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的小故事50字
1、有人可能会认为要进步的话就要抵制故事,坚持以纯科学的方法研究商业和管理。但我在这点上并不那么肯定。故事永远都在我们身边,它们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对复杂的事件进行连贯的解释,通过添加道德层面的意义指导人们行动。
2、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3、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有关读书的小故事50字)。
4、在读《小学生鲁迅读本》的时候,鲁迅在乡野田间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
5、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6、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话出自清代诗人袁枚之口,他是有感而发。据说宋代与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任黄州知府时,一连两次午睡梦见自己到乡间一个白发太婆家吃芹菜面,后来按梦寻去,找到了自己前世的家。打开书柜,发现他每次试卷的文章都包在文稿之中。袁枚由此感慨,意思是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他的所学所识并不是今生才开始的,前世就已阅练很多。
7、 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苏格拉底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冯友兰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境界;周国平说,哲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8、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9、我们家的人都爱读书,没上过学的老娘也认识好多字呢!因为一大家人都爱读书,所以我们家民主、和谐、团结、友爱;我们家的人性格都活泼、开朗、幽默、风趣;我们家的人都好学、上进、爱岗、敬业……
10、案例:《从优秀到卓越》,讲好故事狂销300万册
11、《从优秀到卓越》是所有书中最擅长讲故事的。2001年年末,柯林斯的书在大张旗鼓地发行后,迅速登上了畅销排行榜榜首。从那以后它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连续数年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12、尽管《追求卓越》《基业长青》《4+2:什么对企业真正有效》《从优秀到卓越》这些商业类经典书籍之间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市场上的反响却大有不同。
13、大哥如果不自学识字就不会唱戏,也就不会从秦腔戏里悟出做人的道理。他用戏剧故事感化我们兄妹,教育他的子女。生活困难的年代,我也曾有过不想上学的念头,记得大哥给我讲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古人借光读书的故事,并讲说念书吃一阵子苦,将来一辈子都不吃苦的道理。给子女讲戏剧故事里勤奋学习的人物典故,讲反霸除恶匡扶正义的典故。
14、2005年,销量已经超过300万本,而且势头依然强劲。原因不难看出。用它自己的话来说,《从优秀到卓越》读起来就像一本“快节奏的小说”。它有“第5级经理人”“斯托克代尔悖论”这种吸引人的理念,有“清洗干酪”这类引人入胜的比喻;它谈到了刺猬和狐狸,还提及飞轮和厄运之环——我们几乎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企业扶摇直上和急转直下的势头。
15、经过两个月的艰苦锻炼,我的肚皮居然像泄了气的皮球,妈妈总夸我是个小帅哥,同学也追着问我的减肥秘籍。爸爸设定的目标很快就被我超越了。在期末体能测试中,各项测试我都得到了全优的好成绩。初战告捷,我高兴极了!我知道我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16、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17、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
18、 哲学与教育,研究的领域不同,思考的方向却是一致。它们都使人聪明,给人智慧。亚利斯多德运用哲学的思维深度理解历史与自然,才使古希腊文明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牛顿凭借自己睿智的哲学思辩,把自然界的宏伟结构和相互作用归结为几条普遍的法则。由此可见,教育科学只有在先进的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视界。
19、教室的一角,闷天毛在座位上闷头做着数学题,时而抬眼望着天花板思考,时而画着图形论证;他写着关于宇宙天体的思考,不一会儿洋洋洒洒成了一篇议论文……这时,倪恺祺的身影闯了进来。恺祺的知识储备量堪比行走的百科书,一篇《论“羿”和“后羿”》让同学和家长们都感叹他的知识储备量。越往后看,这个班和我们班相似的人竟越来越多,都数不过来啦!快笔陶,就像我们班的方柯伊。睿毛哥不正是孙添翼吗?睿叨吴也太像何亦涵了!
20、影响你选择一本书的核心要素是作家权威性、内容优质度疑惑名人、kol推荐?读书本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可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你能确保自己的选择没有受到光环效应等一系列思维陷阱的迷惑?
21、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22、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3、读书报告会的内容和节奏一如胡崇明一贯的作风,简单朴实又自有深意。他以“读书使人进步”为题,不疾不徐地讲了半个小时,台下安安静静了半个小时。而当他最后一句“谢谢大家花时间听我的分享,有机会我也多多向大家学习”响起,台下忽然就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24、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25、有一年,村子里请了一个能唱秦腔的师傅,给村里几个青年人教秦腔戏。听说这个师傅是全路把式,吹、拉、敲、唱样样都行。不知教了多长时间大哥学会了坐鼓打板、拉二胡、唱旦角,秦腔中的各种板路曲调都会唱。平时农闲雨天他们都在一起练唱、练拉、打鼓、吹笛、死背硬记戏词。我记得大哥的折子戏本摞起来就有几寸厚。他常常死记硬背戏词,用师傅教的戏词对剧本中的字,他叫“唱戏认字”。
26、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太夸大其词了。但读书益智,读书明理确是千真万确的,我对这一点有深切的体会。
27、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28、投身于互联网这个全新的领域,对网络技术几乎完全不懂的胡崇明刚上手时确实非常困难。于是,他只能没日没夜地学习,恶补所需要的知识。他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把com的所有的资料、业务、流程、数据全部看完,尽快找到自己适合这个公司现状的切入点。他逐渐让自己的法律专长找到用武之地,开始尝试建立整套法务体系,带领团队,一点点地成长着;而胡崇明自己,也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迅速成长起来。
29、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30、他的脱盲还有一个故事。50年代中期,有大学生下乡到农村劳动锻炼,百姓们叫下放锻炼,我们村就有四五个学生,他们响应d的扫盲号召,为农民办识字夜校,买识字课本,教识字、唱歌、说快板。只办了一个冬天,大哥就天天晚上念书,说快板,白天有空就复习学过的字,因此,也学了不少的字。大哥说他终于进过学校上过学了。后来,他还自编了一首顺口溜,来到村里我上的小学校给小学生们演说。足见大哥对童年上学的美好愿望是多么追求和向往,同时对失去的机遇也深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