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文案精选7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0 07:46:11 浏览59

数典忘祖

1、中国有14亿护旗手!一小撮乱港分子举着美国英国的国旗,这是何等的自不量力!连日来,香港各界发出爱国爱港、支持“一国两制”、止暴制乱的主流声音。在网络上,从“饭圈女孩”到“帝吧网友”,再到无数的海外留学生,五星红旗到处飘扬,所有爱国爱港的力量正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万众一心,共同维护香港社会的和谐安宁,共享“东方之珠”的荣光,势不可挡!(数典忘祖)。

2、(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3、崇洋媚外,汉语成语,释义为推崇除了本国以外的所有人或事物,讨好与巴结外国人,向外国人献媚。

4、 (解释):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5、《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一次,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

6、台湾作家黄智贤说,此次课纲调整是新一轮“去中国化”教育的跃进。“他们以为塑造了年轻人‘反中’‘台独’的潜意识,就可以迫使整个台湾与中国大陆为敌。但绝大多数台湾人,都反对‘去中国化’的‘台独’教育。”他们的图谋不能得逞!

7、这就是周景王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后来人们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8、在今天追求唱腔韵味的京剧青年老生中,如果本身又没有很好的嗓音条件的话,那么,他常常就以“杨(宝森)派”自居,很少有以“余(叔岩)派”自我标榜的。在京剧圈内,大约没有敢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但是青年老生的做法偏偏能得到大多数观众(也就是外行)的“欢迎”。剧场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年轻老生一张嘴,只要有杨的一点“味儿”,立刻会有人在台下竖起大拇指:“嗬,杨派!”相反,学余的老生再卖力气,却很少有人会向他伸出大指—“嗬,余派”。这种区别很意思,原因是杨派有痕而余派无迹,杨派可以根据“一点”就加以确认,余派则是一个宽泛的面(乃至是一个回圈的体)。这种区别造成的不同剧场氛围和审美习惯,最终使内行由“气愤”转为“感慨”。他们认为,杨派是在没有余派的本钱的前提下,抛弃了余派那种不着痕迹的化境,仅仅把余派唱腔当中内涵着的劲头、尺寸、韵味之类,都明白无误、并且是用力地给“做”了出来。余派是全能的,杨派是单一的。余的戏路宽,杨的戏路窄。

9、周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10、 (解释):从南方飞来的鸟,筑巢时一定在南边的树枝上。比喻难忘故乡情。

11、戏曲界本来“辈份观念”甚浓,可不知道什么缘故,近年常常数典忘祖,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事情。比如优秀的青年京剧老生于魁智,他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究竟哪些流派抚育他?在报纸上见到宜传他的文章.其中经常说他是“杨派”和“余派”的传人,有时把“杨派”放在前边,有时把“余派”放在前边。

12、鲁昭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为什么没有贡物。籍谈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怎么会有贡物。周景王就一一列举了王室赐晋器物的旧事。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忘记了这些旧事呢?就是说籍谈列举旧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

13、而朱立伦回电中的用语也不止一处“气”到绿营。据台媒报道,朱立伦还因为回电的落款时间是“110(2021)”,被绿营批沒在年份前面加上“民国”。民进党“立委”王定宇称,朱立伦的回电试图讨好大陆,要换大陆给的“好宝宝章”。台陆委会则批朱立伦迎合中共主张,未掌握“主流民意”。

14、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

15、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把自己的祖国说得一无是处。

16、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教授张昆将说,他虽然教东亚史,但反对在高中阶段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架构下讨论。初高中是建构认同的阶段,应该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及历史,但民进党却在高中历史课纲中,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中,这是去中华文化及“去中国化”,非常荒谬,会造成年轻人对国家认同的混淆及分裂。

17、伯氏:伯父。杨伯峻注:“周王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

18、(常用程度):常用(成语示例):我们要重视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免得出现数典忘祖的笑话。(近义词):崇洋媚外(反义词):饮水思源

19、 (出自):南朝·梁·萧统《古诗十九首》:“葫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0、《左传·昭公十五年》是《左传》里面的内容,它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1、最后还回到于魁智身上,他是从“杨”派“起家”的。记得当年他刚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时,他还不无“找路”的困惑。有人劝他在“杨派”上下功夫,他认真听取了这一建议,从院内院外都请教了许多对“杨”有研究的人。这一招果然奏效,很快社会就承认了这一嘴中“挂味儿”的年轻人。再往后,于魁智又在不知不觉变化了——或者说逐渐深化了,他又琢磨、研究起“余派”来。他只能间接去学,尤其是通过对李少春来学。去年他复排了《响马传》,社会反响不错,由此可见他用心之勤之苦。由有痕之“杨”起家,逐步再向无迹之“余”靠拢,应该说是一个“反常”而又“正常”的策略。于魁智正走在这一条道路上,祝他成功。

22、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23、    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每年都有器物进贡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进贡呢?”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财力较为匮乏,所以送不出礼物来。

24、 (出自):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25、(释义)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26、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27、籍谈被周天子这么说了一通,也不知道还能回答些什么了,等到使团都走了以后,周天子说了一句:“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了吧,数出了典故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先。”

28、历史不会忘记,1997年香港回归,洗雪百年殖民统治的耻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骄傲。历经列强瓜分的凌辱,更加感受到结束殖民统治的骄傲与自豪,更加感受到国家的温暖。殖民时代早已经结束,也永远不可能重来!

29、纵然是留学国外,也要记得自己的文化根源,岂可数典忘祖?

30、    解释:这种福佑不记住,叔父的心哪里去了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以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就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后,周景王说:“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举出了典故却忘记了祖宗。”

31、(成语举例)我们要重视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免得出现数典忘祖的笑话。

32、台湾文化与教育研究协会8月22日召开“反对去中国化历史课纲”座谈会,并发表新闻稿指出,台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的历史课纲,是一份彻彻底底“去中国化”与媚日的课纲,目的在于斩断台湾与中国历史、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它企图从量变到质变,有计划地清除中国史在台湾学子中的集体记忆。

33、成语使用: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34、 (示例):但闻~,狐死首丘,万里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35、☞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36、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危难的时候,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救国救亡奔赴战场,慷慨赴死;无数华人华侨远涉重洋,归国参加民族抗战。这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民族永远不屈的气节,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自尊。

37、皆受明器于王室:明器,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38、(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安葬完毕,除去丧服。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39、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40、    春秋末年,周景王在位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国力日下,甚至远不及一些诸侯国。由于周王室财力微弱,周王室每年都要向其他诸侯国乞讨度日,诸侯国那是名义上还尊崇王室王权,所以每年也基本会向王室进贡,但是这些贡品远不及周景王和王室的开销。周景王日常的青铜器皿等都要向各诸侯国讨要。

41、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这是一个人应有的胸襟,也是一个人应当保有的最起码的自尊与气节。

42、《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晋怎么没有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

43、这个词语来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昭公十五年》。

44、中国统一联盟近日也召开执委会,对于台教育主管部门强行通过的新课纲进行严厉批判,并发表《坚决反对‘去中国化’历史课纲声明》。声明指出,民进党当局自全面执政以来,口说“维持现状”,却渐次以“转型正义”为名,从“去孙化”到“去郑成功化”,日前更强势修改高中历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企图让台湾偷天换日成为东亚的一个国家,更想让中国与东亚的日本、韩国都成为“外国”,彻底从根刨除下一代对中国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其居心昭然若揭。

45、台师大中文系教授徐国能日前在个人脸书也发起“八月起义”计划,号召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一套(3册)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中国历史补充读物,包括政经、文化、艺术和各朝代风流人物的趣事、值得深思的历史文化问题,为学生建构完整的中国史观。

46、你只知西洋的钢琴而不晓得国乐中的胡琴,真有点数典忘祖了!

47、一群“港独”分子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中心集会,路过的一位希腊人士怒怼“港独”分子说,“也许你们是想让英国人重新回到香港吧?多么可悲!你们真耻辱!”“你们的破坏使香港经济停滞,这是错的,你们正在毁掉香港!我并不认为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在争取所谓的‘民主’”。这位希腊人士还带头,与在场的中国内地留学生们一起高喊“中国万岁”的口号。

48、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49、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50、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的古代文化,可不能数典忘祖啊。

51、历史何其相似!抗战时期“大汉奸”汪精卫投敌卖国后,他的哥哥汪兆镛深以为耻,直言“他日不仅贻羞汪氏,且将为国家罪人”,告诫子孙切勿卖国求荣。

52、要大家都割舍掉对自己民族的感情,这种数典忘祖的事能做吗?

53、针对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日前通过的高中历史新课纲,岛内22名大学教授发起“坚决反对不符合历史教育的新课纲”连署,他们表示,虽然延宕多时、争议不断,民进党当局仍不顾许多历史专家的谆谆告诫,在其同路人的强力护航下,通过这份既不专业、更缺乏教育理念的课纲。为了挽救台湾下一代,使他们免遭违反史学与教育原则的课纲毒害,他们以沉痛的心情,表示坚决反对到底,更希望民进党迷途知返。

54、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55、再看,乱港分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举着美国、英国国旗进行非法集结,叫嚣“英美港盟”,同时侮辱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他们干的是什么事?已经完完全全是在干向西方反中势力摇尾乞怜、邀功请赏的事,向世界露出他们一副汉奸、卖国贼的丑陋嘴脸。

56、横看成岭侧成峰。今天的《成峰观点》就到这。我们明天见。

57、“这是舍本逐末,扰民的课纲。”连署内容表示,这份课纲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历史教育最重视透过时序、理解其因果关系,进而培养学子理解及判断力。若学生连基本历史事实时序都缺乏,又如何期待他们能清楚掌握各种历史主题,进而展开讨论?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更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严重毁伤。“当这份新课纲一通过,坊间便已盛传,补习班摩拳擦掌,准备大赚一笔历史补习财。这不是劳民伤财,什么才是劳民伤财?”

58、成语解释:数:数说;典:史册。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现在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59、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把自己的祖国说得一无是处。

60、(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61、我们要重视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免得出现数典忘祖的笑话。

62、饮水思源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出自庾信《徵调曲》。

63、纵然是留学国外,也要记得自己的文化根源,岂可数典忘祖?

64、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的古代文化,可不能数典忘祖啊。

65、    周景王听了就十分生气:“您晋国不进贡也就罢了,还说我王室没有赐给你们晋国东西。当年你晋国土地是不是我周王室赏赐的,你晋国的一些王鼎是不是也是我王室赐给的。你籍谈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以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就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这就是周景王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66、数典忘祖是一个成语,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67、祸港乱港头目和冲在前面的暴徒,他们数典忘祖,就是当代汉奸。古往今来,卖国求荣者从没有好下场,无不为人所唾弃。“祸港乱港总策划”黎智英勾结外部势力多年,充当外部势力的“鹰犬”,甘为“美国走狗”,被顺德黎氏族人斥为家族“逆子”,剔出族谱。

68、崇洋媚外,汉语成语,释义为推崇除了本国以外的所有人或事物,讨好与巴结外国人,向外国人献媚。

69、要大家都割舍掉对自己民族的感情,这种数典忘祖的事能做吗?

70、“数典忘祖”,比喻人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也用来比喻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71、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72、9月29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北京表示,我们注意到,在此次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过程中,朱立伦先生和其他三位候选人江启臣先生、张亚中先生、卓伯源先生均就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发展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作出积极表态,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要捍卫中华史观、反对“台独”史观,必须以两岸共识尽快重启两岸对话,恢复两岸交流合作,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73、 (解释):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74、成语“数典忘祖”即由此而来。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例句——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况周秦两家,实为南宋导其先路,数典忘祖,其谓之何?”高燮《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吁嗟假学何其多,数典忘祖圣所呵。”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枚祖籍慈溪,为兄部民,因生长杭州,数典忘祖。”

75、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课审大会”近日决定,对现行中学社会领域课纲进行修改,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不再使用传统的朝代编年史,并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架构下讨论。该决定连日来引发岛内舆论持续抨击和批判,台湾专家学者通过连署、声明、座谈等形式,揭露台当局“去中国化”的政治操弄,斥其用心险恶,数典忘祖。

76、(成语简拼):sdwz 读音查询(成语字数):4个字(感情色彩):数典忘祖是贬义词(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年代):古代

77、数典忘祖是一个成语,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78、8月18日晚,香港西营盘粤海大厦,几名乱港分子将国旗扯下,扔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