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寓意4个字
1、一片清香的粽叶,很薄;一颗美味的粽子,很甜;一壶醇香的美酒,很香;一句关怀的问候,很轻;一声诚挚的祝福,送您:恭祝您端午节快乐!
2、至明朝《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的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说的是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有一次从骊山回宫,身体不适,太医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效。
3、端午节的祝福语要有健康、吉祥、如意、顺利等含义。要为了永远纪念,为了更好传承优秀文化,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积极的正能量。(端午节的寓意4个字)。
4、“北派跳钟馗”,以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为代表,最为突出。(端午节的寓意4个字)。
5、端午闻见粽叶香,你我欢喜买来尝。红线拴着贵如银,吉祥如意好心情;蓝线拴着福如海,团团圆圆好家庭;绿线拴着寿如山,活力四射好身体。端午节快乐!
6、以最为熟悉的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抱着巨石在汨罗江自尽的事迹。当时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多才多艺的士大夫,将装着米的竹筒放到江中,把鱼虾吸引走以免它们伤害屈原的躯体。
7、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8、快端午节了,我在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就是我也要“投江”,但别害怕!我是将福气运气喜气,投进你美好的江河,汇聚成祝福,祝你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9、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10、蓝天代表着渴望,鸟儿代表着欢笑,风儿代表着我从你身边慢慢的走过,端午节将至,我把幸福送给你,愿你快乐每一天!
11、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12、当天,邀请了30组学生家庭,分成4组,每组8个学生跟着志愿者现场学习包粽子。
13、➄刘铁芳: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
14、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15、端午节的解释多,于是各种习俗叠合在一起,形成了各不相关的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划龙船、辟五毒和“端午景”等。
16、“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包过一次粽子,现在我都上四年级了,更想包好粽子送给盲人。”一开始,海都小记者林恒熙信心满满,但是粽叶好像抹了油一般,怎么也折不成漏斗的形状。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林恒熙渐渐掌握了技巧。
17、“住手”,从天而降的喝声,吓得张耀天浑身一哆嗦,不由自主的松开了手。当他定睛一看,面前一白面书生竟敢坏其好事,顿时恶向胆边生。偌大的灵璧县城,谁不认识张耀天,谁敢管张耀天的闲事?
18、端午佳节,喜上眉梢;菖蒲高挂,吉祥满屋;张灯结彩,喜笑颜开;龙舟竞驰,欢喜连连;粽叶飘香,神清气爽;送份祝福,聊表寸心;愿君开怀,幸福如意!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19、端午节这天,家家取菖蒲、艾叶,做成蒲剑、艾旗,悬在门上。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载道:“是日,插菖蒲蒿艾于户,饮菖蒲酒”,旧时城区各户皆在自家门上、床头、窗前等处悬插菖蒲、艾叶。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在温州双屿一带,端午节时,农家喜用硬小白纸,写上“白”字倒贴在中堂两边板壁,以及灶房、饭堂的墙上。俗语云:“白字一顶倒,苍蝇柏(粘)勿牢。”意思是说,端午节贴颠倒的“白”字,夏天能避蝇患。
20、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21、包粽子投河,目的是喂鱼祭河神,古人迷信,相信有河神,屈原投江自杀后,为使龙鱼虾蝦不吃屈原尸体,让河神不怪罪为难屈原而采用并形成的俗习,寓意也是爱屈原诗人尊崇诗人。
22、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23、江南水都小学二年级(3)班的翁一凡是一位活脱脱的包粽子小能手!
24、贝琼的《已酉端午》有“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的句子,汨指汨罗江,端午节出生的宝宝,名字用取这个字,十分具有纪念意义。一般取名用的不是很多,除非有特定纪念意义的。
25、转眼过了五年,朝廷发下榜来,要开科取士。天下读书的、练武的,奔走相告,纷纷摩拳擦掌,誓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26、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春秋之前,吴越之地有当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因楚国诗人屈原于这一天投江自尽,就慢慢演变成一个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它与春节、中秋等同属重要的传统节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端午节的风俗从避恶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比较普遍的活动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张贴钟馗像等。
27、“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洁,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宋代苏轼在三峡地区亲见屈原故乡人在端午水上竞渡追念屈原的情景,写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节日画面。
28、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
29、避邪免灾:端午有一项是关键的喻意,那便是避五毒避邪免灾。
30、端午这天,在温州地区,对丈人家、外婆家都需要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品,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后第一个端午,叫做“望头年”,也叫“送新庚”,粽多至八十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饵、枣、栗、荔枝、龙眼等等。丈人家回盘则是新夫妇夏天穿的衣服各几套,并把子孙粽回还几个,是祝女儿多子多孙的意思。
31、划龙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32、最初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后来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33、当然,人们喜爱钟馗,最重要的是他能打鬼驱魔,除邪镇宅,保护民众,赐福纳祥。人们喜欢他无所畏惧、疾恶如仇、一身正气,所以,尽管他丑,尽管他的身份是鬼,人们却从来没有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张贴他的年画镇鬼祛邪,这种风俗源自唐朝持续至今。
34、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本来龙舟竞渡是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崇拜的遗俗,这时却变为驾龙舟拯救屈原;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35、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薄饼是将面粉调成糊状,用手抄起面糊,在滚烫的铁盘上直接铺成圆形烫成,取下饼皮后铺上炒好的肉丝、豆芽、香菇、鸡蛋等菜肴,卷成圆筒状,一口咬下,满嘴喷香。
36、“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玫瑰饼上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37、这两个字都比较适合女孩取名,“蕙”一般指品行纯洁、举止文雅等,另外,今年是猪年,而“蕙”字带草字头,也适合属猪的人取名用,代表丰盛和满足,寓意也好。取名如:蕙卿、诗蕙、瑾蕙、蕙珊、蕙琼、蕙芃、蕙瑶、蕙嘉、蕙怡等。
38、“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洁,成为端午节中国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39、“艾”本义指草,如艾蒿,用在名字里面寓意美丽、年轻、聪明、善良等美好之意,如少艾、新艾、艾云、艾思、艾瑶、艾玺等。
40、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41、阎罗王也只好提着蟒袍急急退朝。钟馗将那镇殿宝杵七挥八舞,无意中打在一口大钟上。这口钟三丈六尺高,声音洪亮清远。原来这是通天钟,这“嘭”的一响,早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问:“冥界出了什么大事?”太白金星掐指一算,把钟馗的事大略讲了一遍。玉皇想开了:钟馗大闹金銮殿,骂了人间皇帝;又闹了阎罗王。上回孙猴子拿了金箍棒大闹天宫,弄得天界不宁;这回钟馗,拿了镇殿宝杵,说不定也要闹上天庭。对,快叫太白金星传阎罗王听旨。不一会儿,阎罗王上了灵霄宝殿。玉皇说道:“此钟馗,人间奇才。他怀才不遇,触鼎身亡,自是悲恨,故而扰乱阴曹,情可容,为息其怒故封他驱邪斩祟将军,统领鬼卒三千,专管人间妖魔邪祟。”
42、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软软,祝福闪闪;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财运佳佳;粽子多多,快乐多多。
43、二拴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44、《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先民对龙的祈福。
45、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46、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最开始吃粽子是在寒食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会在清明节前一天和清明节当天吃粽子。
47、“这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端午节,不仅能尝到自己包的粽子,还能感受到社会对我们群体的关爱,非常开心,感觉自己返老还童了。”陈先生笑着说。
48、若一粒米代表想你,我愿是一把米,时时刻刻想着你;若一颗枣代表爱你,我愿是一颗蜜枣,分分秒秒甜着你。端午我要长长久久包着你!
49、杜平择了个完婚的黄道吉日,写了红帖,在钟馗神庙内焚化了。到了那黄道吉日的五更光景,钟馗早已挑选了生前为童男童女,又生相可喜可亲的鬼卒数十名,恢复原来的人形,送给梨花妹妹。梨花在恍恍惚惚中觉得自己骑在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上,哥哥也骑在高头大马上,还眉开眼笑地朝她拱手,向她祝贺:“恭喜妹妹,恭喜妹妹。”梨花含羞回礼。于是钟馗向前引导。送亲的鬼卒在红灯红火中,吹着唢呐箫笙,欢天喜地,有的做着诙谐的鬼脸,有的耸肩扭腰,边走边舞。向新娘喝彩,也同人间一般欢乐。钟馗兄妹在马背上你朝我笑,我朝你笑。忘了“阴阳隔层纸”。梨花在恍惚中,感到自己踩的是云天,踏的是梦地。
50、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很多地方还有挂艾草的习俗,意在祛驱百虫、辟邪消灾、安度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