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1、地上一层为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和“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展厅。展厅通过不同方式,如大量珍贵的文物,丰富详实的资料,以及雕塑、场景、影视及多媒体形式等,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和思想内容。(巴金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2、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3、“这个展览温暖着我们,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的时间,我们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情厚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上海气温骤降,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现场暖流涌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深情致辞:“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美好的价值。”
4、台北故宫举办张大千120周年纪念大展,堪称豪华!
5、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文汇报》记者。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文存》等多种,有《黄裳文集》六卷。
6、坂井洋史(Sakai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逸脱と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巴金论集》《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与张新颖合著),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等。
7、这一年我一直住在宝光里,那是一幢石库门的二层楼房。在这里除了写《激流》以外,我还写了中篇小说《雾》和《新生》以及十多个短篇。起初我和朋友索非夫妇住在一起,我在楼下客堂间工作,《激流》的前半部是在客堂间里写的。“一八”事变后不久索非一家搬到提篮桥去了,因为索非服务的开明书店编译所早已迁到了那个地区。宝光里十四号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那个给我做饭的中年娘姨。这时我就搬到了二楼,楼上空阔,除了床,还有一张方桌,一个凳子,加上一张破旧的小沙发,是一个朋友离开上海时送给我的,这还是我头一次使用沙发。我的书和小书架都放在亭子间里面。《激流》的后半部就是在二楼方桌上写完的。
8、《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选做课文时有所删减。
9、就连展览的各种设计元素,也呼应着书信主题,有着不少巧心思——邀请函上的字出自广东学者戴新伟之手,邀请函信封上的地址“武康路113号”是巴金手迹,木质邀请函背面印制手札展作家们的书信手迹。主题背景和刀旗、留言板页面均以巴金及友人使用过的信纸为背景,在留言、阅读时仿佛翻开一封封来自从前的慢递书信。上海展还特设互动留言墙,读者参观时可以执笔写下感言,寄托祝福,述说心愿,重温手写时丰富的思绪。留言墙旁边是巴金与妻子来往书信的片段,边读边回味。
10、那是巴金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许多重要作品都诞生在宝光里14号,如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雾》,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中的作品,同时还译出克鲁泡特金的自传《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后改名《我底自传》)、秋田雨雀的《骷髅的跳舞》、廖·抗夫《夜未央》等众多译作。当然,还有让他后来名满天下的长篇小说《家》。
11、周立民,1973年出生。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随想录〉版本摭谈》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躺着读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12、一九三一年春,巴金应友人之约,开始着手撰写从法国马赛回国途中开始酝酿的长篇小说《春梦》,他一章一章地写,连载时把题目改成了《激流》,开明书店出书时又改了名,它就是后来被译成了几十种语言文字蜚声海内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了。
13、《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
14、这些信息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认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更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背书。每一段叙述都能成为文学研究的证据,每一个细节都能引出一篇论文的主题和方向。
15、本书内容分为三辑: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丙辑,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这些文字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16、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7、惠雁冰2007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粉饰下的平庸—巴金随想录>》,这篇文章也算是彻头彻尾的《随想录》批判。但是,他在这里披露的还是他自己的文学观念,这个和巴金其人、《随想录》没有关系。他要巴金强化文学对生活的干预力度,甚至要巴金扩张历史本身的内涵,他还不允许作者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个人化的表述。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的无理的责问,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18、 注:本期图文资料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后台联系
19、走近巨匠|饶宗颐: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十分要紧
20、而对于贾浅浅来说,“性”是她表达的主要方式,不仅写“性”,还写“性”的周边,比如排泄系统。“性”就只写“性”,排泄就单纯地排泄,哪怕是刁钻的高考出题老师也很难从她的诗里找到它的引申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21、一个伟大作家的生命,永远存在于作品之中。巴金,永远与读者同在。
22、不要把《随想录》看作单纯的事实反映、资料的汇编,要把它看作一部文学作品,从中读取丰富的内涵和魅力。批判《随想录》的人,他们都非常重视《随想录》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比如作者人格的完善、有理性的社会批判意识等等,他们觉得《随想录》里面这些因素不足、缺席,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能看到的实在的东西。对这些人来说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来自于作品里面看不到的东西,如果这样的东西欠缺的话,他就认为作品是没有价值的。
23、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24、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散文、随笔等四十余万字。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出版学术专著、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
25、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6、本书为日本作家坂井洋史先生所著。作者用缜密的逻辑对巴金的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了严谨探讨和合理的想象推理。解析了《随想录》的叙述策略和魅力,论述了围绕巴金的重新评价以及关于日本最早的巴金的作品的翻译及介绍,还有由一张老照片说起的杂考两则等。全书文字洗练流畅,能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也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27、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蜒。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在昆明 选自《龙·虎·狗》
28、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29、《随想录》虽然主要是巴金先生针对“文革”时期的故事写下的随笔,但是其中展现的人性的许多弱点在现在依然存在,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反思“文革”产生的原因,更有助于我们从中深挖人性的弱点,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本书其实是剖析人性、洞察人心的一把利剑,我们应将其时刻高悬于顶,借以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警钟长鸣。
30、"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他认为人性才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话,具有启迪意义。
31、李树德,河北廊坊师范学院英语教授、中国译协专家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曾在农村工作多年,后调入高校教授英语。教学之余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翻译作品有《欧·亨利全集》(合作)《助你成才》《世界名家名著赏析》《魔堡》等;有小说、随笔等发表于各地报刊。
3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来,对《随想录》的评论太拘泥于文学作品的事实、实在、意义,对于文学作品的真实、现实的反映程度,过于计较。不管评论者的立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他们把文学作品看作现实的直接产物,从作品中取出有利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33、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34、巴金的多余人形象主要表现在《激流三部曲》中。比如高觉新,他和觉慧、觉民一样,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并被强烈的吸引;但是他又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有着整个封建大家族赋予他的期望和责任。
35、本次游览均为线上,不收取任何费用。当然,我们也没有收过任何机构的出场费和广告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