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的名言(文案精选7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07 09:07:20 浏览59

道德经老子的名言

1、老子名言: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说好听的话,是可以得到人的好感,但是只有把事情做得漂亮,才能真正得到一人的真心认同。

3、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道德经老子的名言)。

4、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5、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6、他说:你如果把他捧得太高,那就和老子的道德经背道而驰了,

7、老子名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9、我说:《道德经》有一句话叫曲则全。这个曲则全是委曲求全的意思吗?这个全有什么深意吗?

10、28)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11、(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2、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13、(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14、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16、(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7、老子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9、解悟:顺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刻意追求的,往往就越坏事。你踮起脚来,想让自己高一点,却发现很快就站不稳了;你想走得快一点,迈大步走,却没想到没走多远,就已经走不动了。

20、3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21、(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2、一个轻易许下承诺的人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往往暗藏玄机,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一定不能轻视对手。

23、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24、什么是"道″啊?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指阴阳。阴阳就是"道″。

25、(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2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27、即使别人冲撞你,别人反对你,你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听一听就完了。

28、《道德经》精选十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与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事情既可以发展出好结果也可以发展出坏结果,警示世人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有临渊履薄的态度。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就是塞翁失马。

30、(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31、你这个联系的两个端口一定是对的,你的方向一定要对你的张驰才能够散发出力量来。

32、17)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3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是无形无限的宇宙本体,“有名”是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

34、老子名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5、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6、堵住欲望的出口,隐藏锐利的锋芒,消解纷扰的争论,和光同尘,大隐隐于市,有点“深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意思,这样才能做成大事。反之,高高在上,只在乎自己的欲望,过于锋芒毕露是很容易遇到挫折的,这是玄而又玄的道理。

37、释义:不尊重老师,不借鉴得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已经迷失了自己,这就是奥妙要诀啊。

38、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认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39、“是谓玄牝”,说“是谓”,老子没有说恍如什么或若什么,他说的语气很肯定。玄牝,玄是深奥的,自然的奥秘。这个“牝”指的是雌性的动物,是母性的意思,“是谓玄牝”是说“道”的这种品性,它跟雌性的动物是非常相近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就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玄牝之门是产门,说它是天地的源头。

40、(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41、2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4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43、   译: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44、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

45、1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46、而曲则全的曲在这里,我们可以权且理解为收缩退让和距离感。

47、老子名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8、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9、(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50、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51、老子名言: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52、不要过于粗暴的去执行这些东西,因为人是需要软性管理的。

53、老子名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4、如果能够用侧面的事情让他自己领悟,这是最好的教育。我说那曲则全三个字就相当于一个咒语。他说:你这个说法有道理,我也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当出现任何事情的时候。

55、老子名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57、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当贪欲永远无法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不断地发展文明以满足自己的贪欲,这种不断发展的文明恰恰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机。比如在古代,我们人类是不可能发明出毁灭全人类的东西的,而到了现代,我们却发明出了无数能够毁灭人类文明的东西,比如原子弹、人工智能等,以及产生了无数的疾病,比如艾滋病。

58、5)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59、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内心已经做到了曲则全。

60、(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61、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事物,比如一根毛线,一片树叶,我们的语言都不可能真的能描述的清清楚楚,我们从语言中理解的东西,永远是似是而非的,你用一万文字描述一颗红枣的味道,不如拿颗红枣直接尝一口,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2而且语言都会有时效性,它会随着时间、地点、风俗等因素的变化,最终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关于《道德经》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找出来无数个版本,每个版本都不同,但哪个会是老子真正的意思呢?恐怕老子听了哪个版本都会笑出海豚的声音。

62、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6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64、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65、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6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7、(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68、(译文)在老子的观念里得宠和受辱是一样的,并不值得骄傲。

69、有得宠之时就有失宠之时,因为得与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70、(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7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