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是哪家思想
1、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生态智慧;生态启示
2、辟谷:人吃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结成粪便,若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腐败物质增加,以至于毒素被肠道吸收,这种情况叫做「食物自身慢性中毒」。辟谷可以拍宿便、清肠毒、清洁消化道、净化人体内环境,提高脏腑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分解消除多余脂肪,起到减肥美体之功效,疏通和软化血管,避免栓塞硬化,增强机体自身调节机能,使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
3、《文化管理——2010年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英文各一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4、大意是,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它独一无无双无对,永远不会改变,却又周流于万物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天地万物乃至宇宙的根本。(道法自然是哪家思想)。
5、原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在开幕式上致辞
6、第在社会政治上,促进多元主体合作,维护环境正义,推进“环境善治”的有效实现。老子以“道”为世界本源,人是“道”化生之有形之物,用“道”的宇宙生成论,论证了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利。老子将平等这一范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论证了自然万物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消除了人与自然万物对立的价值观。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是和谐平等的统一体,因而被赋予同等的义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该落实到每一个人,应该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合作,也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合作。所以,一方面,基于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协同合作,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环境责任原则,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基于平等的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利益上合理分配,相互鉴借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7、丘处机在赴大雪山途中,蒙古军西征所过之地,尸横遍野。所以,他曾作诗两首,赠予成吉思汗。其一诗云:「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望太平。」他的诗意和情绪,为成吉思汗所察知,这对成吉思汗早日停止西征,决定班师,是否起了催促作用,未为可知。但丘处机坦率诚恳,循循善诱,对成吉思汗的思想多有触动是可以肯定的。
8、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9、人与宇宙相比就是沧海一粟,而道教只是成仙了道,追求更高的生命体神、仙,怎么迷信了?我看是自身无缘于仙道的嫉妒吧!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道教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这一点,只是你介于对道教的偏见,不愿意接受罢了。
10、画展于11月29日—12月8日在中铁国际生态城安纳塔拉度假酒店、拾光里文化中心展出这几天已经陆续有市民前来观展啦(道法自然是哪家思想)。
11、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道不仅指“道路”“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
12、地法天的意思就是,地是按照天的规矩运行的,该夏天来,夏天就来,该冬天来冬天就来,这就是天气!
13、天道,从阴阳。阴阳是日月。日月是阴阳。日月运行不已,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
14、斋蘸是独居特色的道教仪式,有清蘸和幽蘸之分。清蘸:祈福迎祥、祛病延年、求财求学、解厄禳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幽蘸:超度祖先、摄招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项目。如果说您认为迷信,那您祭祀祖先?盼望好运吉祥吧?您遇到不如意的求神拜仙吧?您求的神仙不正是道人们的追求吗?人家的做法和你没有什么不同,有何不可?道教真是迷信的话,又岂能存在于今。
15、同样种田,北方大豆小麦粟米为主,南方水稻为主,南北不一样。
16、第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准则。“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将“道”与“德”二者紧密结合,密切关联。“道”生成万物,包含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遵循内在的客观规律,“德”作为道的外在体现,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道法自然”在生态伦理方法论上表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无为”。否认事物的个体独立性,强加人的意志于其上,本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老子建议事物发展应顺势而为,遵循事物变化之道,让其按照“本来如此”而自我发展,不要强加干预,不要过分干涉,这样的“无为”,方才是“大为”。
17、 《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老子道家学说具有非常高的现实参照意义。
18、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名人庄子的著作中,道人们以健康长寿为基础,以长生久视为目标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之上,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有外养也有内练,有呼吸吐纳也有辟谷服食,道人主张形神俱秒、乐生贵生,而道教养生恰恰是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所需要的!仅以辟谷、静坐为例。
19、其范围甚广,涉及数理工农医等多种学科。其中:道教外丹黄白术对中国古化学和冶金学有不菲的贡献;内丹学则在人体科学奥秘的探索,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有卓著成就;道教的服气、导引、存思、守服食、辟谷等道术在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等领域取得了极为独特的成就。
20、《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第一辑(20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21、李白一生崇尚道教,少年时寻仙问道,作诗「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25岁早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夸诗仙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30岁寓居终南山,与唐玄宗之妹有恋却不如愿,而与道士吴均一起隐居,44岁在山东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一生写下大量的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等;
22、佛家创始人为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大藏经》为其经典,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倡消灭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灵魂进入“极乐世界”。
23、我不知它究竟何名,于是用“道”来作它的名,勉强的称其为“大”。这个“大”,不停地运化,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指万物生成之后)又自然返回于原初。
24、展览期间(11月29日至12月8日)参观画展的朋友可前往中铁国际生态城白晶谷营销中心领取门票并到安纳塔拉度假酒店、拾光里文化中心观看画展赶快加入这场艺术盛宴吧!
25、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都不要强求,应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必须尊道而贵德,要知足、知止、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26、这些变化与成吉思汗接受丘处机的劝告应当有一定关系。不久,成吉思汗允准丘处机辞行回国,指示文武百官,备齐美酒佳肴、珍奇鲜果,在城外数十里,夹道为之送行。谁知,两人却从此永别。但长春真人丘处机的逆耳忠言,却时时回荡在成吉思汗的耳边。乾隆对邱真人的评价很高写下这幅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27、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8、道是天上神仙本,德是人间富贵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须先修德,德从心修,无为而求,内修清静,寡欲无争,外修天道,真气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济世首身,节俭利人清修。
29、————————————————————————————————————
30、第自然是万事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自然而然是世界万物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即事物保持初始的、本来的样子,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
31、《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群经之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几种新的译本问世,德国平均每四家就有一本道德经,足可见此书的珍贵。老子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深深地影响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等哲学巨匠,西方的逻辑严密的辩证法正是在老子的思想启发下诞生的。
32、“道是人类的最高终极归宿,人类必须认真谦虚谨慎地对待含有人类终极归宿的自然。要达到人类的终极归宿,我们就必须要遵循道、掌握道、与道同在。”
33、今天小编将带大家了解一篇有关“道法自然”的文章——《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
34、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形式,它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生而不有),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为而不恃),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而人修大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并致力于保护、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35、第在思想文化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是对“道”的应用,“德”是“道”的人格化。“科技现代化的到来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使现代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种无视生态规律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行为将整个人类推入毁灭的边缘。”所以,人类在自然面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老子“道法自然”生态伦理思想,对人类正确生态观念的树立和生态思想道德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人类的生存要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应反对无节制的消费观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公民健全的生态意识与生态人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6、《浙江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7、道法自然,读法是“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那么,这样一个高深的哲学观点,怎样在家庭教育中去理解和运用呢?我想:主要是指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不要强迫、不要逼迫,而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要顺其自然,当然,我说的是顺其自然,而不是任其自然,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还是举两个例来说明吧
38、⊙嗣汉天师府管委会:0701-6638649
39、张三丰是元﹑明著名道士,创立武当派内家拳;
40、第知足知止——道法自然的行为规范。老子认为的“道法自然”是追求和谐的。把握事物的度,遏制自己的欲望,万事万物遵循“道”的总的法则,这样才有利于新旧更替。“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根本,暗示了人与自然不平衡的根源就是人类的“不知足”。因而“道法自然”在情感态度上告诫人们“知足知止”。“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要返璞归真回归到原来素朴纯净的自然本性,克制自己的欲望,即要知足知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心的不满足是灾祸之源,要克制欲望,懂得知足知止。
41、《南华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当代的学者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
42、不了解不求知盲目随从是没有发言权的,要以事实为准绳,以探求为依据进行评判,这样才不至于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别人身上。
43、第在方法论上,“道”是万事万物所要遵循的总的准则,蕴含一切活动之法式。“道”蕴含着“无为”等方法论。
44、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灭,心灭罪灭两俱空,一切我今皆忏悔。有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愿天地常生善人,愿善人常存善心,愿善人常行善事,愿善人广布善法。道教思想劝人向善,又怎会迷信世人呢?
45、 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认为,法天,就是法自然,自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从不说谎,人要法天,就是要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敞开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反之则不然,不真不诚则不能动人。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关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问题。内心情感激越,既使表面平静,人们也能感受得到;相反,内心毫无波澜,愈是假装,愈是让人反感。
46、道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宗旨,奉行的是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下面列举几个真人事迹,供大家学习瞻仰。
47、“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48、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是一位对道教颇为熟悉的人物,他曾在《武夷七咏·丹炉》中记载了道教的炼丹活动及相关的遗迹;
49、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为唐代著名道士,被人称为「药王」;陆游除在其早年写有《钟离真人赞》、《幽居》、《步虚》等诗外,还在中年以后追随道教之踪,寄情山水、修道炼丹;
50、例如,孩子们对火有着天生的兴趣,你越是不准孩子尝试玩火,他可能偏要去玩,还可能闹出事来。我有个侄子,小时候特别好动,好奇心也特别强,由于我们家周边是一片松林,地上有一层厚厚的松针,为防止孩子们玩火烧山,经常嘱咐孩子们不要玩火,可侄子就是要偷偷地尝试。有一次,他独自在山边玩火,结果引发了大火,幸运的是家人一直在关注,未让火势蔓延,迅速扑灭了。侄子当时特别紧张,特别害怕。从那一次尝试后,侄子对于火便有了清醒的认识,再也不随便去玩火了。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干脆放手孩子,顺其自然,让孩子去尝试、体验、试验或经历,在自我探索中经历了、感受了,也许就会自我找到答案,成就某些习惯、获得某些知识和规则。
51、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52、第强调了“‘因民’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尊重老百姓的自然愿望和观念”。
53、道教子成立之初,就主张惩恶扬善、天道无亲常与人善、齐同存爱异骨成亲、虚怀若谷、先人后己的思想,把慈俭让作为修行三宝,如果是人都能按照道教思想,都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还用的上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吗?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之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54、《民国杭州道教》,杭州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5、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在文末评论区跟我们分享您的看法!
56、《老子》中有五处提到“自然”二字,老子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现在的客体自然界,老子之“自然”可以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57、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58、地上的万物生长发展变化,和天象(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有关系。
59、2022年12月17日—18日,由老子学研究会、西安外事学院主办的“道家‘德’论的思想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的方式举办。45所高校的86名学者提交了61篇学术论文,论文集多达800多页。孔令宏教授提交了题为《“自然”的体系义及其对道家哲学特色的彰明》的论文并应邀作了大会发言。孔教授指出:本体是哲学体系中无需证明而由以说明一切的范畴。自然是道家哲学本体的四个基本性质之并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它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在性情论、价值观、物体论、伦理观、政治观、功夫论、境界论等多个领域中有直接的呈现。从道家哲学之外来看,与儒家、佛学相比较,自然是彰明道家哲学独特性的至关重要的范畴之还是梳理道家与儒家、佛学互动关系的一条思想线索。总之,自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60、“中国画是特殊的宣纸,特殊的毛笔,特殊的美学理念,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的画作”
61、人们称赞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历史的回忆中提供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参照,寻求解决当代环境危机的新的思维方法。
62、“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3、心身功课,倡导每日半小时锻炼传统动静功法,每周半日集训来提升自我心身调适水平,以实现安康身心,远离病痛,甚至体认生命,复元活力!目前心身功课中的传统动静功法,包括养生八段锦、经典易筋经、仿生五禽戏、道家回春功、十二经脉贯元法、静坐与内观入静法、站桩及动气桩等等。
64、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之间有万物,皇帝阴符经云:天地有五子,金木水火土,五子又有子,就是人和万物。
65、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
66、成吉思汗多次与丘处机在的大帐内促膝,耶律楚材做记录。耶律楚材的记录,后被整理为《玄风庆会录》一书。在谈话的过程中,丘处机明知道成吉思汗急于了解长生之道,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想到自己沿途所见蒙古军西征造成的残破景象,深感这与道教宗旨极不相称,丘处机答复说:「修仙须修阴德,必须去暴止杀。您起兵灭西夏和金是符合天意民心的,但务须禁止残暴杀戮,才能使事业最后成功。」
67、当年成吉思汗嗜杀成性,凶残无比,全镇龙门祖师丘处机,一位70多岁的老人,率18名弟子,历时两年多,行走39000多里路,完成了一件不可想象的任务,劝说成吉思汗「止杀」。这次止杀行为,拯救了欧洲,尤其是拯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因此,圣经山每年还有很多欧洲人来祭拜丘处机。
68、《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版
69、另外,在同样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也有不一样的物产。这属于地法天。
70、《道藏》道教书籍的航空母舰,卷帙浩繁,其内容更始包罗万象,道藏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
7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72、指南针:又称罗盘,最早的旱罗盘创自江西道士之手。经络是道人在修炼内丹时,心目内观,所见所述,本该列为世界第5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