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终于能喘一口气,他用奖金还清了债务,还成家了。现在来看,他与首任妻子列且娃的婚姻更多是由姐姐“催婚”而促成,似乎并无太多感情。15年后,43岁的门捷列夫将遇到19岁的艺术生波波娃,一见钟情,并在第二次婚礼受教会阻挠时一度想过自杀。
2、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并评价道:“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史上最卓著的发现之刻画出的不仅是化学的本质,也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本质。”
3、 我们看到题目叫《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给观看者的第一反应是,本节微课要讲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故事。比如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将已经发现的但杂乱无章的60多种元素归纳总结到这个表中的。
4、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像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像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
5、1869年2月的一个夜晚,门捷列夫经历了那个名垂青史的梦境:
6、事实上,在门捷列夫制定出其周期表之前,元素周期性思想已频繁出现在化学家们的视野之中。袁江洋举例道,早在1789年出版的《化学大纲》中,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发表了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被分为了4类。此后,有多位化学家对元素的性质和分类开展研究。
7、经过两年的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论文。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前一个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同时他象迈耶尔那样,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的4个空格,在新表中则变成了6个。
8、很显然,被俄国当时严格的高校编制逼成留学生的伟大化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位。就在门捷列夫在国内打“零工”的同时,齐宁曾给一户做军火生意的瑞典移民当过家庭教师。那户人家姓诺贝尔。
9、和门捷列夫同时代的多位化学家,也对元素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研究中发现,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他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
10、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1、想到这儿,门捷列夫似乎茅塞顿开。他用厚纸做了许多小卡片,上面写出元素名称、符号、质子量、化学反应式及其主要性质。这类似于一副扑克牌。以后的几个月中,不论走到哪儿,门捷列夫都随身携带这副扑克牌,有空的时候就玩起扑克牌来,不断地进行各种排列组合,寻找它们可能存在的内在规律。
12、下载“科学加”APP,阅读和搜索更多精彩内容
13、科尔-汉米尔顿表示,制作这一周期表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要提醒人们有一些元素由于人类过度使用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可能“再过不到100年,我们就很难获得它们”。
14、科尔-汉米尔顿说道:“磁共振成像仪和深海潜水通常循环使用氦气,但放飞的氦气球会把氦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最终这些氦气将散逸到太空中,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他呼吁不要再放氦气球。
15、稿费自然也是一门生财之道。门捷列夫很快开启了著作等数身、本本皆传世的高产人生。回国后花了不到4个月时间,门捷列夫完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本《有机化学》。该书不仅是前人资料的汇编,还加入了新的知识点。例如,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极限理论,认为甲烷CH4的碳氢比是所有碳氢化合物中最高的。
16、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创新制作,同学们对元素化学史、化学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单质、化合物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丰富,也体现出了中附学子们的青春激情,令人神往的创造力。让创造者和观赏者都体会到了元素周期表无与伦比的魅力,体会到了一百年多前门捷列夫这位科学家对化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17、 研究的题目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及其应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MOOC的设计与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等课题。
18、果然,四年后,布瓦博德朗发现了类铝(镓)!八年之后,尼尔逊发现了类硼(钪)!15年之后,温克莱尔又发现了类硅(锗)!它们的性质和门捷列夫预言的并无两样,门捷列夫成功了!此时,一切嘲讽烟消云散。
19、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不只是列出了63种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同时还指出,世界上还有未被发现的元素,并表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基本参数。其中一些未被发现的元素并不仅仅位于元素周期表末尾,而是存在于一些已发现的化学元素之间。很快这些化学元素就被世人发现,并充分证实了门捷列夫的伟大发现。此外,根据门捷列夫的预测,元素周期表会有新化学元素的增加,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从1869年至今,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已经增加了1倍。至于部分元素已经“濒危”的说法也并不正确。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位置,按照门捷列夫最初的“安排”,在每行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
20、○ WitoldNazarewicz探讨元素周期表的论文发表于2018年6月4日的《自然-物理》杂志上
21、门捷列夫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科学家,足以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子。1860年,在考虑《化学原理》的写作计划时,门捷列夫发现无机化学缺乏系统性并深为这种混乱所干扰。为此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相关数据,把能找到的全都搜集在一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22、这张附在几乎每一本化学教材背后的彩色表格,相比起150年前门捷列夫从梦中拓下的版本,自然有了诸多改动和进步,然而,150年前的初心却得以贯之:从史料来看,当年那名圣彼得堡大学的年轻化学教授,之所以想要归纳总结出元素的规律,主要是为了备课。
23、 本节微课优点、缺陷都很明显,整体上说知识点是讲清楚了,但不足之处确是需要修改,才能称的上好。
24、门捷列夫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科学家,足以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子。1860年,在考虑《化学原理》的写作计划时,门捷列夫发现无机化学缺乏系统性并深为这种混乱所干扰。为此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相关数据,把能找到的全都搜集在一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25、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26、 自2010至今先后帮助全国40多所中、高职业院校完成信息化建设。广受好评。
27、 如果您有不同意之处,请留言指出,欢迎大家分享。
28、门捷列夫对本生的实验室条件并不满意。他在自己的公寓里自建实验室,从结识的化学大师们手中购得精准的温度计等设备。其中一种实验器材是他自己设计的,如今被命名为门捷列夫比重瓶,可以精确地测量液体的密度。
29、 自2010至今先后帮助全国40多所中、高职业院校完成信息化建设。广受好评。
30、本书集结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知识两方面的内容,读者不仅可以学习元素的基本知识,也可以了解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是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相关的教师与科研工作者不错的阅读书籍。
31、有疑问或寻求帮助,快加入"科学来帮忙"群!
32、刘玉鑫教授:关于本科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和教材编著的一些思考
33、投稿邮箱:114191839@qq.com
34、吴国祯教授:我的国外研究生经历印象——应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纪念活动”而写
35、“扭曲”的元素周期表还显示,元素氦也面临“濒危”风险。氦本是宇宙中储量第二丰富的元素,但在地球上,由于人类放飞太多氦气球,剩下的氦可能只够再用几十年。
36、1867年,沃斯克列森斯基搬离圣彼得堡,把一个纯化学教授的空缺留给了门捷列夫。
37、 一个新元素被纳入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不是件简单的事。张焕乔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IUPAC和国际纯粹物理学会(IUPAP)发布了一系列评估新元素的标准。一旦有机构宣称发现了新的元素,IUPAC和IUPAP成立的联合专家工作组将会对相关新元素提名候选者进行评估和审查。对批准的新元素,最后由IUPAC发布技术报告,确认哪些机构的新发现符合元素认定标准,并公布使用。
38、早慧的化学家6岁入学,数学和科学成绩很好,文学方面平平。他在15岁中学毕业,早于规定年限,老师们不得不在他的结业证明上改成16岁。
39、但门捷列夫康复了,甚至还回校赶上了考试。尽管为健康所累,他的成绩一直在稳步提高,从入学时在28名学生中排名25位,到毕业时已然名列前茅。
40、现在,科学家想要知道的问题是:可以存在的最重的核和原子是什么?自然界中是否存在长生命周期的超重核?超重核能否在恒星中产生?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个元素会是什么?那些超重原子的化学性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可以在核物理学教授WitoldNazarewicz最近发表于《自然-物理》的论文中找到。
41、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元素周期表意味着与化学知识、教育和科学有关的一切。化学学科领域中的任何东西都与化学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就一个碳元素来说,它可以对生命、生物有机体的作用以及新型材料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原本我们以为碳元素已知的同素异形体有石墨、金刚石、碳……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其同素异形体一直在不断增加,比如富勒烯、纳米管就是碳元素完全不同的同素异形体,我们仍在等待发现更多的同素异形体。上述理解都是基于对化学元素的本质及其属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我们每个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化学家来说,“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理解意味着世纪性的节日,因为在53年前我们就开始庆祝化学日,将每一天都定为某个固定的化学元素。最初我们开始庆祝化学元素日时只有100多种化学元素,发展至今已达到118种。
42、本书收录了59种常见元素的1000多种化学反应式,供工作中随时查阅。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化工、采矿、冶金等行业从事化学分析人员的参考工具书。
43、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震惊。好多外国科学院纷纷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怎样想出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笑:“这个问题我考虑了20年之久,而您却认为我坐着不动,5个戈比1行、5个戈比1行地排列着,突然就成功了?”
44、可以说,元素周期性思想在当时化学界来说并非秘密,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未定型的、甚至被奚落的思想转化为切实的化学认识。而这点,门捷列夫做到了。“他用一张当时尽可能全面的元素表,完成了元素的系统分类工作,有效地提示元素之间的联系,并以一些准确的预言赢得了学界的认可。”袁江洋指出。
45、不过,幼年失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业。玛利亚鼓励他“耐心地寻找神圣和科学的真谛”。
46、王青,郭应寿:清华大学《费曼物理学II》和《电动力学》混合式线上教学实践
47、 自2014年开始在不同场所,共200多所学校分别就以上课题进行演讲分享。
48、除了水之外,你还可以在每个生物体、喷灯和低温冷冻过程中找到氢。在茫茫宇宙中,你会在所有的恒星中发现氢元素,它也是太阳核反应的主要原料。
49、元素周期律不仅是化学学科的根基 ,更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基础。不仅仅在现代化学领域,甚至包括现代物理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化学学会和俄罗斯科学院提出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的提议得到了79个协会的支持,其中包括化学、物理、天文学等领域。由此证明这一发现的奠基性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50、1871年,门捷列夫发表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赖关系》一文。他将元素分成了八个族,以周期律为基础,不顾当时人们对原子量的固有认识,改排了八个元素的位置;校正了八个元素的原子量;并在周期表中预留出了空格,预测出了类铝、类硼和类硅这三种当时未知的元素的基本性质。他对助手说:“这些未知的元素只要有一个被发现,并且其化学性质同我们所预测的一样,那我们就成功了。”他坚信自己。
51、事实上,在门捷列夫接下去近20年的人生里,超越时代的天赋将屡屡为成规所缚。在以后的多个浅滩上,他再也没能如此轻易过关。
52、 从2013年开始对微课、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期间还获得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颁发的信息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证书。
53、1861年,门捷列夫延长留学的请求未获俄国外交部通过。当他回到圣彼得堡时,古老的帝国正在酝酿风云变革,亚历山大二世下诏废除了农奴制。
54、门捷列夫那段时间终日饥肠辘辘,修补衣物都要赊账。他接下了所有能接的活,同时教化学、物理、地理,在几个高中之间来回跑。
55、化信书局为大家推荐了几本化学元素方面的书籍,以科普为主,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按以下方式购买:
56、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57、化学元素是构成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而元素周期表是探究化学元素这支神奇“队伍”的一扇规律之窗。为使我校学生在夯实化学基础知识之余,能够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2022年9月我校化生科组举行了第13届科技节系列活动之“致敬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创意制作大赛。
58、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59、在被任命为彼得堡大学教授以后,门捷列夫执教无机化学。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元素达63个(包括燃素和热素),可是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在讲授这些元素的性质时,门捷列夫发现很难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怎样才能把课教好呢?门捷列夫陷入了苦恼之中,他想:“如果这些元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样学生就很容易从一种元素的性质去推断另一种元素的性质了,我讲起课来也容易多了。”可是怎样才能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呢?门捷列夫准备进行探索。
60、门捷列夫于1834年出身于西伯利亚托波尔斯克的一个穷苦家庭。他是家里的第14个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们艰难度日。中学毕业时他的理想是考入莫斯科大学,但最终未能如愿,只得进了彼得堡师范学院,并于1856年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硕士学位。1957年1月,门捷列夫荣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1月至1861年2月,他到德国海登堡大学本生实验室留学,1865年获得博士学位,接着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职称。
61、门捷列夫深信他所发现的周期律是正确的。他以周期律为依据,大胆指出某些元素的原子量是不准确的,应重新测定。例如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按此,在周期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当时认为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17)的前面。而门捷列夫根据金的性质认为金在周期表中应排在这些元素的后面,所以它们的原子量应重新测定。重新测定的结果是:锇为铱为铂为金为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的意见是对的。又例如,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是三价元素。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钼、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20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基于同样的道理,门捷列夫还修正了铟、镧、钇、铒、铈、钍的原子量。
62、写完《有机化学》之后,门捷列夫接下了翻译德文《技术百科全书》的校对工作,并心血来潮主笔了几个章节。他在出版界获得了惊人的声誉,身无博士学位,竟被圣彼得堡应用技术学院聘为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当时的校长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父亲。
63、 从所讲的内容来说,将元素周期表进行了整体介绍,结构逻辑严谨,画面标注清晰。声音和画面配合的很好,知识点讲的很清楚。
64、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VIII族包含三个纵列)。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3)、长周期(7)。共有16个族,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VIII族除外)。例如:氢属于IA族元素,而氦属于0族元素。
65、门捷列夫的这一段求学经历被死亡的阴影笼罩。1850年,玛利亚去世;1851年,富有的舅舅去世;1852年,姐姐丽莎去世;1853年,门捷列夫开始咳血,医生给他判了肺结核的死刑。
66、1865年1月31日,门捷列夫成了门捷列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