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1、朱强,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张学津弟子,著名马派传人,重排《画龙点睛》中饰李世民。对这部戏,他是感触颇深。
2、李先生是位很好的画家。一天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是这只龙没有眼睛。(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3、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4、成文用法:一般作谓语;含贬义。指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多用于批评、指责和劝说的场合。(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5、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6、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一语道破、点金成铁。
7、出处: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8、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9、大头爸爸想要告诉孩子的话:小朋友们,“画龙点睛”这一成语常被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两句重要的话,好比给龙“点睛”,使文章或语言一下子生动起来,并且一语中的,或变得深刻传神。
10、出处: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11、释义:巧:聪明。拙:愚笨。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了。
12、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1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农历新年,是一年之首,俗称“新春”“新年”和“大年”,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4、常 何 ............ 黄彦忠
15、出处: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16、画龙点睛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7、近义词:点石成金、点睛之笔、破壁飞去、锦上添花。
18、通过一根吸管,让非常讨厌读书的小男孩奥迪乐体验到的了书中的大千世界,他随着印第安人的鼓声起舞,随着海盗船在大海中冒险,跟着好奇心落入到小红帽设置的故事陷阱里……书中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吸食墨汁的过程是多么美味,多么欲罢不能,多么妙不可言,不当吸墨鬼就无法体会那种快乐。一肚子墨水这个我们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判断的俗语,形象化为吸墨,有异曲同工之妙。
19、释义: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0、画龙点睛的故事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21、大年初一早上,大家开始走出家门,去长辈家或者左邻右舍家串门拜年,逢人便会互相祝福“新年好!”
22、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画龙点睛的意思了吗?
23、李世民初登皇位,命文武百官书写治国条陈。将军常何不通文墨,请秀才马周代笔。马周另画无眼苍龙一幅,讥讽皇上有眼无珠。李世民认为马周是治国安邦的奇才,决定微服私访。马周在新丰县酒店巧遇早年情侣孀妇张四娘,李世民访马周与二人不期而遇。在酒店内,县令赵元楷得知马周乃皇上重用之人,欲招赘被拒,遂将其押入监牢,并寻衅敲诈扮作客商的李世民,将其玉佩、骏马、华服据为已有,又在新丰店内搜出马周所画无眼苍龙,欲置马于死地。落荒逃走的李世民后带领校尉回到新丰县衙,贪官赵元楷被吓死,马周获释,四娘得救。四娘临终咬破手指,以鲜血为墨龙点睛。李世民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君臣携手重整朝纲。
24、经典动画故事《邋遢大王奇遇记之事出有因》|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25、经典格林童话《三个小矮人》|培养孩子勤劳善良的好品质
26、 可是李先生笑着说:“如果我给它加上眼睛,它就会飞走了。”
27、(示例):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28、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29、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
30、最后的这段话十分精彩,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1、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一语道破、点金成铁。
32、李世民 ............ 朱 强
33、(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4、经典科普故事《猫咪》|让孩子轻松学会科普小知识
35、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36、近义词:点睛之笔 破壁飞去 锦上添花 生花妙笔
37、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38、该成语在句中一般充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39、近义词:点睛之笔 破壁飞去 锦上添花 生花妙笔
40、(汉语拼音)huàlóngdiǎnjīng
41、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一语道破、点金成铁。
42、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43、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先索求他的画。
44、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45、张灯结彩、辞旧迎新、合家欢乐、鞭炮齐鸣、笑容满面、恭喜发财、万家灯火、灯火通明、吉祥如意、平安喜乐、其乐融融、欢声笑语
46、近义词:点石成金、点睛之笔、破壁飞去、锦上添花。
47、除夕的下午,我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帮爸爸一起挂灯笼、贴对联的任务。妈妈在厨房里为全家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都是我平常最喜欢吃的菜。按照我家的习俗,年夜饭通常都比平日里的晚餐要来得早一些。餐桌上,全家人一齐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举起我的饮料杯,大声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心想事成!”吉祥话一说完,我就从长辈那儿得到了心心念念的压岁钱。
48、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
49、出自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又要涪翁作颂,况且图的是好上加好。)
50、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51、读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52、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53、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54、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55、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56、出处: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57、(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58、反义: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一语道破
59、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等云散天晴时,大家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果然只剩下两条龙了。而张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60、反义: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一语道破
61、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是古代中国人为了驱赶瘟疫和邪气流传下来的一项除夕活动。
62、反义词: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 一语道破 点金成铁
63、出处: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64、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65、出处: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白话文: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为蛇画上脚。)
66、Mr.Liisagoodpainter.Onedayhedrawsabeautifuldragonwithouteyes.
67、除夕之夜,是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的时刻。年夜饭也是一年来最丰盛的一餐。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美味的鸡(寓意吉祥如意),鱼(寓意年年有余)等美食。
68、出处: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69、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