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文案精选4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0 07:45:26 浏览59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1、②方法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概括过程。

2、我想,老天再怎么不公,也不至于天差地别,只把机会赐给某些人群,而对其他漠然不顾。恐怕是,有的人群抓住了权力,便再不放开,而有的人群虽然权力到手,却又立即抛弃,由于他们的偏狭和不相容纳。(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3、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凡在我们内行的领域中,人人都会相信我们,无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此范围内,我们可以按我们的意愿行事,不会有人阻拦我们。在这些事情上我们自己是自由的,还能控制其他人。

5、而其他一些人的生育表现在灵魂中——因为肯定有一些人的灵魂比他们的身体更有生育能力,更适宜在灵魂中播种、怀孕和生养。

6、民主制,即以民意为最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7、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8、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9、接下来,谈话在苏格拉底与吕西斯的表兄美涅克塞努之间展开。他们的谈话也推导到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某人经常是某个非朋友的朋友,甚至是某个敌人的朋友。你爱某人而他不爱你,甚至恨你,就是这种情况。某人经常是某个非敌人的敌人,甚至是某个朋友的敌人,当你恨某人而他不恨你,甚至爱你,这种情况就发生了。”

10、与此相对应的是,“而在那些我们并不懂行的领域中,没有人会允许我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不会有人把这些事托付给我们做,而是每个人会尽力阻止我们。”不管他人如何爱你,在这些事上,依然会阻拦你。

11、「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一期专栏文章,每周三的晚上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12、只有在这种生活中,当人们通过使美本身成为可见的而看到美本身的时候,人们才会加速拥有真正的美德,而不是那些虚假的美德,使之加速的是美德本身,而不是与美德相似的东西。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如果说有凡人能够成为不朽的,那么就是他这样的人。

13、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认为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14、前苏格拉底哲学,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到了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自身,关心人的命运、人的生活。所以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哲学家。

15、权力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谈不上权力。选择的范围越大,权力就越充分,反之,权力就越微弱。

16、仅当人们全身心投入一种专门的爱的时候,我们才使用那些真的属于爱的整体的语词:爱、处于爱中、爱者。

17、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18、路人:“那是战争中的无奈之举,日常生活中不能这样。”

19、当我们进入《普罗塔戈拉》的核心部分时会发现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知识即美德”。在讨论勇敢这一德性的时候,苏格拉底认为“对可怕的事情和不可怕的事情无学识就是懦弱,对可怕的事情和不可怕的事情有智慧就是勇敢”,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识是构成勇敢德性决定性因素。在对话的最后,苏格拉底对这次辩论的结局进行了总结,直接点明了自己“力图证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知识,甚至正义、节制以及勇敢都是知识”,辩论到最后的结果是“德性整个儿将显得就是知识”,这正是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思想的出处。在苏格拉底看来,德性是美的东西,知识是一种美的东西,那么知识与美德正是在“美”上获得共通性。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后就会按知识吩咐去行事,这也就意味着人只有获得的是关于“好”、“坏”的知识,知识才能在个体的行动中起主导作用。从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对快乐和痛苦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理解不同于普罗塔戈拉认为的“好”是对快乐多少、大小、程度的衡量与计算后选择最多、最大的快乐,而是在于正确地选择快乐和痛苦、更多和更少、更大和更小、更远和更近的快乐和痛苦。因此,苏格拉底的知识是指朝向于美善、关乎好坏、合于正确的理念知识,这种理念知识能够将使智慧、虔敬、勇敢、节制等具体的德性贯穿统一起来,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某一领域或行当的具体的技艺知识。卡恩认为知识、智慧在希腊早期常与技艺、手艺互换使用,因为那个时候掌握一门技艺就是在这方面有知识,它们之间的区分到苏格拉底才完成。这种理念知识超越了关于自然的具体知识,是关于整个世界、美善和自我的知识。它不是一种既定的、符号化的、可见的、静态的事物,而是在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超越感官的欲求明白、知道的状态中存在,其背后是人的理智、理性从无知的状态出发,不断地在回忆中唤醒自我,不断地爱智慧,欲求事物之“是”的本质,进而从可见事物上升至理念事物,从意见到真理,从表象进入本质,由以最后获得那个永恒不变的美善和逻各斯的“相”或者“型”。美德不是指符合某种习俗、规范或伦理,而是指朝着世界万物背后的逻各斯和美善来不断伸展的生命力。人只有在不断爱智慧、欲求明白的过程中才能得知永恒不变的“相”或“型”,由此而能够接近和依靠逻各斯和美善来引导自身生命力的卓越实现,呈现出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课程思政内涵着“知识与美德”这一重要的哲学主题,这就需要从“知识与美德”的关系切入,从哲学的高度来澄清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和寻找到课程思政正确的发展方向。

20、然而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21、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22、爱本身即不美又不善,而是某种居间的东西;爱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介于众神和凡人之间的精灵;爱神是被爱者,而不是爱者。

23、其爱孕育美,在身体中或灵魂中,在美中生育和繁殖;

24、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25、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26、突如其来,他看到了神奇的美景:首先,它始终如既无生成,亦无逝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第它不会以这种方式是美的,以那种方式是丑的,不会一个时候是美的,另一个时候是丑的,不会与一个事物相连是美的,与另一个事物相连是丑的,不会在这里是美的,在那里是丑的,就好像它会对某些人来说是美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丑的。这个美者不会伪装成脸的美、手的美,或身体某个部分的美向他显现。它既不是话语,也不是知识。它不存在于其他别的事物中,比如动物、大地、天空之类的事物;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

27、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最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28、到了古希腊文明末端,人们再也不去探索整个宇宙的真理了。这时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人生发生变化,人们都关心「小我」。于是出现了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更多在研究伦理关系。

29、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30、在这里,爱和恨是相互转换的,因恩生害,爱受于害,便会产生这种结果,既没有完全的爱,也没有完全的恨。二者是相互变化的。由爱意而敌意,就在一瞬间。这也是讨论为什么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因为无法把爱意固定下来。

31、2022年10月18日19:30-21:00一起通向理解之路

32、苏格拉底:“你之前说不欺骗是道德的,现在又说欺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那道德就不能用欺骗来衡量。那你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吗?”

33、一个有爱情的人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尽早开始正确经历这种事情,献身于美丽的身体。他应当爱上一个身体,在那里产生美好的念头;然后他应明白,任何一个身体之美都是其他身体之美的兄弟,如果他追求形相之美,而不认为所有身体之美都是同一的,那么他非常愚蠢。

34、苏格拉底方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它的使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35、爱同样是一种学习,一种对抗遗忘的学习。爱就是回忆起自己钟爱的事物,否则,爱就会迷失在寻找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爱,其实是在不停地寻找。我们为爱所做的准备,比爱自身放出光芒的时间要长期很多。有可能终其一生,一直在为爱做准备,而不是存于爱中。然后,当事人误以为这便是爱。这就像爱智慧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因为全然拥有智慧是神的事。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在爱了,我们只能说自己是求爱者。我们追求爱,倾其一生,无怨无悔,接受所有的结局。

36、爱就是对幸福的欲求,爱就是在身体或灵魂中孕育美,在美之中生育和繁殖。爱的本性就是追求不朽。

37、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是将现成知识直接教授给对方,而是通过共同讨论,引导对方自己承认自身错误并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

38、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

39、于是,只能乞灵于人自己了,乞灵于人们自愿地不做出这样的裁决,乞灵于人们的宽容与良知。换句话说,民主制度本身不是自足的,它有一个缺口,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性,它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拥有,如虽然杀死了苏格拉底,却仍不失宽宏大量的雅典的人们。(老猫网友把贝壳放逐法看成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有点委屈雅典人了。这座城邦用此法解决政争,长久地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冲突,许多别的民族即便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40、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41、“知识即美德”是西方教育理论和道德理论的核心命题,学界通常将它的提出追溯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通常叫“苏格拉底命题”。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知识即美德”的翻译存在主词和谓词颠倒的逻辑错误,应该是“德性是知识”。有学者对记录苏格拉底言论和思想的著作进行文本考证后,认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没有文本存在,苏格拉底没有说过“知识即美德”。大多数学者都将“知识即美德”溯源至柏拉图对话的《美诺》篇。尽管苏格拉底在《美诺》里面没有明确用陈述句提出“知识即美德”,但是这篇对话的内容都是围绕美德是否可教进行,进而带出美德与知识内在关系的探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苏格拉底其实也并没有明确用陈述句做出“知识不是美德”或“美德不是知识”的结论,他否定的是智术师倡导的“知识是美德”所指的知识和美德观,即智术师的“知识即美德”而非“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本身。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D.E.Schleiermacher)认为《美诺》通过确定知识与正确表象之间的区分来解决了德性作为知识和德性之可教的争论,并指出更高的德性绝对以知识为根据,这是一种高于对可欲之物进行算计的知识。从现有文本来看,“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其实是后来的学者根据《美诺》、《普罗塔戈拉》、《高尔吉亚》、《泰阿泰德》、《智术师》和《拉克斯》里面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中的思想提炼而成,倘若我们结合这些篇目的对话内容来整体理解,就可以知道苏格拉底基于对知识和美德的新理解提出了另一种区别于智术师的“知识即美德”论。

42、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雅典公民,他为自己的城邦奋战过,用不畏生死的战斗捍卫雅典城邦的民主与自由。但他同时也反对当时雅典盛行的利用抽签方式决定国家官员的行为,认为只凭借抽签而不考察官员的德性,这样的执政者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进行培养,使其德才兼备。

4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44、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拓展资料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5、苏格拉底在其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或问答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