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国藩简介
1、他良久不语,后命人取来纸墨,写上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就在众人呈出咋舌、叹息、摇头、颔首、呆然等各种表情之时,曾国藩早已掷笔而去。
2、 曾国潘处理这件事情,也许的确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功绩大于过错。
3、在治国平天下上,做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曾国藩在湘军取得大成功后,开始重视对自己亲信的培养,他的几位弟弟都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其中洛克六弟最受曾国藩看好,就想向六弟传授自己的带兵经验。
4、如此种种,才是曾国藩一生的真正“立功”所在。(清朝曾国藩简介)。
5、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
6、如果你也是厌倦平凡、渴望突破自己的普通人,不如像曾国藩一样,用“识人术”扫清障碍,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7、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清朝曾国藩简介)。
8、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
9、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天意恒居十分之七。说的是,人的天赋资质其实差不多,因为我们大脑的开发程度几乎一样,当然排除少部分。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差别会那么大,这里曾国藩用天意来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
10、从战争中趟出来的人,底子好的,那叫大浪淘沙,有些后来特能活,但底子不好的,一旦战争结束,再遇险恶压力,多数都会迅速衰死掉。
11、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大学士名居揆席,非兼充军机大臣,几与闲曹无异。然位分不可亵,故大学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满一汉,分东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于堂也。唯管部,则于部中添一正座,两旁以满汉尚书陪之,满汉四侍郎则在下面分两旁坐。故大学士俗呼为中堂。”“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
12、左宗棠,湖南人(1812—1885),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西北。
13、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4、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组建湘军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3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15、道光十八年,新科进士曾国藩前往湖广总督府拜见林则徐。
16、曾国藩在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整个清朝晚年,其历史地位之崇高那是不言而喻的,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7、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18、提炼《冰鉴》精华内容,用命理学、面相学专业知识解读分析,转化为23个可实操的“识人术”!
19、其次在朝廷做官时,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崛起,清政府却已摇摇欲坠,因此急需将太平天国铲平才可以稳住政权。当时曾国藩为了挽救这场危机,他带领着湘军一直抵抗太平天国,这场战争一共维持了十多年,后来太平天国彻底被推翻完全是依靠曾国藩的顽强意志。如果当时没有曾国藩,那么大清可能还不能够维持到溥仪登基就已经走向末路了。
20、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21、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22、 “卖国贼”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增强国家实力的大臣有多沉重。而且当时的曾国潘已经年老,在此事件发生不久后,甚至身患重病去世。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曾国潘很有可能承受不住,因为天津教案督办不力的打击,进而让身体病重更深。
23、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逝,年仅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宫廷政变,清除以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大臣”集团。
24、就在曾国藩攻克天京的前一年,即同治二年(1863),全国总督八人,由湘军将领出任者三人;全国巡抚十五缺,湘军将领任有七缺;曾国藩所辖江、浙、赣、皖四省,其中江、浙二省富甲全国,根本不必为兵饷、粮饷而担忧。如果将这些间接的、隐性的力量计算在内,曾国藩实际上已据有清朝半壁江山。
25、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6、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11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
2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曾国藩晚清清政府走下坡路的时候曾作出过努力力图挽回败局,也做出过努力平定国内暴乱,因为权大事多,自然引来功与过的评论这是无可厚非的。
28、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军事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29、曾国藩是清朝的大臣,他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包括后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被很多人诟病,甚至被称为“曾剃头”“刽子手”。如果曾国藩是一位农民,那他自然会拿起锄头反抗清政府。
30、故按照谥号排序应该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31、1870年(同治九年)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肆行宣教,而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此后教会动用武力,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
32、曾国藩之死的细节是留存了下来的,看似无事,吃完饭,散个步,突然脚就麻了,长子曾纪泽把他背回屋,跟着就不行了。
33、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对当时的太平天国进行批判。
34、这不能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华夏民族也因此而失去了一次难得的超越自我、超越历史,追赶世界发展潮流、融入世界先进文明的复兴机会。
35、毛泽东称赞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36、曾国荃,早年屡试不第,1852年方成为优贡生。后加入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是其兄国藩的重要助手。1856年从湖南募兵三千增援江西吉安,次年陷吉安。
37、严重的皮肤病除了让曾国藩浑身难受外,还严重消耗了他整个人。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每当军事不利时,他身上便”癣痒异常,手不停爬“,以至于爬得浑身出血而仍不止痒。”左腿已抓搔糜烂,皮热作痛。“有时双腿血肉淋漓,”两腿皆烂“。
38、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追剿捻军同治四年(1865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7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主办洋务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39、还有一回,门生李鸿章带三个人去见曾国藩,希望能指点一二。
40、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位名臣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贤良祠。
41、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42、而另外两人仅有是出任大学士,并没有入军机处,即:曾国藩,任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
43、古人讲“相由心生”,同样,一个人的面相也可以反射出其心性。
44、在为人处事上“每逢大事有静气”这是曾国藩年轻时候时刻铭记在心的,那时的曾国藩初入官场,难免心浮气躁,他就向著名理学家唐鉴先生请教。这个“静”字用得特别传神,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思考,这些思考的时间为他带来的是丰厚的收益,很多平常时候不能注意的细节,都被很好的解决掉。在处理中的问题的时候,这一做法发挥的优势更加明显,曾国藩不急于做出决定,而是静下心来反复思索,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让人信服。
45、 第简要驳斥所谓“三不朽”。所谓“立德”。难道肆意屠杀平民也叫“立德”?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人送外号“曾剃头”。他不仅纵容湘军大肆杀戮南京、安庆、九江大量平民,且在晚年毫无悔过和愧疚之心。这些史实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在此也不做赘述;所谓“立功”。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他只是有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之“功”。所谓“立言”。曾国藩的书笔者也拜读过。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思想确有可取之处。但曾国藩资质平平,循规蹈矩,他的学说和思想怎能与孔孟相提并论?退一步说,即使他的思想有很多独到之处,反观他反人类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46、据史书记载,曾国藩最厉害的就是识人用人之术,曾为清朝推举了15个总督(相当于两/三个省的联合省长)、14个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47、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一等肃毅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张之洞没有被封爵位。
48、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曾国藩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曾国藩。因此,有人称曾国藩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有人称颂曾国藩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之人。
49、一个人若是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皆有极伟大的表现,即足可称圣人。
50、在天津教案上,慈禧把他害得太惨了,老女人如果够意思的话,曾国藩不会背负”汉奸“骂名。
51、凭曾国藩的天资成为一代历史人物绝非偶然。徐中约曾这样评价:“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和提升适合每一个人学习,他在家书中记述了很多实践的方法对后人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52、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53、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排名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文正”本就是对于文官评价最高的谥号,并且大清一朝,一共只有八人获此谥号。
54、4月,清廷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藩督办。攻占南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6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曾国藩简介,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55、一: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当时曾国藩在朝已位居二品,三品。一般情况,家人可以依势享受。但是他告诚家人,不许仗他的权势,接受地方官府的特殊照顾,也不许以他的权势在乡里作威作福。家人不许营造华屋,不许穿绫罗绸缎,吃,穿,用要和乡邻一样,粗茶淡饭,过平民百姓一样的生活。
56、曾国藩在朝为官,老家湖南也有些老亲旧眷穷亲戚。曾国藩从未忘记。每月寄回家中一些俸银,要求儿子拿出一部分接济贫苦人家:堂伯某某,孤苦一人,生活无着,给他二两。庄西二嫂,丈夫病亡,母女二人,生活困难,资助三两。类似情况,反复叮嘱,从不间段。
57、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处处体现对林则徐的仰慕钦佩之情,当得知林则徐逝世,遗产分配时,曾国藩这样写道今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每柱田宅价在内。公存银一万,为祀田,刻集之费在外。督抚二十年,真不可及。当曾国荃受排挤归隐时,曾国藩也以林则徐为榜样鼓励他。
58、要说龙袍加身对他没有半点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有人表现得十分强烈,有人沉隐于潜意识之中。
59、作为理学家的他,曾以要挟咸丰帝、伸手要官要权而遭到多方攻诘,如果再行起兵,不更将自己推向不忠不义、虚假伪善的境地吗?曾国藩当初出山想得最多的,是为道义而战,为使命献身,没想到还真的修成了正果。人要知足,位极人臣,更复何求?“尔的官是做不尽的”,想到祖父的训诫,他知足了。
60、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并且按照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的顺序,进行地位的排序。
6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清廷闻讯,调集兵力进行“围剿”。
62、在用兵治国上,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同样是曾国藩受用一生的,说的是无论是交朋友或者是用兵都必须要出手果断,不能有半点含糊,这样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出手,才能够解决问题,在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果断成立湘军,并逐步壮大,才有了后来政治生涯的顺利。
63、由于曾国藩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居功至伟,所以后面官至两江总督。他自己也很识趣的,在镇压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就裁撤了湘军,避免了朝廷的猜忌。对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所有的做事出发点,也是为了践行自己的忠义,也是为了自己所忠于的那个朝廷,他是读书人的典范,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虽然他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人。
64、就在湘军合围天京之时,清廷以种种借口调动其他军事力量,在长江中下游屯兵布防: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交界之处,冯子材、富明阿把守镇江、扬州,官文驻扎武昌。清廷意图昭然若揭,针对的已不是太平军,而是对清王朝忠心耿耿的曾国藩了。一旦湘军轻举妄动,就会遭到其他清军的围攻。
65、中国古代,对于“圣人”的标准是极为严苛的,三代以下,只有孔子能称圣人,孟子都只是亚圣。
66、曾国藩,或可称旧时代的最后一个大儒,却并非新时代的引领者。他们的璀璨时光、高峰时刻,已经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永远无法再现了。
67、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68、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69、曾国藩创立湘军、洋务运动发起者之且为晚清四大名称之首。在晚清时期,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曾国藩所代表的是,维护封建势力的同时,走强国的道路。
70、曾老夫子既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也看重西方现代教育。他大力引进西式教育,力推建设西式学堂。
71、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2、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73、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10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d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
74、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75、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76、攻克南京后,曾国藩曾有若干机会挑战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77、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78、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d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化文学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12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思想学术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79、所以,按照获封的爵位高低来排序,由高到低分别应该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毕竟李鸿章的一等候是死后追赠,故排在左宗棠之后。
80、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13而薄。书法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81、 平心而论,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的特定环境中有些成就(不做列举),也算得上一个能臣。但因此就把他提升到“千古第一完人”的高度不仅滑稽可笑,而且是别有用心,更暴露出一些国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观和廉耻观。
82、但即使按照放宽的标准,曾国藩也还不到可称圣人的地步。
83、如此仰慕林则徐的曾国藩,二人关系为何会如此平淡,也许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84、首先,由于曾国藩对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坚决,进一步延续了清朝统治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延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
85、二:对子孙的学习功课,严格要求。当时,曾国藩六十多岁,帅,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运筹帷幄,军务繁忙,又患皮肤病,肠炎。但他仍关心儿孙的学习成长,每月定期写家书,给他们教导。甚至要求每月孙子的功课作业寄到军营,亲自详细披阅点评后再寄回家中,从不间断。
86、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7、曾国藩成为清朝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统师,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之晚清第一完人,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优秀践行者,立功,立德,立言完美实践者。
88、有这个大病根在,自同治十一年来,曾国藩因过度疲劳屡次出现中风的症状也就不奇怪了,所以他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中风而逝,算不得突然。
89、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90、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他们立德立言,皆足以开创一个时代,引领潮流数百年。
91、简老师曾经有一位学员小凤,原本都“面相识人术”并不感兴趣,偶尔听完老师的课,慢慢发现。原来面相真的能看出一个人性格的善恶。
92、因为这个,三十六时曾国藩就戴上了老花镜,他那个年代叫增光镜。
93、 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94、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95、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
96、1860年围安庆,屡败陈玉成援军,次年陷安庆。1864年攻破天京。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善于围城,又精于长壕法,人称曾铁桶。又由于在攻打太平军天京(今江苏南京)时,疑似劫掠南京城中大量财宝,被称为曾老饕,此外在南京滥杀百姓无数,与其兄被称为曾剃头、曾屠户。卒谥忠襄。
97、更倒霉的是,从三十五岁起,曾国藩又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身上大面积长癣,”其色白“,“大者如钱,小者如豆“,奇痒异常,抓烂作痛。
98、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