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造句
1、语音复述当天学习的成语故事或用当天学习的成语故事造句。
2、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3、傻孩子,你倒是学会了刻舟求剑…但这剑却害了船上的所有人…额,当然了,有我,这个结果就要改一改…
4、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再画蛇添足了。
5、4)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6、凡事不可以己度人,刻舟求剑,恐怕与人与己都有不利。
7、凡鸦鸣鹊噪,东鸣则看震,西鸣则看兑,此皆不能胶柱鼓瑟、刻舟求剑者也,诸占例此。
8、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9、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10、成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它经过千年的积淀,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思想内涵。
11、(读音):(shǒu wǔ zú dǎo)
12、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用刻舟求剑造句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13、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14、 与人交往时,不要缩在角落里,刻舟求剑,而应该要主动出击,主动与人交流。
15、他由于不学理论,不关心时政,所以在工作中常常闹出刻舟求剑那样的笑话来。
16、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17、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18、家长们以当年学习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19、愚民也要与时俱进才行,这样刻舟求剑是不行的。
20、不要缩在角落里,啜着饮料,刻舟求剑地等人说话。要反客为主,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21、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简直是太愚蠢、可笑了。
22、(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3、(举例造句): 这个学生对学习有股钻劲,什么问题都想寻根究底。
24、读讲之前,莫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25、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26、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27、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裡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28、天衣无缝涸辙之鱼女娲补天海市蜃楼补天浴日东兔西乌
29、l 联系现实,暗扣主旨。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上是折射现实社会。
30、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31、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3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就会迟滞不前甚至倒退。
33、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34、有一种人,求财无门,刻舟求剑,抓不住机会,看不透冷暖。
35、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36、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一词,让学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学中,运用省读比较法体会一点儿在句子中所起的强调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准确,并通过催一词的品味,体会词语的妙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37、(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8、不要缩在角落里,啜着饮料,刻舟求剑地等人说话。要反客为主,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3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孟子》)
40、8)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41、(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42、l 联系原著,熟悉故事。故事新编人物是从古典名著或其它作品中借来的,人物的言行、性格应与原著相一致。凡新编必须熟悉原著,对原著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
43、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4、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