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
1、希望大家也能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新奇的想法。(卡夫卡城堡)。
2、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城堡》是对崩溃前夕奥匈帝国的写照。《城堡》又是卡夫卡对极权主义统治即将来临的预示。
3、《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
4、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5、把城堡看成理想,也就是说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没法靠近理想,而旁人也无法帮助你,其实是一条孤独苦难的路,K象征着为了理想奋斗的人。我们每天拼命工作,却发现工资的增长速度慢。
6、卡夫卡写《变形记》,出发点大抵是设想自己倘若辞去工作,宅在家里写作,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或许会像甲虫那样令人讨厌,成为家人的负担吧。他就是这样将自己放进一个极端的想象的情境,而又好像那是真实情形一般的写,所以虽然整个小说的前提很超现实,其中的情感、细节却很真实。
7、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8、还有人评价莫言把现实、荒诞、武侠、魔幻几种小说形式揉合在了这部小说中,如果说丁钩儿一线是现实,那么李一斗一线则集荒诞、武侠、魔幻于一体。
9、卡夫卡是一个揭露旧世界的天才,他用荒诞、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写出梦魇般的世界。就如同布雷希特称卡夫卡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他对人的痛苦和普遍异化的揭露鞭辟入里。卡夫卡在谜一样的难解的隐喻中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无限伸长的梦境空间,就如同K在城堡所笼罩的大网下所表现出来的无法解脱的生存困境。他的叙事文本在整体上采用隐喻,以梦魇般的幻象和现实世界的相似性,编织成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堡”,令我们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的普遍异化。(卡夫卡城堡)。
10、《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卡夫卡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
11、城堡笼罩在夜色之中,如同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它与主人公K的目标若即若离。通过K与巴纳巴斯之妹奥尔伽的一席谈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或许这个城堡的主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谁也没有见到过传说中城堡的主人,K只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了解城堡的主人,他是否真实存在却引人所思。
12、《城堡》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妇女的遭遇和命运,桥头客栈老板娘的自述,奥尔加叙述自己和阿玛利亚的故事,弗丽达的故事,各占了一整章甚至几章的篇幅,妇女的故事在一篇小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13、这一切是个人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只怕是不言而喻了,所以从这点来说这本小说绝对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曾经在他的《用耳朵阅读》一书中也有提到。
14、尽管意识到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的丧失(在他家乡教堂的塔楼中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但土地测量员却从未放弃通过城堡在村子里获得居住权的希望,也从未放弃到达城堡,并为城堡所接受,亦即重新获得超验的希望。
15、这样的回复,仿佛是我母亲拿着护士刚给我的出生所颁布的出生证,对我母亲说:“出生证只是说明这是您孩子出生的证明,至于她出生的证据要由您来提供。”
16、双方都不会过度索求,一方覆灭另一方也不好过。
17、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他有一位专横的父亲,这让卡夫卡自小就敏感成性。与父亲的强大、刚毅相比,卡夫卡显得弱小,这使他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18、作品中,主人公K是外地人,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落脚在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他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拿到户口,进入城堡,是他心中的夙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远非K一个人。之所以追求“城堡”,其实也并不是贪图“贵宾”这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仅仅是因为不愿低人一等的渴望。然而城堡,远非他所想得那么简单,都想要进去,无路可走,甚至连大门都看不到影。“城堡”里有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进入“城堡”不惜挤破头皮,绞尽脑汁呢?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城外,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城堡里的居民却能享有特殊的待遇,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亦或是社会福利,都比城外高上不止三个层次。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拼了命也要进入城保。据说有一个姑娘嫁给个城堡内的精神病,只是为了能有进入城堡的资格,有一个“城里人的户口”……
19、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
20、城堡黑暗空无而华丽辉煌,但最终剥落了它的色彩,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脏兮兮的村镇,K无论如何也走不到那里。这恍如魔方的叙述方式让人如同进入一座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路。小说中的人物,不论是信使巴纳巴斯、弗丽达、村长、客店老板,还是声称是K助手的两个人,都成为K在获取进入城堡许可证过程中的无形阻力,他们在K希望的同时,也在给予K无尽的失望和迷茫。
21、《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写于1922年,历时9个月,是卡夫卡临终最伟大的一部作品,未能完成。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庭,从小形成了懦弱、敏感、孤僻并远离人群的性格,很多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担忧和悲剧气氛。卡夫卡逝世的一百多年,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研究卡夫卡的先知和思想。小说如此简单,但是由于“城堡”的朦胧和意象,先知论、异化论、悖谬论、追寻论、幻象论、意象论等,对于城堡的解释是无止境的,甚至有人提出复义论、多重解释论。《城堡》的阐释与评价也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包括宗教、神学、寓言、自传、叙事分析、社会分析、心理分析、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荒诞主义、黑色幽默等等。展开卡夫卡和《城堡》的研究,无论在时间、空间上,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世界范围内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22、《城堡》自始至终充斥着悲观情绪,形成这种情感的原因很多,当然离不开作者的出身背景。种族情感的缺失、民族情感的缺失、家庭情感的缺失、社会人与人情感的缺失,从卡夫卡的人生经历看,他几乎在种族、国家、民族、家庭、社会、亲情、爱情、友情等各方面全部缺失,引发出身危机、种族危机、民族危机、情感危机,《城堡》则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缺失。卡夫卡借各种意象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他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卡夫卡所追求的终极状态,早已将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情感、关系全部虚拟化。表面上隐藏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端不信任,对真实社会的敏感和逃避。实际上卡夫卡找到了和世界上每个人沟通的方式,那就是文学。“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卡夫卡只是走在了前面。
23、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24、学党史践初心|“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电子书单推荐
25、记得一部日本伪纪录片电视剧《山田孝之的东京都北区赤羽》里面老头说的一番话:
26、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7、书中,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他想走进城堡,成为城堡中的正式一员。但是,他找不到城堡的大门,而且,他还没获得通行证。于是,K就和一个女招待结了婚,因为这个女招待曾是城堡内官员的姘妇。借助这层关系,他有可能会见到这个官员,井且取得居住证。可是过了好几年他才明白,事情远非他想得那样样简单。那位所谓的长官,也是个只见过城堡大门而不知城堡内幕的人。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却怎么也进不去。最后,他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28、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以文学爱好者李一斗与作者莫言本身的往来书信,以及李一斗所写的小说穿插其间,与丁钩儿办案一线齐头并进。
29、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30、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31、卡夫卡的《城堡》在情感表达上无比接近于我们每一个人,接近于我们的心灵,通往内心最深处,努力触及每个人的灵魂,努力使K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其中一部分”。但我们要注意到,K无法找到的城堡并不是人在自然界的生存权利,而是社会性的生存权利,是人类内部具有社会性的某些集团、组织因利益关系产生的无法渗透和格格不入的“城堡”,或者说人为形成的某些官僚主义的壁垒。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如此的排外、势利和无法融通,涉及到利益本身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私心,大胆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正是这种“负能量”预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某个利益集团的关系无法渗透的根本原因。当然,形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人性的弱点引发的自私、狭隘、排挤、嫉妒等等类似情感形成的执念和种族文化。对生命、情感、生存、抗争的呼唤绘制了一座不可到达的“城堡”。剑指现代文明背后的困境和绝望。而对意境的追求,对文学的展示,对情感和心灵的诠释,正是城堡的价值。隐藏着作者对人类的担忧。
32、这里出现的“城堡”是整本小说存在的最大的谜团,它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因此让本本小说透着一种迷幻,仿佛有一层薄纱蒙住了作者和读者的眼睛,让人看不清。
33、稀奇古怪的城堡,莫名其妙的人,以及毫无逻辑的故事,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读起来没有头绪,但民图君认为这也是这本小说的新颖之处,同时也是吸引民图君的地方。一层又一层的阻碍,仿佛也伴着一层又一层谜底的揭开,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神秘城堡,让人一辈子都无法找寻。
34、卡夫卡的人生短暂且孤独,这同时也让他的写作另辟一条蹊径,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35、《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卡夫卡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和代表作。
36、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
37、你们客房女侍在钥匙孔里偷看惯了,因此就会有那种思想方法,从你们确实看到的一点小事便对全局作出(自以为)绝妙而错误的结论。
38、城堡是荒诞世界的象征,《城堡》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是从存在主义出发的解读。
39、不要嘲笑我,弗丽达小姐——你还有比你过去所征服的更多东西在等着你去征服呢。但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碰到的阻力是巨大的,他所追求的目标越高,遇到的阻力就越大,因此要接受一个同样也在奋斗拼搏的人的帮助,绝不是一种耻辱,尽管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40、下面展开探询《城堡》世界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思想。
41、我们知道,K就是卡夫卡(Kafka)自己的姓名缩写,这小说写的是卡夫卡的一生,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创作,没有原因,没有结局,他就是想进入文字最深处的城堡,试图在语言文字中找到世界的出口,可这当然是没有结果的。卡夫卡死前有没有被允许进入文字深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一生都在写作,努力接近那个城堡。
42、思想内容: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人类寻找上帝。第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
43、但在小说的结尾,莫言本身也从书信中走了出来,来到了李一斗小说中的酒国,且莫言来到酒国之后的经历似乎又与丁钩儿在罗山煤矿厂的经历又惊人的相似,都一样的觥筹交错、一样的酒酣耳热、一样的不醉不归,以至让现实中的莫言都有了恋爱般的感觉,基于这一点,让人感觉到小说是将荒诞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对接或隐喻,只怕这也是作者的另一番苦心所在。
44、但卡夫卡的小说,有点沉闷,如果是短篇,这没什么,如果是长篇,就有点让人受不了了。所以他的中短篇我都蛮喜欢,尤其是《地洞》,而他的《城堡》,我只看到一半,就没耐心再看下去了。
45、李一斗这条线也离不开酒,只是这一条线上出现的人或事则荒诞不经,如李一斗所写小说中的那个神秘的半人半妖的肉孩或叫小妖精的,每每总是让人联想到李一斗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侏儒余一尺;又如那只从天而降、好似神兽的小毛驴和那条二里长的驴街,怎么又让人想到了江湖一词;还有李一斗的岳父一家人,怎么没有一个正常人;不禁想问:到底是李一斗喝醉了还是莫言喝醉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小说又是绝对的荒诞小说。
46、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和代表作。
47、这部作品整体上就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下,就如同开头阴沉的环境描写,空荡荡的环境暗示着这座城堡的虚无缥缈。卡夫卡的小说经常会通过描写真是的瞬间来表现虚无的时间,通过具体的场景来表现玄密的空间感受,就如同文中:“城堡”随着主人公K的出场,在K进入村子的第二天,他便沿着大路向城堡走去,但是无论怎样走,总给人一种“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也没有靠近它”的感觉,这样的行走,以及之后所下起的大雪,让城堡增添了更多的虚幻之感,是一种令人无法靠近的虚无,给人以心灵上对异化的陌生、孤独、荒诞的强烈冲击。
48、“如果我不是有目的地来到这儿,而是意外地发现自己站在这个地方的话,那真有点山穷水尽的味道呢”!
49、卡夫卡的《城堡》,正是以其平静稳重而彻底的绝望成为这一表现的具体实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绝望而又绝妙的悖论。陷入城堡这样一个未知的荒诞世界,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徒劳的,永远也达不到任何的目的,这不仅反映了个人与理想的疏远,也搁置了意义,并把对意义的追问变得遥无踪迹。
50、 我们的先贤孔子有两句话,说的大概就是K这样的人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51、据有关资料说,K在临死前终于接到城堡当局的传谕:K虽然缺乏在村中居住的合法依据,但考虑到某些原因,允许他在村中工作与居住。
52、|汉斯·昆(HansKüng,1928年3月19日-2021年4月6日),译名一作孔汉思,瑞士天主教神父、神学家、伦理学家、汉学家和作家。
53、在村子和城堡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关联;
54、《城堡》的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K是一名土地测量员,他收到封信,让他到一个城堡附近的村庄工作,他来到后,城堡的人员说没有聘请过他。他想尽办法也无法走进城堡,只能在附近的村庄走动,但是无法与城堡中的领导者取得对话,直到去世也没能进入城堡。
55、正如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欧茨指出:“对许多读者来说,卡夫卡还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解开人生的真谛。”《城堡》这本书让我深深迷上了卡夫卡这个现代主义的“鬼才”大师。正如“城堡”这个有这多重解读的意像,它也是我们整个世界的缩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能让我们每个读者察觉到自己身上也有文中某些人物类型的成分,社会现实中总会有着一座又一座的“城堡”。
56、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文学名著”第三辑40种将陆续与读者见面。针对喜爱德语文学的读者们,这期将为大家介绍其中所收录的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
57、城堡是被迷雾笼罩,让大家看不清它的真实面貌。村子里的人认为他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怪物,很针对他,觉得K的行为不可理喻,K只能孤军奋战。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孤独包围。K一直没放弃,想进入城堡。
58、《变形计》的主人翁格里高尔可谓是一位心地善良、工作勤奋的优秀青年,由于他的工作出色,有了经济来源,他的父母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他的妹妹也可以追逐音乐梦想,一家人可谓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