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1、自称“敌基督者”的尼采借书中一个疯子之口,大声呐喊,“我们已经杀死了他,我们都是谋杀犯”,这句话被后人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谋杀行为”。
2、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3、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格言都不是随机排列,它们当中有些显然排列得恰如其分。施特劳斯在讨论第三章《论宗教》时尤其注意彰显这一点。大体而言,根据施特劳斯的说法,这本书结构的关键在于第四章《格言与插曲》,它把第一至三章与第五至九章分开。前三章讨论哲学与宗教,关注的是通常被认为指向高于人或超越我们的东西的那个东西。五至九章关注道德与政治,也就是,更加属人的东西。但是施特劳斯还指出,五至九章关注自然:第五章是“道德的自然史”。“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也是唯一在标题中提到自然的章节。问题:自然可能是本章、乃至本书最后几章的主题吗?”(第十一讲)或许,一至三章首先关注的是权力意志最精神性的表现,五至九章关注由于自然可以被生动化或精神化,权力意志被自然化。
4、尼采憎恶惩罚主义,他认为这会扭曲我们整个道德视角,倘若我们被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败坏的话。我的感觉不同。我喜欢惩罚——当然,我指的不是我被惩罚,而是别人被惩罚。(第九讲)。
5、但是,仅仅几十年之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宣称,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在尼采的思想中最终达到了顶峰。如果柏拉图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创立者的话,在尼采中,柏拉图的每个深刻见解都被颠覆了。故事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当时,很多人可能会同意,宣称尼采是先驱者的新运动频繁上演层出不穷,有艺术的、有思想的,也有政治的活动。不幸的是,并非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敬的,很多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后玷污了哲学家的声誉。最臭名昭著的是,很多法西斯主义者和纳粹分子在尼采身上看到了他们世界观的清晰先驱。或许最有名的例子是女演员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1935年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里面描述了准超人阿道夫·希特勒(AdolphHitler)就像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那样从云端降下来,向德意志人民致意。结果,在自由民主派和进步人士圈子里,尼采最初是常常被当作令人心有余悸的可怕人物来接受的。人们认定他是缺乏平等思想,宣扬力量和残酷性的哲学家,或者是令人恐怖的非理性主义鼓吹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在1945年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中说出了很多人对尼采的看法,他写道:
6、所以,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经典读起,从源头读起。
7、@炼云:买错书或者读错书也是一种成长,只有错过才能找到你觉得对的书。现在已经很少再买书上摔跟头了,另外大部分书我都在kindle上看,非常喜欢的书才会买纸质版。
8、“超人”就是“现代人”,只有让上帝死亡后,“超人”才能从“普通人”中发展过来。因而“普通人”是需要被克服的。尼采认为人是需要发展的,就如猿猴是我们的笑柄和羞耻一样,我们本身也是“超人”的笑柄和羞耻。当我们变成“超人”后,回看那个匍匐于上帝雕像脚下的自己,会显得多么的可笑和羞愧啊!
9、你体验过开悟的感觉吗?犹如深山之泉从头灌下,醍醐灌顶,你的双眼格外清晰。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觉醒,那种感觉太妙了,你不再纠结对与错,妄想心、杂乱心消失无踪,你知道你是谁,你要做什么,接下去你该干么。
10、周国平:很早就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我就说互相影响,我也影响着尼采,影响着他的传播。而且我介绍的尼采可能跟别人介绍的不一样,他还是经过我的消化,其实加进了我的东西,尤其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其实真的是很多借尼采的口来说我想说的话,可以感觉到这一点,有时候我故意让它模糊掉,其实是我的话,但是让人看起来可能是尼采的吧。我耍了一个滑头,借尼采说我自己想说的东西。(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11、最后,最难,也是最后的“大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2、毕竟,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从本身来看,应该是要与科学呈对立的,但是,在这里的叙述,他又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去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着哲学家的“语言”。
13、受到怨愤情绪驱动的人或许声称仇恨富豪或者外国人,希望将他们毁灭。但是,他们也依靠这些人,因为充满怨恨者感到自己有力量的唯一办法就是觉得自己在道德上优越于他们反对的人。穷人需要觉得在道德上优越于富人才会宣称他们是受到剥削的受害者,民族主义者需要感受到自己在道德上优越于外国人才会对自己的集体身份认同感到自豪。在这个意义上,怨愤是一种让人号啕大哭和阳痿不举的力量,但从来不能取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这留给真正伟大的人,他们为自己生活,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很少去关心他人的观点或者行为。
14、然后可以把其它的大致浏览一遍 哪本感兴趣选哪本
15、不过,尼采的问题还涉及到更多的概念分析。这涉及到一个实践的评价,引出了整个氛围,站在读者立场上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布置。和斯宾诺莎一样,尼采总是提出概念和感受的最深层的关系。概念分析是不可避免的,尼采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但只要读者仍然在尼采之外的氛围来理解,那么这些概念分析就是无效的。只要读者坚定不移地坚持:(1)在“尼采”式奴隶之下来看待那些被主人支配的人,那些具有奴隶地位的人;(2)将权力意志理解为一种渴望和寻求权力;(3)将永恒轮回概括为同一性的谨慎回归;(4)将超人想象为一张主人面孔,那么尼采和这种读者之间不会有一毛钱关系。尼采看起来像一个虚无主义者,或者更糟,一个法西斯分子,顶多他像是一个蒙昧的故意吓唬人的先知。尼采都知道。他知道等待着他的命运。他给了在“猴子”和“小丑”中,赋予查拉图斯特拉双重地位,预言了查拉图斯特拉将与猴子混淆(一位先知,一个法西斯分子,一个疯子……)。一本关于尼采的书必须纠正所有实践上的和感受上的误解,与此同时要更新他的概念分析。
16、面对尼采这样一位满怀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终疯狂的哲学家,要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诠释尼采,取决于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德勒兹为诠释尼采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范例,《尼采与哲学》不单有对尼采的严谨系统的阐述,同时还糅入了作者富含创见和想象力的解释。解释,对于德勒兹,就是重复,以重复出新,以重复创造——重复是形成差异的唯一通道。他后来的许多创见,包括事件、差异、重复、生成、时间性在内的核心概念,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故而,此书不但可以作为窥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镜,亦是深入了解德勒兹乃至后现代哲学的桥梁。
17、但是查拉图斯特拉拒绝了,他说:“我爱人类啊!”圣徒却说:“现在我爱的是上帝:我不爱人类了。在我看来,人是一个不太完美的东西。”他认为群众不能接受真理,而且也不相信哲人和圣徒说的是真理,他们只会怀疑和迫害智者。因此告诫查拉图斯特拉“不要到人群里去,待在森林里吧!”
18、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本身具有的某种超越常人的品质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光有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类来说,每个时代人的品质应该是差不多的,不存在有的时代人的品质高,有的时代人的品质低,如果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人的身体素质与大脑发育应该是超越过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代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与思想家却乏善可陈。这当然跟环境有关,跟这个时代有关。
19、“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一个亚历山大图书馆式人物,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失明。”
20、另外起很重要作用的实际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叫卢卡奇。卢卡奇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写了一本书,从种族主义角度去分析尼采。苏联完全接受了卢卡奇的观点,把尼采说成法西斯主义哲学家。中国的观念实际上是从苏联过来的。
21、我是一回事,我的著作是另一回事。——在我还没有谈这些著作之前,我在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对这些著作的理解或者不理解的问题。我只是随便提一下,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谈这个问题的时机绝对还没有到来。我的时代也还没有到来,有几本书要作为遗著发表。——不管什么时候,人们都需要建立另外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过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就像我所理解的那样;也许哪一天甚至要设大学教授职位来讲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如果我今天就希望有人能听懂并领会我的真理,那么这与我的本能完全是矛盾的:今天人们不会听我的,今天人们还不懂得从我这里吸收东西,这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在我看来也是有理由的。我不想被人混淆,同时,我不能混淆自己。——我再说一遍,在我的一生中,你很难证明我有什么“恶意”;即使是文字上的“恶意”,我也几乎举不出一个例子。相反,纯粹的傻事倒做了不少……我觉得,如果有人拿起我的一本书,——我甚至认为,他会因此脱掉鞋子,就更不用说脱去靴子了,——那么他就可以证实他自己得到了罕见的嘉奖了……有一次,海因里希·冯·施泰因博士坦诚地诉说,他对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完全不理解。我告诉他,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理解了书中的6句话,也就是说,体会了这些话,那么他可以把普通人提升到“现代人”所能到达的更高一层的境界了。有了这种距离感,我怎么能希望我认识的“现代人”去读我的书呢!——我的成功与叔本华的成功刚好相反,——我说“现在没有人读我的书,将来也役有人读我的书”。——人们在否定我的著作时总是做出无辜的样子,我不想低估这种无辜给我带来的乐趣。还在今年夏天,有段时间我也许有能力以我重要的文学、太有分量的文学使其余的全部文学失去平衡,这时柏林大学有位教授好意地向我暗示,说我应该用另一种方式:这类东西没有人能读。——最后,不是德国,而是瑞士提交了两个极端的事例。维·魏德曼博士在《联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善恶的彼岸》的文章,标题为《尼采的危险著作》。另外,就是卡尔-施皮泰勒先生对我的著作撰写了一篇综合报道,也发表在《联邦》杂志上。这两篇文章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东西——对此我要小心谨慎地说……比如,后者把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做是“较高的风格尝试”,并希望我今后还关心一下内容。魏德曼博士表示敬重我在努力消除一切合乎礼节的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由于偶然略施狡诈之手腕,使得这些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合乎逻辑,这让我肃然起敬,不过在事实上却是颠倒是非:其实,他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重估一切价值”,就能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击中我的要害。——用不着把钉子钉在我的头上……更何况我试图得到一种解释。——最终,没有人能够从包括书本在内的事物中,听到比他已经知道的更多的东西。在经历中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无法分辨。让我们思考一个特殊的例子:例如一本书谈的纯粹是经历,而这些经历完全不可能是经常性的或少见的经验——那么它是一系列经验中的最初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简直什么也听不到,由于听觉上的错觉,在听不到什么东西的地方,也就以为那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总之,这是我通常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做我的经验的原创性。自以为理解我著作中某些东西的人,其实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像从我的东西里整理出某些东西——常常与我的本意是相矛盾的,比如,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我的东西毫无了解的人,就不会把我放在考虑之列——“超人”这个词是教养最好的那一类型的人的标志,这种人与“现代”人、“好心”人、基督教徒和其他虚无主义者完全楣反——这个词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出自毁掉道德者之口,是个令人深思的词——这个词几乎处处都无辜地被理解为与“查拉图斯特拉”形象对立的那种价值,硬把超人说成是一类较高等的“理想主义”典型的人,是半个“圣人”,半个“天才”……由于这个词的缘故,另外一些受过教育的有角牲畜竟然怀疑我是达尔文主义者;在这里面,甚至又流露出那个违背知识和意志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我所深恶痛绝的。如果我悄悄地对某人说,他最好在凯撒·波尔查那里而不是在帕西法耳那里寻找超人,他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的。——请大家原谅,我不能满足任何人的好奇心。我反对评论我的著作,尤其在报纸上。我的朋友,我的出版者知道这一点,他们不跟我谈诸如此类的事。有一次,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我看见有人对我的一本书——《善恶的彼岸》——发表了种种非议;对此,我可以写一篇优秀的报道。要是你相信的话,《民族报》——普鲁士的一家报纸为我的外国读者写补充说明,恕我直言,我本人只读《巴黎晚报》——当真的,我知道这本书是“时代的象征”,是地地道道的真正的容克哲学,而《十字报》是缺乏勇气说这种话的……
22、 ✔ 洞悉国家和社会运转的规律,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23、自由心智们与未来哲人们是一回事。这是个难解的问题。尼采在格言44说过,他们是未来哲人的先驱。自由心智是否属于过往哲学与未来哲学之间的这个代际呢?自由心智具有一种自由度、一种开放性,它是否就因此既不可能属于过往哲学,也不可能属于未来哲学?我相信这个问题触及到尼采的工作的根基。不过我们无法回答它。(第九讲)
24、在这里尼采用的是隐喻的手法,走绳演员象征的就是往“超人”过渡的“普通人”。在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但他毕竟迈出了那一步。所以查拉图斯特拉欣赏走绳演员,对着频死的他说:“你把危险弄成你的职业,这没什么可轻蔑。现在你毁于自己的职业:为此我要亲手把你埋葬。”走绳演员也接受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学说——“如果你讲的是真相,那么,即使我丢了性命也没有丧失什么。”
25、施特劳斯通过揭示格言35之间隐晦的关联来总结对这两条格言的讨论:
26、《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概括的说,像是一个小“迷弟”写给“偶像”的书,把叔本华比作一位神圣的救世主,其实很有趣;
27、1889年,尼采在都灵的大街上倒地丧失神志。在此之前不久撰写的自传式的自我审视的文章《你瞧,这个人》(EcceHomo)中,他曾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是“命运之神”。在当时,如此自我拔高和夸耀几乎是自我毁灭的疯狂举动。在思想创造力接近巅峰的时刻倒下,尼采是个病人和孤独者。尼采的书很多是他花钱自费出版的,除了朋友们为接济他而购买一些之外,并没有卖出去多少本。几年之前,尼采稳固的爱恋对象露·莎乐美(Lou-Salome)拒绝了他的求婚,他和哲学家朋友保罗·里(PaulRee)一起重新动身去度假: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及其丈夫越来越频繁地与各种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调情,这在具有世界主义思想的尼采看来非常庸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生病期间,正是她承担起照顾尼采的责任,编辑了他的很多书稿,并错误地将哥哥呈现为亲纳粹的偶像。在当时,尼采的“命运之神”肯定是,在剩下的日子里作为新奇有趣的思想传奇和卧床不起的植物人一样活着。
28、世界上本没有多少真理可言,有的只是角度的不同,你坚持自己的世界观,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坚持下去,开辟蹊径,终会有所成就。
29、尼采想要一种自由心智,否则他就会是个反启蒙者(obscurantist),但是必须为此付出一个代价,这就是受缚之心灵……思想之自由——我们并非天生就有这权利。这权利必是习得,而且是经由其对立面——不自由、服从才习得。(第十讲)
30、尼采的终极问题是,你奔波了这么久,何曾为自己、为生命本身而活过?是否在匆忙中驻足?是否抬头为窗外新春欢喜?是否为一个兴趣爱好沉醉不可自拔?
31、(3)ThomasE.Wartenberg.什么是艺术(M).李奉栖/张云/胥全文/吴瑜.重庆大学出版社
32、 ✔ 领悟社会与人的复杂性,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33、人生艺术化和对生命的热爱,是规避虚无人生的最好方式,把创造活动想象为宇宙艺术家,把人生种种想象为它的作品,以此来为孤独、苦难、不公、荒谬和滑稽的生命辩护。
34、这样,查拉图斯特拉终于领悟了,靠群众、信徒创造不了什么东西,“我要与创造者、收获者、庆祝者为伍:我要向他们指出彩虹,以及超人的全部阶梯。”从此,查拉图斯特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再度下山,不过这次他渴望的不是接收信徒,而是寻找同伴。
35、没有的话,就从我列的这个书单,顺着读下去,先入门,再循序渐进。
36、@柚子胖胖一只:小事,有啥可懊恼的。不过我只买重过,好像还没买错过。
37、就是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看清人生的真相,而人生的真相就是以悲剧垫底。
38、正是权力意志把那些感官材料组织在一起才形成一个可理解的整全,更不必说,自我提升、超越自我的这类道德现象,它们当然是尼采一贯暗示的东西。(第七讲)
39、我对其所谓的“超人”哲学倒是记住了。因为,据说希特勒就是看了他的“超人哲学”后,一步步走向权利的顶峰,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准确不准确,也未求证过。不过从希特勒的行为看,倒是很府合尼采之“超人哲学”。
40、@-Ariadne-:精装版《坎特伯雷故事》,流落荒岛够苦了,应该读点有趣的故事。必要时还可以用作武器(砸老鼠吗?
41、施特劳斯对举右派无神论(有人或许把尼采等同于右派无神论)和左派的共产主义无神论,并且澄清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历史和自由的理解。他还指出尼采围绕德法构建统一欧洲的计划的严肃性——他称《善恶的彼岸》尤其偏重德国——并且解释尼采的种族言论无关乎偏见。正如我们所见,施特劳斯相信尼采也会对希特勒代表的东西深恶痛绝,但他毫不节制的言论与观点的确与法西斯主义有关。
42、-----------------------------------------------
43、存在主义者想到了“死”,为什么今天要拼命地学习、成长、谋生,珍惜片刻,其实都是因为人类意识到自己会死,便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发挥生命的价值。
44、建议先看尼采传和尼采自己的自传: 看哪这人
45、有两种混淆破坏了在尼采死后对尼采的接受:他的著作真的预设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了吗?他的思想真的是哲学吗?或者它仅仅是一种暴力诗学,变化无常的格言,病态的碎片,所有这些都太过度了吗?这种误解或许在英格兰十分流行。汤姆林逊(Tomlinson)说尼采面对的主要问题,以及尼采的哲学斗争,例如对法国理性主义或德国辩证法的斗争,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对英语思想产生可观的影响。英语世界已经拥有了它们自己的理论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让这些思想通过尼采来前进,完全没有必要。他们没有试用尼采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品牌,这些东西反而会反对共识。所以,尼采在英格兰的影响,局限于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尼采的影响更富有实践性,更富有感受性,而不是哲学性,更抒情,而不是更理论……
46、你可以不读书,但不能不思考,读书可以让人思考,修理一台摩托同样可以让人思考,扫地也可以,聊天也可以,恋爱可以,做爱当然也可以。
47、哲学家可以有严重的个人好恶,但这些是建立在个人独立的思考之上的。你可以借鉴别人,从他人那儿吸取营养,但这些只是为自己的思考积累素材,而不是照搬硬填。
48、因为很多所谓的哲学家,他们身上都充斥着悲剧色彩,一生都演绎着悲观主义,最后的结局不是疯了,就是自杀了。
49、@刘小茶:买错书当然会懊恼了,毕竟花了价钱,但是读这本买错的书应该不会带上这种情绪,像是在街角邂逅一个未知的人儿
50、他还提到并批评了雅斯贝尔斯(第一讲、第六讲)。然而,他没有细致讨论这些文献或其他二手文献与同时代人的作品。施特劳斯赞同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即权力意志与永恒复返是尼采思想的核心,尽管施特劳斯极少触及到海德格尔的另一主张:即权力意志是尼采对构成、性质、本质或存在之所是的理解,永恒复返则是它们的方式、状态、实存或存在方式。
51、上帝死了,以基督教为根基的旧价值已经倒掉,现在已经到重估一切价值的时候了,而那些守旧的、愚昧的圣徒却还抱残守缺,真是可悲啊。
52、@提刀斩剑赵先生:很有必要,读了三遍《百年孤独》,两遍《双城记》,两遍《1Q84》,感觉都不一样。
53、原谅我,作为一名老语文学家,怀着不可遏制的恶意,要对那些低劣的阐释艺术指指点点;不过,那种被它的物理学家们如此骄傲地谈论、似乎如何如何的“自然法则”,只是由于你们的诠释和低劣的“语文学”才得以存在,——它不是事实状况,不是“文本”,而是带着一种幼稚的博爱进行的调整和曲解,你们以此来充分迎合现代灵魂中的民主本能!
54、再来,可选,《不合时宜的沉思》、《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瓦格纳在拜雷特》、《快乐的科学》,这四本,都是属于适中的。
55、尼采从不乏味。他总是那么有趣、刺激、扣人心弦、摄人心魄。他拥有一种卓越的才智与节奏,我相信,在之前的时代里,这种才智与节奏鲜为人知。(第一讲)
56、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内心笃定,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并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越走越远,越走越闪耀。
57、《瓦格纳在拜雷特》,和上面一本也差不多,算作给瓦格纳的“赞歌”;
58、查拉图斯特自认为自己的智慧已经充盈了,就像采足了蜜的蜜蜂,他想把这些智慧传播到人世间去,影响其他人,所以他说“我需要伸展的双手。”
59、从前,国王在树林里久久地寻猎酒神的伴护,聪明的酒神精灵却始终不现身。最终国王抓到了精灵,问它,“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东西”?精灵却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威逼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可怜的浮生,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
60、世界意志,在叔本华那里是徒劳挣扎的盲目本能,但在尼采这里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他们所谓的“世界意志”,实际上指的都是永恒生成变化宇宙的过程,个体不断产生又不断毁灭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无绝对意义,真正改变的是对过程的评价,是看过程的眼光和立场。
61、酒神是音乐美,是迷醉状态下情感的冲动,整个人类的艺术就是日神酒神的冲突融合,尼采还预示日神的时代必将过去,酒神的时代必将到来。这部著作是尼采哲学的开端,也大致勾勒出其后整个哲学的轮廓
62、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些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就特别多,充斥在书架上的评论集,充斥在社交工具上,充斥在一些精神导师的心灵鸡汤里。那些满是标签与结论的东西,根据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是一堆情绪的排泻物,但它们足够的多,年轻的孩子们很难穿过它们,找到一处安静之地,人烟稀小,用自己的头脑想点东西。
63、所以哲学的伴侣就是抑郁,即便很多人认为哲学能让我们看清人生的真相,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变得更释然,就像佛道两家思想所说的,能够以自己的无常之心,无为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