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关于读书的文章
1、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2、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3、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4、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5、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钱钟书小时候跟着伯父读书,通常只在下午上课,但是早上无论伯父是上茶馆喝茶、料理家务、还是和熟人聊天,钱钟书总是跟在伯父后面. 于是,伯父总会买一个大酥饼给钱钟书,再向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钱钟书每天吃了酥饼就开始孜孜看书,一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他便手舞足蹈地向俩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奇怪的是钱钟书能把各种兵器的斤两熟记于心,却怎么也记不住阿拉伯数字.他父亲常常偷偷地打他,晚上,钱钟书脱下衣服后,身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伯父发现后,很是心痛.
7、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8、本书编者认为,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读书是只有人才会去做的一件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是同一件事情。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知识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9、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10、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气,他叫做苏秦。苏秦在年轻时学问并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11、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12、书中还剖析“要读书”与“好读书”之区别,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类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学情怀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前者致力于实用知识,后者致力于人生体悟,并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13、我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同时并行的用以下两种方法:
14、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15、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16、有了书籍,经验、智慧、能力就可以做到更大面积的传播,世世代代的传承。
17、 喜欢将生活里美好的瞬间收纳,记录。时刻怀揣一颗空杯的心态,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用生活所悟去读书。人生格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8、毛姆的“乐趣”读书法: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19、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此时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此时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20、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21、 钱锺书周岁抓周时抓到的就是一本书,为此得名“锺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更是横扫图书馆;他在北京上学期间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竟然只游过香山和颐和园,还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游览。
22、 诚然,读书是我的爱好,老友说此话也自有他的道理,数年前他南下广东时就曾好言劝过我:不要老是沉湎于读书,有这些精力就出去多找点钱。照他的意思是说:读书只会贻误我的前程,于家庭于自己都没多大好处的。而今老友一副红光满面的样子,不用问也知他是衣锦荣归了。而我依然如故,相形之下也自觉惭愧。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记得我这个尚未脱贫的朋友,确实也可见友情的可贵,是令人万分激动的。于是在惘惘然中,我不由暗自佩服老友这句“还有心思”一词用得极为绝妙;一则是我新近家遭不幸,二则我看书姿态未改,斜倚在一张苍黄的竹椅上,手捧诗书不声不响的读,老僧入定似的一动不动的看,读到精彩处,则合卷闭目沉思,一副安恬自适的样子,三是这么多年来我根本就没有多大变化,境况还没有他出走时的好。故此我说他“还有心思”用的恰如其分。
23、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4、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25、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26、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就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27、汤一介先生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奉为自己的读书观。
28、恰逢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笔者有幸获赠《新华文摘》刘永红作为策划编辑出版的《读书的方法与艺术》一书,拜读之余,获益匪浅。作为“读书与传媒”的专栏编辑,刘永红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策划出这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读书日”献礼。
29、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30、在抗击新冠疫情进入第3年初夏之际,在许多城市因抗击疫情需要导致普罗大众无法实现“烟花三月下扬州”踏春之旅的当下,我们迎来了2022年的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设立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窃以为,今年身居疫情之中的这一节日尤为特殊,在居家隔离之际,品茗读书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在此重发如何有助于阅读的旧文,以有助于大家通过阅读好书放飞梦想,从而得以在悦读中畅游世界。
31、但世界这么大我们那个人能有这样的精力去全部体验一遍?
32、因为,每一本书都能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33、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34、读书是一定能够改变我们人生的;只是要看你的努力程度。
35、有一天,郑板桥出郊外漫步,见路旁新设一座酒店,店内有一位老者自称“怪叟”,他见郑板桥到来,十分殷勤,马上给端上狗肉来款待。郑板桥平日最爱吃狗肉,一见大喜,便饱餐一顿。
36、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37、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38、回溯历史,我们深知阅读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当前,全民阅读在华夏大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已经蔚然成风。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40万种,但能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图书并不多见。
39、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拓展视野和提高认知的捷径,是低成本低消耗的自我增值方式。它能让我们把书中的养分,内化为生命里的筋骨,让我们有充分的底气去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