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文案精选54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31 08:52:12 浏览59

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1、采撷一段岁月的温情,守着心中的那份怀想,等一场春风,念一人安暖。

2、用诗和远方向征美好的生活,其实就每个人来说,这诗和远方就是你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人生没有理想和目标,你是无法谱就人生美丽的诗篇和到达远方的。更无法实现你来人间寻找人生幸福的初心。

3、传统的真理,其意可以是:真理是物与知的符合。也可以说:真理是知与物的符合。但是,人们喜欢将上述定义表达为:真理是知与物的符合。这样理解的真理,即命题真理,只有在事情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物与知的符合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真理的两个本质概念始终就意指一种“以……为取向”,因此它们所思的就是作为正确性的真理。(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4、本书是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全书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5、海德格尔研究发现,只要人一直献身于有意的贯彻意图活动,那么,就不单纯人本身是无保护的,而且物也是无保护的,因为物已成了对象。虽然这里也有一种使物体与内在的东西和不可见的东西之中的转换,但是,这种转换是用被计算的对象在思想上杜撰出来的产物来取代物的衰弱。这些对象为了使用的目的而被制造出来。

6、即便如此,前者却并非是对后者的单纯颠倒。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两种情况下,知与物被作了不同的思考。为了认清这一点,我们必须追溯通常的真理概念的流俗公式的最切近的起源。理智之所以在观念上是正当的,乃是由于它在其命题中实现所思与必然相应于观念的物的符合。

7、绝弃存在:朝向“另一条道路”的隐性思想努力

8、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属于理性主义。但到了海德格尔,尽管他的哲学从现象学出发,然而他所表述的“存在”,即便不是反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曾经认为,全部哲学史,没有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阐述,结果把“存在”这件事耽误了。

9、存在主义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难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其含义。大致上,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我”;“我”,就是“存在”;“存在”也是世界。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完全不同。海德格尔不太看得上笛卡尔。

10、海德格尔说,在以往的讲座中,首先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座,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原初展开的追问(ursprünglichereEntfaltungendesFragens)所超越和排除的(beseitigt)”。而还有一些“从前的讲座”,如对《智者篇》(21)的解释和关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22)的讲座,有用,甚至被人们所采纳。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海德格尔指出,比以上这些尝试更重要的探索“会在将来出现”,在那些探索中,思想的真实运动会

11、我发现,海德格尔在这里对《哲学论稿》的评论,似乎比在那本书开始的提示更加明确一些,因此是格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这里有几个可以关注的构境点和质性边界:一是海德格尔总是以“自本有而来”称呼自己的这一新文本,这说明此文本的副标题才是真义;二是他将从1932年以来的一批文献又都指认为是对新思想构境的准备,这必然与前述讲座的评点是叠影的,只是思考构境层不同;三是《从本有而来》是这一新的构思的“第一个形态”,准确地说,其实是一个新的思想构境大纲;最后,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与《存在与时间》的争执和辩论,也是寻找新的起点,以确立关于存有之真理的立场。

12、众所周知,此公为人荒诞不经,为文狂放无羁,而且终于精神错乱了。文化乱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骂一骂,一直咒到上帝老爷的末日(“上帝死了”)。有些骂法听来不免过分了,如称康德为“稻草人”,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面具制作者”,德国人都是“庸众”,他们“没有脚而只有大腿”等,真让人想不通希特勒为什么要推崇如此尼采。这等人物,在传统一息尚存、文化还讲究个体面修饰的十九世纪,自然难有容身之地,也就不免被误解、被排斥、甚至于被敌视了。

13、(16)(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9年。

14、第一个路向是海德格尔从胡塞尔那里习得的根本性的运思方式,即历史地回到思想的原初状态,这通常是通过回到西方学术思想远古形态的希腊哲学,并且,海德格尔已经准确地看到,亚里士多德是这种希腊哲学“第一个本质终结的格式塔”,通俗些说,是指希腊哲学的本真性是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被终结的;第二个路向是胡塞尔现象学和狄尔泰历史哲学给予的双重思考方式的怎样(Wie),现象学的还原之思已经在上述第一个路向中的原初回溯里得到运用,但更重要的进展,是通过狄尔泰的历史之思,让这种还原穿过意识幻象,直接走到历史性的现实生命(生活)之中。

15、他说,由此,可以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它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过于贴近日常生活而难以把握。

16、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在他的思想道路的小结开头详细列出内容的演讲(2)和专题研究讲座却在具体讨论时没有受到像上述讲座那样的深入评点,廖廖几句就被打发了。演讲属于“它自身的进程”;研究讲座的“练习的札记”被说成并非“总能看到真实的过程”,至多在一些方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17、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18、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真正的科学“运动”是通过修正基本概念的方式发生的,这种修正或多或少是偏激的,并且对运动本身并不怎么了解。一门科学在哪种程度上能够承受其基本概念的危机,这一点决定着这门科学水平的高低。

19、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艺术并不局限于审美兴趣。艺术品是有意义的。他们有哲学家所说的意图内容。对海德格尔来说,这意味着它们是真理的源泉,是世界揭示自身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们展示了真理本身的本质,即它是“揭示”。“你可能会说,艺术作品披露信息。换句话说,它们是条件反射的:它们不仅是关于某物的,也是关于它们自己的。

20、(2)(4)《〈明镜〉杂志对马丁•海德格尔的采访》,《回答——海德格尔说话了》,陈春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第73页。

21、作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之思”,给予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确定形而上学本质上是“此在的”形而上学,二是确定形而上学应该是追问存在的“此在”形而上学,三是明确“此在的”形而上学是在作为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被马克思完成颠倒之后才开始的。可以说,正是“此在的”形而上学开启了传统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形而上学新的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就是存在之被遗忘状态,也就是那个给出存在的东西的遮蔽和隐匿的历史”〔26〕。所以说,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是理性(化身为技术)规制和操控存在而导致存在本身被遗忘,而遗忘了存在的形而上学才真正走向了虚无主义。这一遗忘存在并走向虚无的形而上学,尼采已经认识到并对其进行了“颠倒”,但真正完成这一颠倒的,却是马克思。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虽然“尼采本人早就把他的哲学称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的这种颠倒并没有消除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立场;相反地,恰恰因为它仿佛看起来消除了(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立场,它倒是把这种基本立场固定起来了”〔27〕。在此意义上,尼采只是从理性形而上学走向了意志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两极相通,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柏拉图主义——主体(理性或意志)形而上学。所以说,传统形而上学只是发展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进入“终结”了。

22、这部全集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一个在对多重含义的存在问题的自身变化着的追问之道路场域中的途中。全集应该通过如下方式来引导:接受问题,一同去追问,然后,首先以愈加好问的方式去追问(fragenderzufragen)。愈加好问地追问(Fragenderfragen)——也就是,往回走;回到扣留(Vorenthalt)之前;回到命名着的道说(nennendeSagen)之中(“回到”作为思想的道路特征,不是时间的和历史学的)。

23、对禅宗来说,人生即苦,而且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岸”不在外在的权威和偶像,因为“自性本自具足”,唯一的途径就是“悟”,而且是顿悟,并不需静坐修持,只要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对待生:“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14)禅宗已完全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

24、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又只能从艺术作品去判断。海德格尔从艺术作品的物性开始,以《农鞋》为例,逐渐得出:艺术作品的存在既不是通过作品的外在物因素,也不是通过对器具“有用性”的体现,而是包含着“一个世界的建立”“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那作品要建立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呢?

25、(1)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第32页,第37页,第247页,第350页,第41-45页。

26、心底有暖意,脸上有笑容,眼里有欢喜,这便是最好的时光。

27、海德格尔对这两种方式都秉持着反对的态度,他反形而上学,并认为体验美学始终不能消弭主体与客体的分歧。于是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他立足于反形而上学,但最终依然无法避免落入形而上学。在他的艺术观点中存在诸多的疑点和悖论,而这些疑点和悖论都有独特的、故意为之的指向性。我们可以跟随海德格尔,从艺术最初发生的点出发,通过一步步的追问与反思,更清晰地解开他的艺术真理观。 

28、(1)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1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78年,后记,第437页。

29、什么是最宽广的轨道?最宽广的轨道包括所有存在者。环行将所有存在者围成一体,环行就是存在者之存在。但是,什么又叫“存在者”?显然,诗人以“自然”、“生命”、“敞开者”、“整体牵引”等名称来命名存在者整体,甚至按形而上学的语言习惯将这一圆满的存在者命名为“存在”。

30、实际上,康德为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划界的批判哲学,深刻揭示了形而上学所把握和“规定”的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思态度,也即是认识本身,因而它的原理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传统形而上学陷入独断论的病根就在于把这种主观的原理误当成了客观的事实,康德称此理性的误用为“先验幻相”。在此意义上,康德强调理性形而上学作为逻辑不能积极地使用,去证明和确立真理,而只能消极地使用,去揭露幻相。在这里,康德正是通过批判哲学为传统形而上学划界,限制了传统形而上学,从而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因此,康德揭示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秘密”:传统形而上学一向视现象界为自己的对象,而实际上它的对象是物自体,但这个物自体仅仅是信仰的对象。所以,形而上学的理想不是要从自然中而是要从自由中去发现,不是通过认识论(理论理性)而是通过伦理学(实践理性)来解决。所以,康德的作为“纯粹理性的思辨科学”的形而上学,在根本上就是一种相对的和有限的形而上学,是有其所适应的合法性边界的,也即是一种“消极的”形而上学。为此,黑格尔曾以法国人和德国人作对比,来揭示康德形而上学的消极性:法国人头脑发热,在他们那里观念立刻就能转变成行动;但是德国人的头脑却仍然可以很安静地戴着睡帽,坐在那里,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5〕因此在康德这里,“虽然一切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衰落时刻毫无疑问已经来到,但是我们还不能说形而上学通过彻底的、全面的理性批判而获得再生的时刻已经到来”〔6〕。正是康德第一次看到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因而他的为认识划界的“消极的”形而上学并不能纵横天下,而只能是限制理性,为信仰留下地盘。

31、诗在海德格尔那里是广义的,“诗的本性是真理的确立”因此,写诗“是人的活动中最纯真的”,“人类拥有了最危险的东西——语言,来证实自己的存在”这是因为写诗达到了无利害的超脱,更主要的是诗与语言的同一性。诗通过语言来“思”存在,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作为存在赠给人的礼物,使“人被开启而明晓自己作为存在者得为自己的此在而苦恼、焦心,作为一个非存在者又使自己失望和不满”,“语言的任务在于通过它的作用使存在亮敞,以此来保护存在者。在语言中,最纯粹的东西和最晦暗的东西亦即最复杂的东西和最简单的东西都可以用言词表达出来”这也就必然是,诗通过语言“神思”着存在,带来存在的“亮显”或“亮敞”。因而,诗意地居住也就是与“存在”同在,也就是找回那被遗忘的存在,同时也是人的沉沦状态的超越,本真的唤回。

32、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在情感立场上,有歌颂的,也有批判的;在表达方式上,有委婉的,也有直抒胸臆的;在形式上,以《诗经》为代表的风雅颂和楚辞为滥觞,而汉代乐府又有所发展。诗意的主要载体,是为唐代达到巅峰的近体诗和古体诗,以及在宋代最流行的词,元代的曲。

33、(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34、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

35、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36、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艺术并不局限于审美兴趣。艺术品是有意义的。他们有哲学家所说的意图内容。对海德格尔来说,这意味着它们是真理的源泉,是世界揭示自身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们展示了真理本身的本质,即它是“揭示”。“你可能会说,艺术作品披露信息。换句话说,它们是条件反射的:它们不仅是关于某物的,也是关于它们自己的。

37、“强力意志”说的是存在者的“什么”,即“本质”。有了“什么”,还得有“如何”之解。第二个大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轮回(dieewigeWiederkunftdesGleichen)”代表的就是这个“如何”,即存在者整体的在场方式,也就是尼采对于“实存”问题的形而上学解答。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永恒生成,但提高与保存是一体的,否则强力就会无限地泛滥。因此,强力本身必须为自己设定提高与保存一体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尼采称之为“价值”,也称之为“支配性构成物”,即科学(认识)、艺术、政治、宗教等——实际上就是强力意志的价值表现形态。如果强力意志既永恒生成,又在其形态方面受到限定,那就必然得出一点: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整体就必须让相同者重新出现,而且相同者的轮回必须是一种永恒的轮回(《尼采》下卷)。有了“永恒轮回”说,尼采的世界解释已臻极致。所以,尼采称他的轮回说为“观察(沉思)的顶峰”。“要点重述: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乃是最高的强力意志。……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强力意志》,第六一七条)

38、1916年,海德格尔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与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的胡塞尔首次见面。1919年,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29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39、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导师。

40、  海德格尔曾经设问:是否每一种思与言都是客观化或对象化的?这里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一种非客观化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这是一个现象学的问题。根据现象学的原则,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可以表达为:如何接近事物的自在自持的存在?海德格尔一生尝试了多种途径来解答这个问题,旨在纠科学技术思维之偏,究问天地世界人生的本来面目。 

41、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诗意大抵出侧面。

42、这当然不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在胡塞尔之上走岀的“青年海德格尔成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语)的第一步,从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走向传统被视作基始“本体论”的那个东西,它将第一次被解构为面对生命实际生活的历史存在论。在一种由真实的人与外部对象打交道的行为方式中建构起来的三重世界:一是周围世界,即交道关照中建立的效用关系场;二是人们之间的共同生存关系场境;三是自身建构的复杂主体世界。这就是1922年他即将写就的那个著名的“那托普报告”的基本内容了。

43、在文本开始的第一段话中,海德格尔说,自己的这条思想道路并非是“预先意识到的”,它在“始终摇摆不定并一直处于挫折和迷途的包围之中”,固然现在思之“何所向”的目标已经明确,即踏上走向本有的大道(Bahn),但“思考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知道,在它前面究竟会发生什么”,这也是说,他的思想并非为目的论的,似乎从开始就有一个预设的走向“什么(Was)”目标,道路的方向是历史生成性的,并且,这一道路也是永远开放的、无止境的。在我向不少研究西方哲学的朋友提出海德格尔如此复杂的多层思想构境和四种文本交织时,他们大多教人的第一个充满怀疑的反应都是“阴谋论”。(2)然而,在我看来,这真的不是海德格尔一开始就自觉设置的一个打算愚弄所有人的阴谋,他有拒斥现世生存状态的先行性,但这一切复杂的思想构境都是逐步生成和多层化建构起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即是“历史性创立的(geschichtegründend)”。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海德格尔。

44、对此,海德格尔直接指认出,这种与《存在与时间》的辩论(其实也是他新的思想构境)由八个异质但有关联的构境区别点组成:

45、在这里海德格尔想提醒人们注意的正是由于人赋予了世界以意义。这是现代戏最核心的要点,也是最大的危险。但是人是最重要的当然好,但是不要忘了,我们人是会死的,人是有限的,人类把神拉下了神坛,却把人自己放到神坛里面动起来,这是现代社会所有的危机,最大的威胁。海德格尔说我们要意识到这个危险,人的成就是了不得的,但是人不是神,这是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最核心的意义所在。海德格尔实现的存在论的转向,人是认知的主体,是时间的主体可以改造世界,但是人是有限的,和知识相比人永远是非常非常有限。

46、“可靠性”(Verlasslichkeit)

47、第三个概念是“公正(gerechtigkeit)”,被尼采用来表示“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把“真理”解为“公正”,这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偏激如尼采者来思考“公正”,也有点匪夷所思了。海德格尔引用尼采的一个规定:“公正作为构造着的、离析着的、消灭着的思想方式,是从评价出发的:生命本身的最高代表。”这话不好懂。据海德格尔的解释,强力意志为自身设定提高和保存的条件,也即设定着价值,“公正”就是强力意志的设定(思想、评价)的最高方式,其中“构造”是提高的最高方式,“离析”是保存的最高方式,“消灭”是保存和提高的对立本质的最高方式。这三者的“本质统一性”,即“公正”,就是最高的强力意志,所以是生命(即存在)本身的“最高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强力意志的最高方式的“公正”就成了真理之本质的规定基础。在尼采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海氏称之为“无条件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真理作为“公正”而成其本质。这种“公正”自然不是一个任何意义上的伦理概念,而是“超越善与恶的细小视角”的,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要说它与人有什么关联,那就是与“超人”的联系,后者“应当被打造和培养为一个种类,拥有本质性的能力,能够把对大地的无条件统治地位设置起来”。

48、关于讲座我们刚才已经专门指认过,海德格尔没有列出讲座的内容,但是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他提示道:“从《存在与时间》以来对于问题阐明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从1930年至1931年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7)到尼采专题讲座1933年夏季学期(19)的讲座因为校长职务的影响而并不充分。”

49、以喜悦之心迎接每一个清晨,以淡然之心送走每一个黄昏,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50、最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回应并推动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继承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同时,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上的重要性还在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揭示了现代美学思想的存在,并以之为根基建立现代美学思想。“现代美学主要包括了黑格尔之后到海德格尔为止的美学思想。如果说黑格尔构成了形而上学理性哲学的终结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走向了现代存在思想的边界。”而正是存在对于西方现代美学是规定性的,“同时,现代美学不再基于传统美学的‘我感觉对象’,而是基于‘人生于世界’,在此不再是主客体的二元分离和综合,而是人与世界本原的合不再是我设立对象,而是我体验和经历存在”。

51、海德格尔指出,希腊庙宇不再像过去那样“工作”——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没有分享对存在的理解,就它们的意义而言。古希腊艺术品,如慕尼黑的埃伊纳雕像,已经从它们的世界中“撤退”了,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来体验它们,而不是作为揭露真相的人。

52、不仅如此,海德格尔虽然在表述中竭力想要避免陷入形而上学,但却适得其反。正如邓晓芒所说的,海德格尔“始终没有摆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幻觉”,他试图通过澄清哲学概念“一劳永逸地把握真理……却忘记为自由的、无限可能的、感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

53、(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注释》,《海德格尔全集》第82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