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的朱熹的诗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两汉:佚名
2、《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4、朱熹的很多诗作自然平淡,但细味起来又饱含理趣,令人咀嚼不尽。比如他的《观书有感》,就告诫人们,要思想活跃,胸襟宽阔,方能才思不断,细水长流。
5、先生住在简陋的地方,却不觉得清苦,他远离尘嚣,更断绝了各种杂念,才能沉下心来钻研学问,思考问题。有时候清苦也是一种幸福,可以摆脱不必要的应酬,沉浸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却感到怡然自得。
6、(15)小学必背古诗75首—早发白帝城(唐李白)(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7、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可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就如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8、因为这句诗把春天描绘得既准确又形象,后来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成语“万紫千红”也由此而来。
9、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大全←▲←▲←点击进入
10、所以后来,东风也就成了春风的代名词,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原野绿了、冰雪融化了,大地到处是一幅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风貌。
11、(国学启蒙《增广贤文》教念)(2)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12、兴于诗,兴,起也。诗,因人情之邪正以示劝惩。其言易晓,而讽咏之间又有以感发而入于人心。故习于诗,则其志意油然有所兴起,而去恶从善,自不能已。立于礼,礼以恭敬辞让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不可以毫髪僭差也。故习于礼则德性坚定,而得所以自处之正位。成于乐。乐有五声?六律?八音之节,而其声气之和至与天地相应。故习于乐则有以存养其善心,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伊川先生曰,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怎生会得。古人之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草野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尙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古礼旣废人伦不明。以至于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情性,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13、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14、某当思欲做一小学规,使人自小教之便有法,如此亦须有益。”先生曰:“只做禅苑清规样做,亦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