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文案精选5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14 09:50:22 浏览59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2、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3、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4、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5、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四大圣哲》中,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并称为“四大圣哲”,他们生活在“人类轴心时代”,对人类文化作出深刻的理性反思,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四大圣哲”中,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作为西方和东方先贤先哲,在其哲学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上,有更多可以较之处。

6、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7、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8、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成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9、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10、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11、赵敦华,男,1949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通。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著作。

12、“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13、归纳:即从各列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14、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15、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16、苏格拉底在教育内容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智慧即美德,主张培养智慧、正义、节制、勇敢的品格,使人成为有德行的人。他所主张的“美德即知识”,知识是道德的基础。在对于知识的培养上,他将政治、文法、雄辩术、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列为需要学习的科目,这些科目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学习广博的知识充实人的头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智育、德育的培养之外,他也十分注重体育。苏格拉底曾说道:“不管是竞赛还是事业,锻炼身体都是必要的。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他教人锻炼身体,兴办了体操学校,让学生学习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活动,训练学生去投标枪、掷铁饼、摔跤等竞技类活动,体育教育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智育和德育。

17、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他反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的是伯利克里宣布的“对一切人公正”的民主制原则。事实上,苏格拉底正是以正直的人格力量赢得人们的爱戴。

18、孔子的教育目的较为明确,是培养志道弘道、志仁的志士和君子。孔子提出了“志于道”,在《论语》中多次提到“道”,这也暗含了他所希望培养出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把人生的根本目标定位在“道”上。《论语·子张》:“子夏曰:‘学而优则仕。’”知识学好了就可以去从政为官,治国理政。当然,能去从政的人才必然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实现。在对于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自己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知识技能、优秀的品格修养以后,就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忠于自己的使命。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有德有才的志士君子,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9、在教育目的上,他们所倡导的培养出治国人才的目标,结合我们当今时代的要求,培养什么人,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目标的。究其根本这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将其紧密结合了时代特点,它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利用伟人的思想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照搬照抄,一成不变。

20、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21、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拓展资料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2、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arete)。“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

23、                 编辑:漫道文苑 

24、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25、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摇唇鼓舌,结党营私,煽动民众,造成审判的不公正,削弱了国力。雅典民主制的弱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役大败斯巴达人。政客却以阵亡将士尸首未能及时收回为由,对10名海军将领提出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9人死刑。苏格拉底担任这次大会轮执主席,他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因而得罪民主派。

26、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27、苏格拉底利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思想来解释人如何才能克服感觉与习惯的遮蔽。首先就是必须走寻求真理的道路,人只有使灵魂跟随努斯的指引,向哲学求助,努力追求事物的“是”,而不去理会它们的变动不局的种种“非是”。为此,就要不停止于感觉的个别,而要面对思想的题材,把对事物的真实的思索上升到以思想的普遍概念来进行的思考,要寻求事物的普遍规定性。还要通过严格的思想训练去接近真实,通过在辩证法的思想道路中获得思想的前进。如果可能,去以思想助产士检查一种正在提出的思想是否将产生健全的结论,与助产士一个道理,思想助产士需要有思想经历而非无思想活力的不适合思考的人士,这位思想助产士也必须友好,必须预先准备面对思想产生者的“阵痛”,这是件不易之事。

28、  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29、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最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

30、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31、&#x知识即美德&#x 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32、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也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著作《对话集》以对话方式写成,循循善诱,非常值得一看。

33、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

34、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35、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则是旨在培养治国人才。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曾说:“真正为正义而困斗的人,要想苟全性命于须臾,除非在野不可。”可见,苏格拉底认为人要积极地参与政治。由于当时社会民主制度的混乱,苏格拉底希望具有丰厚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城邦领导人。他在回答智者安提丰的问题时曾说道:“我若想要影响政治,那么是我一个人参与政治的力量强大一些呢,还是我所培养的人都参与政事的影响大些呢?”苏格拉底认为和自己身体力行参与政治相比,培养出从政人才更为重要。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积极从政的治国之才。

36、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的,教育对象广泛,且不收取学费。

37、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认为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38、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39、助产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对方,帮助对方依靠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40、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41、苏格拉底认为接受教育才能幸福,他的教育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不收取分文。苏格拉底在与诡辩家安提丰谈话的时候,安提丰质疑他的生活因此而穷困潦倒,过得不幸福,苏格拉底回答道:“那些为了获得酬金的人必须付出对应酬金的行动或者服务。就我而言,我没有任何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提供讲授。”他不收取酬金,不以财富来衡量学术教授活动,但他愿意跟各种各样的人谈话,将他所拥有的智慧与他的门徒分享,能使他的学生有所收获,他就感觉到幸福与快乐。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于与其一块探讨问题。

42、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们才能趋善避恶。

43、柏拉图关于可知事物的学说是他所提出的真实(真理)论。首先是感觉对象与知识对象的根本不同,感觉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来源或对象,相反亦是。他在《共和国篇》中提出洞喻(洞穴比喻)来阐述这种根本不同,借洞穴中的世界与阳光下的世界对比,洞穴中的人是被束缚,比喻被感觉以及习惯束缚的灵魂所见的世界与事物,而洞穴外阳光下的世界是解除了这些束缚的灵魂所见的真实世界。

44、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它既不是欲擒故纵的圈套,也不是大智若愚的讥诮。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

45、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形成一般的概念;

46、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47、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48、简介:“智者”又称诡辩家,智术之师,是指古典时代以收费授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其教育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及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49、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50、2017年11月22日(周三)18:0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大讲堂-西方哲学的伟大时刻”系列讲座第2期于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2教室举办。本场讲座的主题为“西方哲学的日出(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申白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主持。

51、以上选自《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2、由于各城邦形成发展的特点不同,希腊各城邦的政体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把幸福生活寄托于城邦,自然就十分关心何种形式的城邦才能达到此目的。从而比较各种组织形式,选择优良政体,保证过好城邦生活,在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古代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便与宗教、神权分开,具有世俗性质。

53、接着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逐一讨论。首先是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廖先生用“苏格拉底为什么选择接受雅典人的死刑判决?”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出讨论,通过苏格拉底的理由来折射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拉尔修认为苏格拉底忠于民主,因为他在寡头制与民主制两者之间更反对寡头制,但他其实更倾向于贵族制,主张政治是一门“技艺”,要达到令公民心灵改善的目的。其次,他认为在一个城邦中生活,就表明一个人默契地承诺或同意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样一种约束,享受城邦所提供的公民待遇的同时承受一个公民必须承受的一切,包括法律的惩处:人们可以选择去异邦生活,但如果没有事先离开,就意味着要选择并接受由该城邦政体与法律产生的任何后果。他还认为,如果我们选择生活在一个不理想的政体之下而没有选择离开,也可以将罪名转移、陷害或者嫁祸,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而不去做不正当的事,即如果一种与我们有关的不正义不可逃避的要发生,接受一种不正义的对待就好于去施行一种不正义,因此苏格拉底面对死刑选择留下并接受。

54、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55、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56、由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相似时代背景,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教育对象选择上二者都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内容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57、综上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均生活在一个繁荣社会的末世,都目睹了社会从兴旺发达走向衰败。他们也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教育对于社会改变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58、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尼是历史学家,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是他的早期对话才基本上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尤以《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和《菲多篇》记录苏格拉底在审判和狱中的对话为信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