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的诗
1、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2、这样我们再回头看首句中的“碧玉”,它和柳的颜色明显是有关的。且它和次句中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这里还有一个深意就是,南朝萧绎的《采莲赋》中有“碧玉小家女”一句,也就是后来“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的来源。所以贺知章诗中的碧玉,就很自然地将柳树和亭亭玉立的美人联系在一起,从而再联想到她绿色的丝织裙带。
3、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是借乐景写哀情。它的意思是说,故乡的孩童看到了我,却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实如果要表现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可以选择的素材有很多。但是儿童却最能引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因为贺知章见证了故乡的过去,儿童却是要见证故乡的现在和未来。
5、这些谜语诗,无不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情景并茂,趣味盎然,既是好诗,又是好谜。本文就让我们通过贺知章的一首诗《咏柳》,来一起领略一下我国古典诗歌中谜语诗的艺术魅力。显然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人人皆知了,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柳”。那么贺知章这首诗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它又是如何不着一个“柳”字,却处处有柳的呢?
6、《采莲曲》无数的诗人写过,但是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作品都落入了俗套,即使是李白、王昌龄、王勃、白居易等等这些大诗人的在写这一类题材,那都只是写得很平淡,没有贺知章这首生动有趣,虽然这首诗同样也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可是写得又是极为细腻,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却是充满了一种高远的意境,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7、译文: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8、贺知章的有趣,让每个与之相处的人都感到舒服。
9、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0、别业,即别墅,是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憩之所。这种地方当然是钟造化之神秀,集人工之精华。作者偶来此地,立刻被其吸引,决定小作逗留。
11、这么高的待遇,那些写诗的大咖们可都没享受过。
12、本卷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百余字。无署款。卷尾有小楷题“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表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此卷另有刻本传世。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2006年3月13日至2006年4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该作品首次回到祖国。全卷有晋人法度,含章草隶意,气势磅礴,落笔精绝,笔法遒健,风尚高远,为鉴赏家所重视。
13、 高高的柳树好像用碧绿的玉石打扮起来的一样,无数条柳枝低垂摇荡,好像根根丝织的带子。不知道这纤细的叶片是谁用心裁剪出来的,大概是二月的春风这把神奇的大剪刀吧。
14、 贺知章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他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后来一直在外面做官,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到了故乡。这首诗就是贺知章老先生回到家乡时写下来的。
15、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16、而贺知章相比许多唐代诗人幸运,甚至比李白都要幸运。他生于盛世,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17、忆起当年金龟换酒,慨然写下《对酒忆贺监》。
18、两大酒仙喝了一杯又一杯,直到醉意朦胧才挥手作别。
19、(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奉和御制春台望》,是唐玄宗作《春台望》一诗后,群臣和此而作的诗歌。群臣和诗同题尚存的有贺知章诗、许景先诗,另有苏颋的《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21、其次,他一生经历四代君主,做了近50年的官。
22、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23、老头很心烦,直接在墙边架上梯子,分分钟爬上墙头。
2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5、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6、《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是一组送别诗,响应唐玄宗号召,唐朝著名大臣赋诗为宰相、兵部尚书、燕国公张说出任首任朔方节度使送别。
27、玄宗的弟弟病逝,出殡时需要一批十四五岁少年牵引灵柩、唱诵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