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全文
1、 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2、 在穿着上,曾国藩和他的家人穿着平常老百姓一样的粗布衣服,只有一件天青缎马褂在新年和重大庆典上穿上;在饮食上,曾国藩不像其他当官的那样,满桌子山珍海味,而是每顿饭只有一个菜,这怕是搁在寻常百姓家也十分难得;在居住上,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出钱让曾国藩把旧宅翻修一下,被曾国藩霸气拒绝。
3、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4、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5、 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6、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
7、 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8、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9、 0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
10、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11、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1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3、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4、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15、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6、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勤俭之人,定会有所出息。
17、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18、 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19、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0、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知书籍之
21、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
22、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23、(曾子文化)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24、 0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25、 而在现如今,很多子女娇生惯养,这也不愿做那也不愿做,十分懒惰,养了一身懒病。之前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学生上了大学,连袜子都不会洗,自理能力十分差,读到一半退学了;经了解,原来孩子在家时十分懒惰,什么都不做,全由父母包办。
26、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27、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28、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2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Nup8nZwtsF8hZrE_wlSkQ提取码:ppxe 书名:五百年来王阳明
30、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31、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一直能获得长久利益的事情不要做,因为那可能是骗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别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因为那里有可能有危险,《论语》中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32、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33、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34、高傲的人总感觉别人不如自己,那么他太浅陋了,不孝顺老人的人一定是小人。
35、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36、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37、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8、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39、⑤古⽂:唐代时称秦汉之⽂为古⽂,即以⽂⾔写成的散体⽂。
40、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41、0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42、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 何必择
43、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44、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45、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持家之本。历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几乎在每一本经典里都会无一例外地谈到勤俭节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