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文案精选4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02 09:04:49 浏览59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1、他从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大大深化了席勒和谢林的历史主义。

2、主观理性;普遍性;现代性;思辨理性;黑格尔

3、首先,“理念”(Idee)作为艺术美的内容,它还不是抽象一般的理念(如哲学中的理念),而是所谓的“理想”  (Ideal)。理想和理念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要以感性的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为一个个别的形象。

4、(2)1972-1975: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林彪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5、当我们看到以格鲁克斯曼(Glucksmann)为首的那些欢快的“新哲学家”企图为这一切画上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就对上述必要的迫切性看得很清楚了。

6、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7、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

8、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9、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10、因此,不能够一味地否认理性、批判传统。本文试图厘清导致现代性的理性是什么,进而探究怎样在保留传统理性优越性的基础上解决现代性难题。就解决现代性弊病同时又保留“主观理性”的优点而言,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具有借鉴作用。

11、(3)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12、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40页。

13、“理念”作为美或艺术的内容,“感性显现”则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的一种内在矛盾结构。

14、如大家所知,是阿尔都塞将靶子集中到之前被唯心化的马克思主义上,贬低《1844年手稿》时的青年马克思,并将黑格尔变成绝对的反面教材,甚至于作出这样的定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这一点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15、(13)陈士聪.从绝对的神到绝对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J).海南大学学报,2015 

16、黑格尔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需要上升到统一。统一的途径就是“爱”。黑格尔借用了基督之“爱”观念来扬弃康德的理性的对立,“绝对命令的义务与个体的嗜好之间的对立在爱的各种特殊形态中获得统一”。②理性造成普遍性的、主观的理性法规与特殊性嗜好的对立,而在“爱”中法规不再是普遍的、嗜好不再是特殊的,二者获得统一。“爱”超越了理性的法则,通过“爱”,理性本身的一切片面性、理性与感性生活之间的一切对立性都被扬弃了。“爱”成为道德、法律和理性的唯一法则,一切道德和法律以“爱”为唯一的基础而形成,多样性的理性标准的冲突就被瓦解,关于理性的意识只有一个,就是以“爱”为原则的理性意识。“诸多具有特殊条条框框的道德如果不以‘爱’为精神核心,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爱’恰恰和解了道德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黑格尔以‘爱’取代绝对的道德律令之权威,它并非脱离现实内容的抽象形式,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精神,使道德律令和特殊生活嗜好以‘爱’为中介在生活中有机统一。”③

17、黑格尔把“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18、近代理性:作为一种强调“个体性”的主观理性 

19、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20、1978年,巴迪欧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张世英1972年一文的翻译,导论和评注》(LeNoyaurationneldeladialectiquehégélienne.Traductions,introductionsetcommentariesautourd’untextedeZhangShiying,Pékin,1872)的两个导论中,对张世英先生的黑格尔研究做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与法国片面强调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不同,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很重视《逻辑学》。巴迪欧把张世英教授的《黑格尔哲学》(1956年)、《黑格尔逻辑学》(1959年)、《黑格尔的哲学》(1972年)翻译为法文。(蓝江先生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巴迪欧懂中文,这里所谓的“翻译”很有可能是从英文翻译成法文。但实际上,当时法国毛主义者中学习中文蔚然成风,巴迪欧是否懂得中文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

21、宋祖良:《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22、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23、然而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是“站在近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只看到劳动的肯定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否定的方面,即没有把否定性的辩证法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身上去。他和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一样,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

24、 “思辨理性”的萌芽:“爱”对主观理性“客观化”的尝试

25、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原则相对立,现代性问题由此产生,不关涉目的和价值意义的主观理性被当作“现代性”问题的根源饱受批评。

26、(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d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7、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概括近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逻辑思维三个进程是:知性,坚持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的;辩证理性,打破事物对立的界限,承认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思辨理性,在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中达到认识的统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人们能够认识的事物也不完全是真的,真假只是绝对全体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要达到绝对统一目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可以说,把辩证法引入哲学领域是《小逻辑》这部书最突出的特色和成就。而正—反—合的辩证方式,构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28、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29、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页。

30、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31、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32、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33、“主观理性”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去认识世界而另一方面是作为人们实践行为的指导方式,为人们提供道德的指导法则。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既然把“主观理性”的合理内核吸收到自身之内,同样也具有“主体性”的意义。黑格尔把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的理性称之为主体“存在着的理性”,它“在精神中是一现实并且是精神世界时,精神就达到了它的真理性:它即是精神,它即是现实的、伦理的本质。这种理性则成为其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诞生地或泉源”⑤。这种“存在着的理性”,当处于主体之内就是在保护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当处于直接的真理性状态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伦理生活。由此,黑格尔在吸收“主体理性”思想的同时,又克服了“主体理性”所导致的个人与整体的对立。 

34、“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克服“现代性”的弊病就要求对“理性”重建。但是学界对于“理性”的重建往往没有脱离“主观理性”以“主体”作为根据的局限。要重建理性必须:一方面超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另一方超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实现了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思辨理性是对“理性”的重建并且是对现代性弊病的回应。

35、“主观理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36、《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

37、在这个体系中,一切都处于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从前一环节发展而来,又将过渡到下一环节,直到最后的“绝对精神”,其中经过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最终达到了上帝自身的复归。

38、它是黑格尔整个美学体系层层递进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在这个发展的不同层次上,便展示了黑格尔对于美和艺术的各种观点。

39、研究由逻辑学本身“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哲学”;

40、黑格尔哲学本身并不曾构成1949年以来在中国哲学阵线上引发过的反响的论争之但他却常常是某种特定研究和重审的对象。毛泽东除了多次指出列宁对于《逻辑学》的阅读,还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到过黑格尔:“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d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批判斯大林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全盘否定,并强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便更好地战胜它的必要性,强调读“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