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
1、国庆研学|回到中国最初的起点,感受祖先跳动的脉搏(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
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主要探讨了人类组成社会的原则——符合“公意”。“公意”指的是具有共同利益、理论上每个人都会同意的意见,目的是保护平等和自由。
3、人民永远是希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却并不能永远都看得出什么是幸福。(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
4、随时准备为了人民而牺牲政府,而不是为了政府而牺牲人民。
5、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6、第一卷的开端(第一段)不同寻常,出发点已是实际的人类秩序本身,而不是虚构的自然来为人类的实际秩序和法律提供某种合法性证明。这必须同霍布斯与洛克对比才能廓清其意图,霍布斯和洛克都不是从实际情况入手,而是从虚构的自然人出发进而推演出秩序。卢梭恰恰相反,不再讨论自然人的权利,人类的秩序也不仅诞生于自然需求,而有对公共生活的需要。这一开端意味着卢梭在整个现代政治思想传统中具有特殊性——他基于人类对公共生活的需要来论证政治。而第二段话则表明了卢梭认为政治哲学是不从政的人对政治生活的讨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致力于政治实践的人不致力于这种讨论。这个评论表面上说的是政治哲学写作的资格问题,但其实取消了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他的写作适用于现实政治,这种看法改变了他之前政治哲学的品质。他作为自由公民,有理由关心政治,这是引导卢梭写作《社会契约论》的最根本激情。
7、基本契约不会摧毁自然的平等,相反,它以一种道德的、合法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人们在力量和天赋上可以是不平等的,但是通过协议,他们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8、他毫不客气的指出社会的种种弊病根源不在人,而在于社会制度,所以卢梭定下了写一部宏伟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制度论》的计划。
9、以为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运动能被一代人的努力所阻止,岂非愚蠢!认为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到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异想!在民主已经成长得如此强大,而其敌对者已经变得如此软弱的今天,民主岂能止步不前!”(第十二版序)
10、事实上,假如根本就没有事先的约定的话,除非选举真是全体一致的,不然,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抉择这一义务又从何而来呢?同意某一个主人的一百个人,又何以有权为根本不同意这个主人的另外十个人进行投票呢?多数表决的规则,其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确立,并且假定至少是有过一次全体一致的同意。
11、人民的力量就是国王的力量,国王的最大利益就是人民欣欣向荣、人丁兴旺、令人生畏。国王们明白这不是真的。他们的个人利益首先是人民既弱且穷,永无抗拒之力。
12、他毫不客气的指出社会的种种弊病根源不在人,而在于社会制度,所以卢梭定下了写一部宏伟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制度论》的计划。
13、孩子的这3个表现是“伪勤奋”!5种方法提升孩子学习效率
14、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付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
15、第人为什么会落入无处不在的枷锁,为什么想成为主人的人反而成了奴隶?
16、普遍意志的翻译中的“普遍”不是就康德的意义上理解的,而是表达了一种同个体相对的哲学属性。卢梭始终强调普遍意志是独立于个体的意志,具有某种“共同善”的含义,更多是从否定私人利益的干扰的来说的。
17、契约关系。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关于社会契约中的契约自由。公共意志与人民的角色。
18、在枷锁之下,奴隶们丧失了一切,甚至包括摆脱枷锁的愿望。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奴役状态,就像牲畜爱他们所处的环境一样。
19、然而,最初占有权恰恰是以私有财产权的确立为前提的。私有财产权的积极意义在于,一个人仅是某项财富的所有者,从而排斥了其对其他财富的所有权。这正是自然状态下以劳动和优先占有权为基准的最初占有权在社会中得到确立和遵守的根本原因。但这种原始的最初占有权仍然是脆弱的,因为这种权利能够无限制地延伸,沦为强权和保证。唯一的出路是:集体接受个人财产的目的是承认个人对于财产的合法产权,而不是为了霸占个人财产。这正是社会契约的伟大之处:社会公约不会破坏源自自然的平等,相反地它用道德、法律上的平等代替自然所造就的人们之间的不平等。
20、但是,臣民对于主权者的关系却不是这样的,尽管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如果主权者没有办法确保臣民的忠诚,那末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臣民履行规约。
21、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2、他所说的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23、最先占有权虽然比最强者的权力更真实,但也只有产权确立以后,才能真正变成权利。每个人对自身的需求都具有自然权利,然而使一个人变成任何财产所有人的积极行为,却将其与其他事物割裂开来。他应得的份额一旦确立,就必须局限于那份财产,无权向集体要求更多的东西。这种自然状态下十分脆弱的最初占有权,在社会中得到了确立和遵守。这种权利让人们意识到,大家是平等的,拥有的东西是相当的。
24、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25、这部《社会契约论》是卢梭于1759年开始写,有一部分稿子也丢掉了。当1761年《社会契约论》完成之后受到了重重阻挠,1762年4月不得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然后偷运回法国。鉴于《社会契约论》对了解及研究西方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我国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种。
26、在考察人民选举国王的行为之前,最好先考察人民成其为人民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必须在选举行为之前,是社会真正的基础。事实上,若是不存在任何事先的约定,少数人服从多数人选择意义何在?
27、在自然状态下危害他们存续的障碍,其阻力超越了每个人维持自然状态所能够使用的力量;从而这种原始状态再也无法延续,人类若不改变其生存模式便要消亡。然而,由于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是只能聚合、引导这些现有的力量。
28、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29、每个结合者将他自己及其所有的权利整体让与整个共同体。每个人将自己奉献给所有人,也就相当于没有将自己奉献给任何人。既然我们可以从每个结合者那里获得自己让与他的同样的权利,那么我们便赢得了所有失去的东西的等价物,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保存自己所有物的力量。
30、其生而自由,无疑是一种期望或是一种理想,当理想回归现实,则总会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即这样的“枷锁”是无疑存在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用这句话来描述人类为思维错误所累的情形,也十分恰当精到。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是伴生于人类,细追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
31、是怎样的人民才适宜于立法呢?那就是那种虽然自己已经由于某种原因、利益或约定的结合而联系在一起,但还完全不曾负担过法律的真正羁轭的人民……就是那种自身既不参与四邻的争端,而又能独力抵御任何邻人或者是能借助于其中的一个以抵抗另一个的人民;就是那种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被全体所了解,而他们又绝不以一个人所不能承受的过重负担强加给某一个人的人民。”(《社会契约论》P48)
32、谈产权:按照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契约,当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而进入集体生活的时候,他的一切同时也都奉献给了集体。但这并不是说,转让之际,集体成员对财产的享有权改变了。仅是指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时候,国家才具有对财产的最初占有权。
33、自由的本质不是拥有做什么的权利,而是拥有不做什么的权利,即没有人强迫你干你不愿意干的事。《契约论》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秩序。秩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正如它的建立是一个必然一样,它的灭亡也是一个必然。人的自由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无的问题,一个是多少的问题。秩序的建立解决了有无的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多少的问题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是这个最大公约数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这主要得益于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自由。只能说人类要想获得彻底的物质自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4、卢梭《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35、 更重要的是,正如《新爱洛依丝》《爱弥儿》开启了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君主立宪政体流行的时代开辟了一条通往民主共和的小径,进而演变为20世纪的全球民主化浪潮。正如小卢梭一辈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的序言中感叹道:
36、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虽然他没有定义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
37、基于Generalwill形成的社会和霍布斯以及洛克理论所通向的社会形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卢梭所要的那个“社会”是“有生命的共同体”,它在被动的意义上叫国家,在主动的意义上叫主权者。作为“有生命的共同体”,卢梭绝不会认为一旦依靠Generalwill形成国家或者主权者,它就能处于稳定状态,因为就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明确表示的,无法消除的私利偏好一定会和Generalwill发生冲突。也就是说契约状态中的人出于本性仍然有可能堕落、从而导致神圣共同体瓦解。那么既然如此,国家或者主权者的生命不可能是“不朽的”,所谓卢锁师社会秩序的“神圣性”何在?
38、卢梭,出生于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39、实际上,卢梭在分析权利(义务)的来源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康德所谓的普遍法则,即理性的运用!
40、正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小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追问起来。
41、《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开头就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42、而卢梭的《忏悔录》向人们宣布了另一种与奥古斯丁全然对立的观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当我们面对这颗揭去一切面纱的心灵时,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时代的卢梭怎样和父亲抢读一本书,以至通宵达旦,听到燕子呢喃时才难为情地睡去。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之处吗?当他出于维护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丝带反而诬陷是女仆玛丽永后,他竟被自己的罪过折磨了长达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于世才获得些许良心上的安慰。这种对于过失的忏悔精神不正是人类追求善良的纯真之情吗?他也曾被欲望所俘虏,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视感情的纯洁、深挚和持久在他的爱情生活中,特别是同华伦夫人之间那种看似奇特的关系中有着一种近乎无邪、纯洁透明、丰富而热烈的感情。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保护、温柔和体贴,犹如一股新鲜的春风,在18世纪充满不好习气的上流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位直到老年当他用颤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还会感动得流泪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整个人类的博大深沉之爱。《忏悔录》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现,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社会的污斑,也显不出明镜自身的纯洁。
43、我发现,所有一切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政治上。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是他们的政府的性质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44、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他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45、而卢梭便就此打住了,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比如限制d派、自由发言等,但这些方法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46、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47、“人生来自由,却戴着枷锁”,这是卢梭在名著《社会契约论》的开篇第一句话。
48、一旦人群这样地结成了一个共同体之后,侵犯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就不能不是在攻击整个的共同体;而侵犯共同体就更不能不使它的成员同仇敌忾。这样,义务和利害关系就迫使缔约者双方同样地要彼此互助,而同是这些人也就应该力求在这种双重关系之下把一切有系于此的利益都结合在一起。
49、但是政治共同体或主权者,其存在既只是出于契约的神圣性,所以就绝不能使自己负有任何可以损害这一原始行为的义务,纵使是对于外人也不能;比如说,转让自己的某一部分,或者是使自己隶属于另一个主权者。破坏了那种它自己所赖以存在的行为,也就是消灭了自己,而并不存在的东西是不能产生出任何东西来的。
50、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暴政。其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51、第三阶级由于无法生存而奋起反抗,一二阶级又以政治叛乱等借口以军队镇压,因此达到了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况。当时的法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处于新旧更替的时期,宗教势力逐渐退缩,各种政治启蒙思想方兴未艾。
52、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
53、在卢梭看来,人类存在三种自由: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及道德的自由。社会契约使人类失去的仅仅是天然的自由(企图得到一切的权利),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事物的所有权。道德的自由则源于人民仅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使人类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54、在共和制下,人民的声音几乎总是可以把开明的干才送上最高岗位,给他以荣誉来完成他们的责任,而在君主制下,得势的往往是造事者、恶棍、阴谋家,他们凭小聪明得利于宫庭,而一旦置之高位就会向公众证明自己的无能。
55、悔恨在我们走好运时睡去了,但在身处逆境时,却更强烈地感觉到它。
56、尽管法律并不对民风作出规定,但是立法可以造就民风。
57、我们可以说野蛮人并不是邪恶的,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知识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限制,而只是感情的平静与对罪恶的无知。
58、立法的力量就应该总是倾向于维持平等,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摧毁平等的。
59、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终身的痛苦。四十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60、RogerD.Masters著,胡兴建、黄涛译
61、 4) 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苏)《社会民主d在~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62、其次,转让既是毫无保留的,所以联合体也就会尽可能地完美,而每个结合者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要求了。因为,假如个人保留了某些权利的话,既然个人与公众之间不能够再有任何共同的上级来裁决,而每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又是自己的裁判者,那么他很快就会要求事事都如此;于是自然状态便会继续下去,而结合就必然地会变为暴政或者是空话。
63、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64、台大历史系导师:真正学好历史才能活的像个人
65、契约关系。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66、“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儿,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30年,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见你,那一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
67、仅有这样的立法者并不能保证法律的运行,法律的实践还需要作为臣民的人民的配合。卢梭详细地探讨了怎样的人民才适宜于立法,这样的人民仿佛来自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得有点虚假:
68、在这里,我首先提醒我的读者,你们一定要仔细阅读本章。如果不用心去理解,我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69、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书中所提倡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世界,不仅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亦为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后者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70、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71、《社会契约论》出版时(1761年)并没有得上流社会的重视,然而,这本极具理性主义色彩的小册子却在三十年后以另一种恐怖的方式夺走了法国贵族们的头颅,海涅在《伦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
72、可以理解“权利”为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任何一个行为,如果它本身是正确的,或者它依据的准则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行为根据一条普遍法则,能够在行为上和每个人的意志自由同时并存。”(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刷馆.20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