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或俗语
1、《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或俗语)。
2、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福建)
3、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一:关于端午节的作文200字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是要全家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因为以前古代是要考状元的,所以要全家一起吃粽子包粽子,代表了“全家中”。 我们家乡是这样包粽了的:先把两片叶子叠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放一层拌好的糯米,再放一层绿豆仁,接着放一层腌过的肥猪肉,最后再各放一层绿豆仁和糯米,把叶子卷起来,绑上绳子。一个大大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们家乡还会划龙舟。一阵鼓声传来,“龙舟来了!”我兴奋地对妈妈说。人们也欢呼起来,“加油,加油。”这样的场面可真热闹啊!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机会你也来看看吧,我们欢迎你哦!
5、古往今来,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
6、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7、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8、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9、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10、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或俗语)。
11、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2、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一-文天祥《端午即事》
13、每年五月初便是端午时节。《风土记》有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14、本书是王国猛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杂文散文、历史随笔作品集。文集所收录的文章篇幅精致、各有侧重、自成体系。作者从提高民族素质、完善国人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可谓是独抒性灵、情采飞扬。极富哲理性,有高度有深度地表达了对人性关怀的文学理想和史家情怀。
1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16、关于节日的民间传说,众说纷纭,然而,又恰恰是因为这些传说的真假难辨,才使得一个个节日披散着一层朦胧的美。
17、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18、《乙卯重五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1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____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20、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一一范成大《鹧鸪天》
2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____殷尧藩《同州端午》
22、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23、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出于:文天祥《端午感兴》
24、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2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出于:许及之《贺新郎》
2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