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文案精选7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02 09:02:47 浏览59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  

3、(4)贤者能勿丧耳            遗失、丢掉。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7、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8、《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9、(7)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10、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11、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12、(乙)文中赞扬了曾子___                       _______的高贵品质。

13、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14、(11)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7、乙: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弟弟对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18、第一部分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9、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翻译: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灾祸我不躲避。

2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1、   (1)踩踏    (2)同“辨”,辨别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代词,他,指公孙仪    

22、4月第1周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23、本文阐明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4、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25、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6、采取这种手段就能生存但有的人不采用,通过这种方法就能躲避祸患但有的人却不去做。

27、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8、语段(乙)能否作为语段(甲)的论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翻译: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30、1(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31、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32、(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33、患:指“死”。       不避:不逃避死。

34、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35、(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36、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

3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8、A.故不为苟得也/余因得遍观群书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9、(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40、答案:《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41、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4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4、(甲)(乙)两文谈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6、一篮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47、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48、A.得:故不为苟得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4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50、这种做法不也能够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他的天性。停止,放弃/天性,天良

51、(8)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52、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53、(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①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②;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54、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5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有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56、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5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58、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59、注:①斧铖:古时用以杀死犯人的斧子。②汤镬:指把人投入开水锅中煮死。

60、(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61、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3、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4、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65、启示: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66、概括两文中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并简述“义”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67、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68、(12)妻妾之奉             侍奉。

69、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