蜀国的。
41、赵云在场,震慑住了江东诸将,没人敢动手,可见,赵云的武艺令江东诸将感到恐惧。
42、有学者曾评价诸葛亮的北伐,“总体上可谓略有小胜,然得不偿失,劳而无功。”
43、魏明帝在进行简单准备后御驾亲征,率领剩余的5万中军也赶往长安。
44、当然起初刘备怕诸葛亮多心,是派诸葛亮去镇守荆州,并且由关羽协助,然而当庞统与命于落凤坡之后,他就将诸葛亮调离了荆州,因此只有关羽独自镇守。
45、诸葛亮之所以提出让赵云来接应自己,一是赵云武艺高强,二是赵云办事稳重、细心、周到,不会出差错。倘若换成张飞,不小心喝醉了酒,延误了时间,诸葛亮肯定难逃东吴的毒手。
46、只是事与愿违,虽然在后期诸葛亮也开始采用屯田的办法来解决粮草不济,以此来对曹魏施行更为猛烈的攻势。
47、他说关羽是一个有功却无罪状的人,如果明杀他则不能服众、不能压制人心,但是不除他,诸葛亮又担心将来关羽会成为他在朝中的劲敌。所以最终是不惜以荆州为代价间接害死了关羽。
48、首先要提到的那就是第一武将关羽,在多次大战中,关羽都可以独当一面。比如独自一人镇守荆州。其次就是张飞,张飞和关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张飞也是一大武将,在益州之战中也是所向披靡,骁勇善战。还有就是黄忠,他虽跟随刘备不久,但是在汉中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马超则是世代公侯之家,相对经验较足。相比之下,赵云就显得经验不足了。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魄力。
49、不久赵云荣升为翊军将军,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而此时一事无成的罗平安却是心中百味。时光如梭,蜀国名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先后辞世,两鬓斑白的诸葛亮再一次策动歼灭曹魏大计,不服老的赵云坚持要做先锋。
50、第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率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
51、那么章太炎在他的著述中究竟提出了怎样的论述呢?
52、其赵云始终没有独领一面的表现。赤壁之战后,赵云曾做短暂的桂阳太守,因为能力有限,不久就被刘备借故调走了。
53、刘备兵败当阳,前途未卜,诸葛亮为了联合江东孙权,孤身一人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抵抗曹操。
54、对于赵云,忠肝义胆,舍身为主等等,很多大义凛然的褒义词,都可以用在其身上。而诸葛亮和刘备也是看中了赵云的这种品行,所以,每次诸葛亮和刘备有什么重大的会面,都会带着赵云前去,而相对于这两位赵云在军中的地位就比较孤立、单一了。
55、第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率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
56、许多人都曾记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其中无不表露出诸葛亮惊人的才识,可这件事却是与诸葛亮毫不相干的。
57、曹操本就生性多疑,看到孙权敢以身犯险,吴军仪容威武,便没有立即出击,还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58、刘备是一个多虑的人,从“单骑救主”可以看出赵云是忠于刘备的,然而他并非刘备的结拜兄弟,因此刘备还有一丝顾虑;刘备虽然信得过张飞的为人,但是深知他缺乏谋略,所以也排除在外。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身在东吴,刘备担心他会将荆州奉还给东吴,所以也没有选他。
59、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也是由于当时督办粮草的重臣李严,因为运粮不继,而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60、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因为无论领导者将来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人才接替,且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聪明的领导,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除依靠自己的才智之外,更重要是借助别人的力量。
61、培养人才,对于被培养人而言是一种激励;培养人才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将繁琐的较小的工作交给下属完成,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62、兵力、物力、人力、财力统统数倍于蜀汉政权的曹魏,实在是没有必要现在就与诸葛亮所带领的大军一决雌雄,而完全可以通过时间来拖垮蜀汉。
63、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
64、影片讲述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传奇的一生。
65、由于魏军西进陇右,主要通道就是大部队机动的陇关道和小部队奇袭的陈仓狭道。
66、诸葛亮在出兵前,先完成了对魏新城太守、原蜀汉叛将孟达的策反工作,引诱魏荆州方面指挥官司马懿率军平叛,使得司马懿荆州军团主力陷于上庸山地,解除了荆州方向对雍凉可能的增援。
67、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68、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因为无论领导者将来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人才接替,且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聪明的领导,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除依靠自己的才智之外,更重要是借助别人的力量。
69、糜芳除了坑害赵云他还整惨了关羽,可以说他把关羽坑得是最惨的!关羽可是刘备的结拜二弟,武艺出众,位高权重,不得万不得已打死糜芳他也不敢坑关羽。
70、周瑜先是分析了一下曹操的形势,认为他根本不可能坐拥八十万大军,所率领的中原军队最多只有十数万,而且是久经战场的疲惫之师,即便是得到了刘表的遗产,也不会太多。
71、这种情况马谡应该下什么决心?像他做的那样,就地展开阵型准备防御?大错特错。
72、从地图上不难看出,马谡的堵截部队实际的行军距离是170公里,而张郃的先头部队实际行军距离达到了420公里,整整是马谡的5倍!而两军又几乎是同时出发的,这就意味着,张郃必须以5倍于马谡的速度强行军,才能抢在马谡之前突破陇山隘口,以避免被马谡挡在陇山之东。
7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惜乎。
74、关羽突然北伐,而当时刘备刚从汉中回到成都,并且关于北伐的前期势如破竹,看起来并无危机,等到突然兵败,千里之外的刘备根本无法对关羽施以援手,诸葛亮尽管料事如神,但战争中个人的行动也并非他所能掌控的,并且当时诸葛亮并没有蜀军的兵权,他无法调兵。
75、章太炎为何会敢为天下先,特立独行地提出一个与众人对立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