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小古文
1、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小古文)。
2、④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程门立雪小古文)。
3、第十季:《画蛇添足》《对牛弹琴》《高山流水》《杞人忧天》《楚人学舟》《鲁人徙越》《翠鸟移巢》
4、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小程感叹游之聪悟,说"其资可以适道"。当时大程任扶沟教育主管,游前往学道。一番接触后,大程竟聘请游君作为教师讲学。厦大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游酢为官声名在外,"惠政在民",精明干练,连游杨要拜的老师小程也称赞"政事亦绝人远甚"。史料表明,游酢闻道在先,深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大程去世后,游酢哀痛不已,在府邸设置灵堂,哭于寝门,还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正因为大程老师去世,八年后他才带杨时去拜小程为师,演绎了千古传名的"程门立雪"。虽没有把握说故事的导演和主角是游酢,但也绝不能忽略怠慢游君,更不能亵渎游君对老师生死不渝的感情。
5、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6、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拜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待到杨时归去时,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杨时听说后,即在卧室设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之后,他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约已经四十岁了。一日拜见程颐,程颐正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一直侍立在侧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来,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与他交游,而他自号为龟山先生。
7、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8、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9、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10、杨时字中立,是南剑州将乐县人。杨时自幼聪颖过人,能写文章,等稍微大一些,更潜心学习经史。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的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解孔子和孟子学间的精要,河南、洛阳的学者都一起拜他们为师。杨时被征调做官而没有去,以尊敬老师的礼节在颍昌拜见了程颢,两人相处得很好。等到杨时回去的时候,程颢看着他离开并说:“我的学说向南方传播了。”四年后,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又写书信告诉之前一起学习的人。程颢去世以后,杨时又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经四十岁。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顾正坐着闭目休息,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11、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
12、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①,能属②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③。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④手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⑤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⑥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⑦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⑧,时与游酢侍立不去⑨,颐既觉⑩,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3、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14、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15、②杨时是一个聪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一定能将程式学说发扬光大。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8、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9、365天日积月累-30 365天日积月累-29
20、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1、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22、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23、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4、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25、(1)能属文( ) (2)潜心经史( )
26、程门立雪应是在屋内或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描写“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辞海"描写也是如此。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
27、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gménlìxuě
28、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29、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