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
1、(4)重思存疑。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2、陶渊明生平重视读书学习,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后世所总结的陶渊明“会意读书法”,也有人称作“不求甚解法”。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元代李冶就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邓拓也指出:“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了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且陶氏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明会意也可不止一次。
3、运用茅盾的读书方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定可以取得不小的收获。
4、书评、讲书稿、拆书稿、书单写作技巧都认真学,格式仔细对照。
5、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6、⑷学思结合。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与思不可偏废,应学思并重。
7、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
8、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9、为什么有很多人读书坚持不下来?可能在最开始他就选错了书籍。(中国各大名人的读书方法)。
10、购书服务:010-65595282/65219278
11、状态把视线定在书本上方墙上的某一点,一边意识到书本四个角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空白,一边凝视书本上方墙的某一点。由于视线分散,左右页之间装订的部分好象重叠了,然后形成一条圆筒状如香肠一般的书页,这一页叫做“悬页”。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视线移动时悬页就会消失,这个问题随着练习的深入就会好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摄像焦点下,书页上的文字变得很模糊。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要看到悬页,起初必须把焦点放在稍远的地方。如果要看清近处,眼睛就要放松,然后再拉进焦点。这时,书页上的字就会清晰的令人不可思议,也会显出深度来。眼睛越放松,文字就越清楚。
12、黄炎培出生于1878年,正是清朝政治腐败没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际。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促使他悉心研读古今中外的各种救国安邦学说,并确定了读书的目标。
13、(3)盈科后进。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14、此外,梁启超认为,要学会读书,还需要加强训练,并要求他的子女能够加强读书后的背诵练习,学会灵活运用书中的文句。
15、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6、3)翻页时维持稳定的状态,避免内心的浮躁。
17、这种情况即使在印刷书籍出现之后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据的底本原有差异,二是刻板印刷过程中又可能出现新的错误。所以古人读书,在诵、录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对,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准确性。
18、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9、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0、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21、这便是王阳明的读书法,以无心之心读书,读书只为成圣贤。
22、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23、感觉自己虽然闭着眼睛,而视线却不断在扩展。现在你的眼睛和内心已经有了直接的联系。一面维持这种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一面轻轻地张开眼睛,以你觉得最适合的速度开始阅读。
24、他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而“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每次读书,只求一点,所以后人也叫它“求一法”,或叫“主攻法”。因为它每次只围绕一个中心,只解决一个问题,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这种读书方法,是抓主要矛盾,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的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据史书记载:“尝有人间苏文忠(苏轼的谥号)曰:‘公之博治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之类,每一过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种读书方法既是定向阅读,分步进行,长久坚持,必有好处。
25、对书籍内容的思考和内化,是做阅读推广人的重要一步,但它之前要有阅读、笔记这两步,之后有输出(写书评、讲书稿、拆书稿、书单)。这是个系统的整体,整体水平提高以后,才能对书籍充分理解、吸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
26、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27、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加快速度:曾在之前的步骤中阅读过得段落或书页;内容很简单的或非必要的信息。觉得阅读的部分对自己的目的来说不太重要。
28、朱光潜读书不打“消耗战”,不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而是读一部是一部,口诵心记,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29、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30、同时在深度阅读的地点上也可以稍微固定。经过初级阶段的随处可读,我们肯定找到了最适合自己阅读的地方,通常在这样的地方阅读我们更容易静下心来。频繁的换地方会因为新鲜感而造成我们阅读的不专注,而且对于不熟悉的地方,可能也会多有不便,想记录的本子和笔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会很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1、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2、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沈从文把自己的读书法称之为“小纸条读书法”,即口袋里随时常备很多小纸条,把一些自己认为的美词、妙喻、佳句和五花八门的资料等随手摘抄后,粘贴在床头、镜子、客厅以及卫生间的墙壁上……晨起、睡前,洗脸、穿衣,吃饭、如厕,都要读一读小纸条,在等车、散步等闲暇时间里,有空就掏出口袋里的纸条看一看,想一想。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才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和素材。
33、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34、“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35、官网:http://xian.juren.com
36、据《朱光潜谈读书》记载,朱光潜识字早,他的父亲在家里开办了私塾。他8岁时,科举考试制度已被废除了。他有着天生的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满足于父亲要求读的那些策论,趁父亲有事外出时,他打开父亲的书箱,在众多古籍中,他翻出《史记》《战国策》《国语》等,只看了几篇,就觉得趣味无穷。《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等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文章极具气势,他饶有兴趣地反复读,读到烂熟以至成诵。另外一些杂书如《楹联丛话》《广治平略》《历代名臣言行录》等,他也通读一遍。
37、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在家庭教育中,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38、进阶阶段: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留给深度阅读。
39、撰写读书感受。1916年6月,读完序鸿声所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后,他“发余积感,杂书诸端。”1924年4月25日,他记下了读冯飞的《埃果尔及其森林哲学》的感受:“自我与牺牲、生与死、善与恶、假与真、法则与自由、悲哀与烦闷、欧洲文明与印度文明、实感与实现,各篇具有精意。”1926年3月14日,读王宝仁的《笔镜》时,他指出该书“词理俱胜,晚近无此作矣,可作中学教科用”。1939年5月2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读《大学》须记着一平字,读《中庸》须记着中和二字;谈《金刚经》须记着如如不动一语;读《道德经》须记着为而不争一语。”
40、⑸学行结合。人们一般从终极的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际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等有关底蕴。
41、有人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同一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还能加深理解。试想,一本书重复读了20多遍足以记诵,岂还有不烂熟于心之理,岂还能不解其中兴味?
42、其实哪有这么复杂,你只需要拿起一本书,读!你甚至不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一个舒服的位置,你在路边等车也可以拿起手机阅读。
43、明其理。冯友兰认为,书的作者所表达的“意”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