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1、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会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爱好学问,不以向下属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2、纵观中国历史,能够被谥号为“文”的往往是大德之人。比如在西周的天子中,只有周文王被谥号为“文”。不管是忠臣还是明君,这个“谥号”也并不多见。历史上,有晋文公,汉文帝、魏文帝等帝王;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被谥号为文忠;范仲淹、曾国藩被谥号为“文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去世之后被谥为“文襄”。屈指数来,不过一二十人而已。而孔文子所得谥号为“文”,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谥号了。
3、张立勇当初的背债情况,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就会打打工混混日子了。因为在普通人的心里,辍学代表着自我学习能力不够;背债意味着贫穷,受不到人尊重。
4、从另外一面说来,你不懂的问题如果就放在那边不问,到时候做错了,是不是又失掉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大礼?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即为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6、人人勤学好问,社会自然和谐。从自己做起,自然互相感应,共同进步。
7、 孔子本人就是敏而好学的榜样。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诲人不倦地传道授业。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对于他而言,是一种精神愉悦的活动,他很享受从学习中带来的快乐。孔子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但在学问方面是万世之师,而且在学习精神方面也堪称万世楷模,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孔子解释孔文子谥“文”,是因为他勤学好问。
9、韩杰,女,汉族,1999年生于河北邯郸。在2017-2018学年担任院团委副书记一职。连续三年在综合测评中排名专业第一名,平均绩点为93/0。大学英语四级637分、大学英语六级604分。现已成功推免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就读研究生。
10、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11、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2、如何表现敏而好学?那就是下一句——不耻下问。这两句是一体的,离开了敏而好学就没有不耻下问,反之亦然。孔夫子的老师也是很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从不轻视人,他对所有人都是尊重的,承认别人的优点和强项,所以这是具有时代教育意义的圣贤言教。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敏而好学呢?我们现在是不耻上问,领导说的就是正确的,天天学习领导的方针政策,各种指示。对上的一切服从都是应该的,因为那是命令,你不得已,一定要执行。但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不耻下问呢?不耻下问就很艰难了,领导同志们能够弯下自己高贵的腰,真正的深入群众,真正到民间去寻访贤才,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快成绝响了。所以不耻下问才是真正成就人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学问上,更是成就一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不耻下问可以显出一个人有德,没有德的人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哪里会去不耻下问呢!
13、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4、其实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不真是什么都比别人强。人获得了社会地位,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技能超出了常人,而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超出常人。武术冠军未必写文章超过普通教师;大学教授游泳可能抵不上摆渡的老者。
15、敏而好学是一个人素质的表现,你的脑子灵不灵光,不灵光就称不上敏字——灵敏;但有了灵敏还不行,还要好学。有的人认为自己聪明就了不得了,我就曾遇到一位朋友,聪明过人,但是却不好学,没有读几天书,一次我拿一本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给他看,他接过书,轻轻地翻了翻,很不屑地说:这个书,三五天就看完了。嚯!简直太厉害了,我一年都看不完,他三五天就看完了。那本书很深奥,是将佛学儒学融为一体,称为“新唯识学”,浑然一体,既有佛家的观点,又有儒家的道理,连这个渊源都不懂,还敢说三五天就可以看完,这个大话简直是太离谱了。敏,而好学,聪明但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负于聪明,一定要善于学习,一定要爱好学习。如果对学习有一种喜好之心,那么这个人绝对会有所成就。
16、接下来由肖依昕家长为大家进行了国学微课堂——《精忠报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岳飞学习,学习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最终报效祖国。
1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既有评定制度上的依据,也与孔子本人的情怀和侧重休戚相关。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重“学”,首篇便是“学而”,而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是十分符合孔子所重视的这种优秀的品格。
18、时刻告诫自己:为人要谦虚,想要学识进步,不懂要勤学多问,虚心请教提高自己,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19、第敏。即是勤奋。要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努力去工作、学习。当然要付诸行动,嘴上清谈有什么意思呢?还要能坚持,有恒心和毅力。当然需要不是外界环境的干扰,仍旧能继续学习。像毛泽东少时不顾家里的反对,克服贫穷,毅然出门求学。没有读书的环境,就在繁闹的街边读书,丝毫不影响他学习。也就在这嘈杂中成就了一位伟人。
20、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1、本周的升旗手刘岳武,护旗手隗子煊,指挥王禹僮。他们热心帮助同学,关心集体利益,学习勤奋努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22、《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23、更重要的是,在孔子看来,真正有“文”的人,为了“学问”,为了“真知”,哪里有“学问”,哪里有“真理”,就向哪里求。求诗书礼乐之事,成仁义礼智之德。
24、钱学森的老师叫冯·卡门,他是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一位元老。卡门晚年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936年的一天,他到我这里来,就将来的深造问题请我指点,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这个年轻人个子不高,带着认真的神情,回答我的问题时精确得非同寻常。我立刻被他的聪慧和敏捷打动了,于是建议他到加州理工学院进修。”
25、对于“敏而好学”也许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耻下问”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这可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2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7、出自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28、2004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向张立勇颁发了“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他被誉为团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有影响的栏目和100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29、不顾一切地学习,你可以得到很多你当初所不敢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