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文案精选7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18 09:10:23 浏览59

苏格拉底的申辩

1、因此,面临生死抉择之际,有人劝他通过亲友向陪审团求情获得生机,他对此嗤之以鼻,他明确表示若陪审团的“怜悯”而将其出罪,这将是“邦国之耻”,并以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为喻,表明心志:“凡职位所在,无论出于自愿选择,或由于在上者委派,我想我都必须坚守岗位,不辞行险,不顾一切,不计性命安危,宁死勿辱。”(苏格拉底的申辩)。

2、苏格拉底说,像他这样的「马虻」一定是神送给雅典人的礼物,因为像他这样不关心自己个人的生活、自己个人的家庭,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试图说服和教育雅典人关心自己灵魂的人,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3、之后苏格拉底就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4、至此,为了唤醒慵懒无知的公民,为拯救深陷乱世的城邦,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精神,苏格拉底从容赴死,意图唤醒那些沉睡的雅典公民,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为真理而殉道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申辩)。

5、亚里士多德来雅典学习(据说讲善,仅剩亚里士多德一人听)。

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tvkyFhlP2GRlPzbDkADrA密码:fg1c书名: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7、这个价值观在法官们看来就是一句话,他,不怕死。

8、他还说,如果有人问他,愿不愿意用从此之后闭上嘴安静地生活,不再讨论哲学,来换取无罪的判决,苏格拉底是断然拒绝的,

9、此时的雅典,早已不复伯里克利时期的辉煌与荣光,随处可见的是人性堕落与追名逐利的戏码。

10、于是哲学就在这样的反思中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11、有一种人,你觉得他们很有才华,能说会道,但是这样的好印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他们的自负抵消干净。这种人我非常惧怕,一方面他们的聪明才能让我的愚笨无地自容,同时他们的自负又让我控制不住心里的厌恶,到后来我也不知这样坏的感受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我的嫉妒。后来随着慢慢长大,眼前那些形形色色的事物经历多了,你会发现其实从这种厌恶感里得到解脱的方法,不是阻止他们,是把自己培养成最好的。然而把自己变成最好的第一步,就是你首先要明白,厌恶别人,这不是不愉快的事。

12、  第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

13、苏格拉底三下五除二就在辩论中胜过了自信满满的游叙弗伦,证明游叙弗伦其实并不知道「虔诚是什么」,同时也暗示他起诉自己的父亲,其实并不像他自己认为的那样正当,于是游叙弗伦只好借故说自己还有事,仓皇离开。

14、因为,此时的雅典,刚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的蹂躏中获得一丝喘息之机;

15、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他遇到了一个占卜师,这个人叫游叙弗伦。

16、《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描绘的苏格拉底,确实是一个怪人。

17、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记载,哲学史上就有了那个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恐怕没人能说清。

18、苏格拉底听到对他的指控后本来可以选择自愿流放。但是他依然留在雅典,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法庭的陪审团大约由500人组成柏拉图的《申辩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这是对他理智能力的光辉证明。他有力地揭露了原告的动机和他们指控根据的不充分。他强调自己对雅典的毕生忠诚,他提到了他的军旅生涯和在审判将领的事件中对法律程序的维护。他的辩护是强有力的论证的典范,完全建立在事实和讲理的基础上。当他被判有罪时,他还有机会提议给自己定什么形。苏格拉底不但坚信自己无罪,而且他坚信他这样的生活和教到对雅典是有价值的,他提议雅典人应该让他得到应得的奖赏。苏格拉底把他自己和“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赛车、赛马夺冠的人”作了比较,他说,“这样的人只是让你们表面上快乐,而我是让你们真正地快乐。“ 因此他说,他的奖赏应该是”由城邦出钱在名人院里奉养他“,这个礼遇是只有声名显赫的雅典人、将军、奥林匹克冠军和其他杰出人士才能荣享的。陪审团在他的傲慢面前颜面扫地,最后判处他死刑。

19、在这里,他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证,来说明人为什么不该惧怕死亡,这个论证是这样的:「因为活着的人还没有经历到死亡,而已经死了的人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样的,所以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

20、为什么是“助产”?苏格拉底如是说:“因为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是说爱智慧。”作为凡人,能去追寻智慧已经是很好了,说明灵魂之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苏格拉底孜孜以求的就是唤醒人们内在的这种力量,让人们去探寻和发现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这便是“精神助产术”。

21、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22、那么,美勒托斯,请你向他们,也就是向我们正在谈论的神明起誓,说得更明确些,这既是为了我,也是为了现场这些(陪审)人。因为我还是不能明白,你的意思究竟是说我教他们相信神明存在——那样的话,我自己也就相信神明存在,因而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当然也就没有犯这方面的罪——不过那些神却不是城邦所信的神,而是另外的神,你就是因为这一条指控我,说我信另外的神,还是说,你认为我本人完全不信任何神,还把这种思想教给其他人?

23、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24、所以,要了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就有必要先来听听苏格拉底。

25、公元前370年德谟克利特死,据说柏拉图曾想购其书付之一炬。

2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m9u6jHhZAydoKVx2ujA1w提取码:1fog书名:苏格拉底的申辩

27、  和谐说虽然不是专对文学现象而发,但是它作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对其后文学的发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以前,西方文学精神基本上隶属于“和谐”这一范畴。

28、他的弟子柏拉图及朋友们带着祈求的眼神看着他。

29、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30、但也许有人会说:“什么!你难道不感到羞愧?苏格拉底,你所追求的这种事业如今毕竟让你身处死亡的危险中呀!”

31、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32、  其次,模仿说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批评标准的转移。既然人是世界的中心和文艺模仿的目标,那么,在评价文艺作品的效果时,人们就不应当再着眼于事物的形式关系,而应当着眼于事物与人之间的效用或目的关系,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苏格拉底以前,在文艺欣赏领域,事物因其真而美;到苏格拉底时期,事物因其善而美。换言之,苏格拉底时期,文艺批评的标准已经由真置换为善。由此,我们才能理解雕塑师的儿子苏格拉底何以在论述艺术时,竟是一个十足的道学家的口吻:“即使修克西斯给我看他亲手画的漂亮女人的肖像,它所给我的快乐,也抵不上我默想眼前一个女人的美德时所得到的快乐的一半”

33、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34、苏格拉底继续考察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

35、  从学理的层面说,模仿说与古希腊哲学观念的发展休戚相关。

36、“神谕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过借由苏格拉底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慧实在不算什么。”

37、和中国的传统观念相似,起诉自己的父亲在雅典人看来也是一件非常奇怪,非常不孝顺,甚至非常不虔诚的事,但是游叙弗伦却对自己的指控充满自信,认为起诉自己的父亲,维持正义,是一件非常虔诚的事情,自己作为占卜师,比一般人更知道神希望我们做什么,知道虔诚到底意味着什么。

38、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39、“你们要知道,这可是神明的命令,而且我认为,在这个城邦中,对你们来说,还没有什么更大的好处比得上我对神明的侍奉。因为我四处奔走,所做的不过是劝说你们,无论青年还是长者,不要如此强烈地关心身体,也不要如此过度关心钱财,甚至超过关心灵魂、关心如何才能使之变得最优秀。我会说:‘美德不来自钱财,相反,钱财以及世人其他所有好东西,无论私人生活还是公共生活中的,都来自美德。’

40、在希腊雅典的街头,经常能看见一位常年穿着一件长袍,即使在冬天都光着脚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男人,男人长着一副狮子鼻,嘴唇肥厚,个子矮小,形象有点丑陋。有些人认为他说的话颠三倒整天疯疯癫癫,他甚至被一些达官显贵所唾弃。他就是苏格拉底。

41、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42、这个时候游叙弗伦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和你聊了。

43、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跟各色人等交流,这里有达官显贵,有各行各业的智者,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这些被公众认可的智者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经过苏格拉底的论证,他证明神谕真的是正确的,神说他是最智慧的人,说白了也就是,苏格拉底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他最有智慧,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而那些被认为有智慧的人,连这点都不知道。

44、所以,既然我信神灵——诚如你所说,又假如那些神灵就是某种神明,那么,这完全就是我说你在“出谜语拿我们寻开心”所表达的意思:你说我不信神,又说我信神,因为我毕竟信神灵。再说,如果神灵乃是神明的子嗣,也就是要么与宁芬仙子、要么与其他某些女人所诞的某种众子——据说神灵的确就是她们生的,那么,有哪一个人会信神明的子嗣,而不信神明?因为这与如下说法一样奇怪,好比有人相信马和驴的孩子,即骡子的存在,却不相信马或驴的存在!

45、公元前384年43岁,亚里士多德生,德谟斯提尼生。

46、首先,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的事件是真实的,此事也见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这里面出现众多当时身处这一事件现场的人物,所以柏拉图虚构的成分较为有限,但《理想国》就不同了。《理想国》中出现的人物不乏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但从篇首开始,其人物形象就皆与真实形象有所不同,其人物言行也显然是柏拉图本人精心编排的。

47、在这里,苏格拉底正式迎接当前的两项指控——也就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

48、但你这个人却不可信,美勒托斯啊,我觉得,甚至连你都不会相信自己这些话。雅典人,这家伙在我看来太狂傲、太放肆,他完全由于某种狂傲、放肆和少不更事,才提起这场诉讼。因为他就像是在编造谜语来考验人:“究竟苏格拉底这位智慧者会不会感觉到我是在寻开心,会不会看得出我说的话自相矛盾,或者我会不会就这样骗倒他以及其他听众?”因为在我看来,此人在诉状中本身就说得自相矛盾,他好比是在说:“苏格拉底犯了罪,因为他不信神,而又信神。”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嘛!

49、故事源于一则神谕。苏格拉底的朋友凯瑞丰从德尔斐神庙那里带回来一个神谕———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那时的人们,对神谕笃信不疑,但苏格拉底却心有惶惶,他自知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又如何能成为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但神不会说谎,为此,他开启了一段“证明自己无知”的漫长之旅。

50、这个案件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输给了斯巴达。雅典公民心情郁闷,总觉得之所以吃了败仗,一定是因为有阶级敌人在捣乱。有一位雅典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都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知识分子把人心搞乱了,这样的人要是去了斯巴达,早就被驱逐出境了。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出现了一场政变。一帮对民主政治不满的贵族成功夺权,历史上把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据说苏格拉底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牵连。

51、此外,苏格拉底发现自己与五百人会议分歧严重,他是五百人会议其中的一个成员。8位军事指挥官被指控在亚吉努萨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玩忽职守。雅典军队虽然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25艘战舰和4000名士兵。8位被卷入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的将领被要求受审判。但是五百人会议不是一个一个地确定每一位将军的罪责,而是被命令一次性投票表决这8个人是否全体有罪。起先会议抵制这一动议,认为它违反了正常的法律程序,但当检举人威胁说除了将军们还要起诉会议成员时,只有苏格拉底还坚持原来的意见,其他会议成员都屈服了。将军们后来被认定有罪,其中已被监禁起来的6人被立刻执行了死刑。

52、拉凯斯是当时深受雅典人民尊敬的一位军事将领。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勇敢。

53、因此我们只能从他同时代人和弟子的不同记载中去探寻苏格拉底其人,而这些人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又大相径庭,比如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整天和跳蚤为伍,教导弟子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颠覆传统、颠倒是非的家伙;

54、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和游叙弗伦讨论「虔诚是什么?」

55、苏格拉底说:“那我再问你,那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是虔诚?”

56、公元前357年70岁,放弃政治活动,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迈欧篇。

57、至此,读者发现,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某种转换——庭审中本应为自己申辩的被告反而成为了俯视整个城邦的审判者,他宣读着悲壮肃穆的判词,传达着自己的毕生所思所想,试图去唤醒沉睡的城邦和那里的人们。

58、他又去拜访了诗人,拿出他们的作品询问其中的含义,他们却无法说出所以然来,原来诗人依靠的是来自神赐予的、捉摸不定的灵感。

59、而德尔菲这个地方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求神谕,权威性是很高的。

60、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一起阅读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之一。

61、既然苏格拉底自认为无罪,且按照当时雅典律例,只要他放低姿态,让亲友乞求陪审团的怜悯便可有生的机会,为何他却甘愿赴死?

62、苏格拉底说,不仅是这位政治家,回想他曾经访问对谈过的其他贤名在外的人物,他们似乎也是只有关于世俗的无聊知识,却能像遍知天下一切事一般滔滔不绝。

63、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64、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65、  苏格拉底把他对人的哲学思考运用于文艺领域,引起了文艺创作原则与批评标准的根本变化。苏格拉底的文学思想大体保持在文艺伦理学的范围内。

66、表面来看,神谕说,世界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似乎苏格拉底就是全知全能,但他自知事实并非如此,若非如此,神谕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67、而我,诸位,在这方面兴许也与大多数人大相径庭,如果非要说我更智慧那么一点点,大概就在于此吧:既然我不大懂得冥府里的事情,我就认为自己不懂。但我却深深地懂得,对那些(比自己)更高的——无论神还是人——行不义,不服从他们,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恶和耻辱。

6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o_1ucqDjf_U6bJRx_VrEg提取码:gxt5书名:《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69、游叙弗伦试图解决「虔诚是什么?」的第一次尝试是给出一些例子,比如:这个是虔诚,那个也是虔诚。

70、事实上,控告者并非要置他于死地,但苏格拉底在最后的申辩中,明知妥协便可有生的机会,而他分明是在“求死”——他选择忠于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为自己申辩,为光荣的雅典申辩,也为哲学申辩。在他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审判中,依然试图唤醒他的同胞们:

71、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最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72、《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根据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整理成书的,后世有人认为这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所做的申辩,其实不是这样的,毕竟当时法庭上有501名陪审团成员,且苏格拉底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的审判及被判刑是当时最重大的事件之柏拉图不会胡说加乱说的,更不敢将自己的话语加在老师的身上。

73、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柏拉图著作,吴飞翻译/疏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17年)。

74、在苏格拉底的这番辩护演讲之后,法庭开始投票。

75、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76、这个人正好去起诉自己的父亲杀死了一个奴隶。

77、ISBN978-7-5143-8586-1

78、最终被判处死刑,他也只是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