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农谚的意思(文案精选3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03 08:39:03 浏览59

一条农谚的意思

1、在农耕社会中,许多地方的农民都会观天象、预测天气,来方便他们的生产生活。但是如崇明的农人那样,根据时令、节气、天上日月风云的变化,地上动物植物的反应,总结出如此系统的天气谚语,相当于古代的一部《农政要略》,并一直流传至今的,确实少见。“古代崇明人在耕种渔猎之余,注意观测气候、物候,并经过了无数次的增删和修正,编成顺口好记易于流传的谚语,成为他们的另一种劳动——这实际上已经是气象、文化领域的创造了”(徐刚《崇明岛传》)如同春秋时期的《诗经》和历代民歌一样,这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

2、21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3、崇明的观天专家、被称为“崇明岛上天公公”的秦卫堂几十年来作气象预报,并搜集了大量的天气谚语。在他著的《长江三角洲天气谚语应用》一书中,把670多条谚语分成16类,本书引用的谚语主要来自该书。这里,根据他的解释,把在崇明地区流传广泛的若干谚语做简单释例。

4、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5、(链接材料)(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农谚: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6、霉,潮汕话要读“棉”,指的是烂坏,水稻的根会被泡坏。这条农谚的意思,是说霜降那一天如果下雨,那么来年田间的早稻会因雨水过多而致稻根烂坏。

7、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每年冬季的开始。按照“节气法”的划分,只要到了立冬季节,自然界中的万物就会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中。依照自然规律,其气候也将由少雨干燥的秋季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8、⑬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

9、  这是和红薯施肥相关的一句农谚,意思是说在对红薯施肥的时候,采用集中施肥,要比撒施的方式更好。确实在农村里对红薯施肥,很少见到人是撒施,都是在肥料施在其根部附近。比如以前农村里基本都是用腐熟的农家肥施肥,就是把它们放在红薯的根部附近,施成了一条线哦。

10、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如果农历七月下雨较多的话,那么来年地里的蚂蚱就比较多,很容易会闹蝗灾。

11、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12、有时候心思活动,看到大家做买卖挣钱,就想着也出去闯荡闯荡。那一年,卖卤虾挺好卖的,我借了一辆大水管车子,想和小伙伴们一块出去卖虾,结果到了娘这里,一句话就给拦下了,她说:紧种的庄稼,慢做的买卖。时光不等人,这不马上谷雨节了?万一下点小雨,就得马上播种黄豆。谷雨前后,种瓜埯豆,这是万万不可延迟的。

13、每当我献身于伟大农业种植事业的思想,有些滑坡。我娘就会找到思想教育相对应的农谚来开导我,点醒我,束缚我,制裁我。

14、“天上有了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天上出现扫把云,表示要下大雨了。

15、“暴”大致分三种,一种是以大气韵律活动来对应的,如:春雪暴;一种是以农历日期来定名的,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九月初九重阳暴;一种是以农时节气来命名的,如:处暑暴、夏至三期谢秧暴,谷雨前后的芥菜黄梅小鸭暴等。

16、再例如,在《便民图纂》中有这么一句谚语:“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其意思是说,当到了六月(指农历六月)天气时,如果气温还不能够升高,那么,冬春季节种植的庄稼就很难结实了。其实,这句谚语中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植物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有较高的温度提供“生长支持”,如果没有较高的温度提供“生长支持”,那么,植物就难以结实,所以这句谚语中的说法非常有道理。

17、⑲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18、(2)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19、以大气韵律活动来对应的暴,对应的日期有30天、60天、90天、120天,最长时间可达240天。其中以120天这个对应日期效果最好,天气变化过程最为剧烈。

20、⑭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21、⑯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22、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23、其说的是如果在立春当天是刮北方,那当年的雨水比较充足。而是刮东风,则表示天气回暖很快。如果是刮西风,那就还会继续冷上一段时间。

24、22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25、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26、云:早看东南,暮看西北/云行东,一阵风;云转西,雨凄凄;云走南,雨成团;云向北,好晒谷

27、(3)不能删,“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8、  农谚的意思是说红薯适宜浅栽种,这样产量更高,相反如果栽种过深,则会因为土质过硬,红薯长不到,从而影响到红薯的产量。其实,红薯的栽种方法和红薯的产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干长柴根,湿长须根,不干不湿长块根”、“横栽红薯竖栽葱,深栽洋芋浅栽姜,红薯栽在皮皮上”等等。

29、一般来说,冬雷祸,春雷福。冬天打雷是祸害,春天打雷是福荫。冬天寒冷,很难有冷暖对流天气,没有雷雨云,形成不了打雷的条件,冬冷下大雪,就是“瑞雪兆丰年。”要是气候反常,出现冬暖,那就会形成雷雨云,形成南北暖冷气流交锋对撞,那就会产生雷电了。冬暖就会导致春寒,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生活。

30、(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31、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湿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32、锄地的时候,娘一首连三句就把锄地留苗的要旨交待得清清楚楚,由你自行分析理解: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大滴。意思是,禾苗行距很稀的时候,你要考虑株距要尽量留的密一些,秧苗关系产量。禾苗行距很密的时候,你要考虑株距尽量留的稀一些,注意禾苗的营养搭配。行距不稀不密的时候吧,就要留下强壮的禾苗。你瞧,这谚语通俗易懂,一学就会,锄地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上手了。

33、23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34、我印象中还有好多好多,可是临到写文章了,偏偏又想不起来了。以后若是想起,我再一一的加入到留言里。

35、星:三个星星看一夜/久雨现星光,来日雨更狂

36、(注: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