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1、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2、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由老同学李斯献给了年轻有为的秦王嬴政。嬴政博览群书,可没有一部书能给他如此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受。(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3、韩非子所谓利、威、名的三原则正是君主专制集权的基础。君主手中掌握了控制人们生死存亡的大权,全社会的人不得不听命于君主的驱使。拥有极权的君主,最终过上了极欲化的生活方式。
4、而另一位宣帝刘询的人生经历就比较坎坷了:从小受巫蛊之案连累在监狱长大,无父无母,但是却意外的培养了他坚毅的品格,故剑情深的故事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5、法家以“法眼”看天下,否定礼治等自然人伦的文化形式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试图构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型国家,以保障君主权力的行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进程中,连太子犯了法也要治罪,这在王权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事件。商鞅最终也因自己一切“了断于法”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6、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先后重用法家人物进行变法改革,以建立和巩固新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魏文侯重用李悝实行变法,李悝在法治方面的一个巨大贡献是编著了一部《法经》。据《晋书·刑法志》记载,后来商鞅到秦国去,就是带着这部《法经》去的,秦国的法律就是依照这部《法经》制定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力度最强,引起新旧势力冲突最为剧烈的,发生在楚国和秦国。这两次变法的主角,分别是吴起和商鞅。他们两人的结局因而也最为悲惨。吴起拿贵族世袭制开刀,招来杀身之祸。商鞅其实也死于权贵的报复。然而,所不同的是,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间较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继任者在其死后依旧执行着他制定的法律,所以后来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时间较短,且楚国的贵族保守势力又极其强大,所以吴起死后,楚国的形势便出现了大倒退。屈原试图助楚怀王变法,结果却遭放逐而自沉身死。
7、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之后,才最终统一了天下。
8、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9、秦惠文王即位的时候,秦国经历了秦孝公时代的国力积攒,已经有了向外大范围扩张的能力。所以秦惠文王即位之后,开始任命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率领秦军向外主动扩张。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这其中,尤以公孙衍的战功最大。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再次向魏国进攻,最后拿下了整个河西之地,在军事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0、范睢提出的这个战略,从根本上瓦解了东方六国的联盟,让秦国可以再次挥师东进,先后多次击败了韩赵魏三国。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率领秦军,在长平一战当中大败赵国,而后一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五万精锐。经此一战后,赵国全国精锐,近乎全部损失殆尽。
11、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韩非子·诡使》)
12、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13、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14、关于全书是否为韩非所撰,仍有争论。各章之间在文体和论证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使不少学者怀疑《韩非子》为多人所作。另一方面,这些差异是反映了韩非思想的成熟过程,或是为了适应不同受众,而且大多数篇章呈现出连贯一致的观点,所以大多数篇章也可能确实出自韩非之手。
15、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 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中的胜利。
16、到了齐桓公执政时期,管仲更是将工商致富的国策发挥到了极致:
17、 在会议中,一些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如法家与秦亡之关系,法家的思想和法家的历史影响之关系等问题。与会学者的多学科背景也是会议的一大亮点,这对开拓韩非子、法家及子学的研究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
18、∣韩非子系列∣∣人的权势是从哪里来的?∣《韩非子》—一部关于官场权术的教科书∣古代中国为何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法治社会?∣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根基是什么?∣古代中国为何必然实行君主独裁政体? ∣韩非子:一个赤裸而又尖刻的功利主义者 ∣荀子系列∣∣文字狱∣等级制度催生官僚主义体系∣等级制度体现权贵意志 ∣等级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礼尚往来”的困境∣人应该如何去恶向善? ∣性恶论 ∣人性是恶的吗? ∣中国人为何不信鬼神? ∣荀子是一个“恶儒”吗?
19、士匄(?-公元前548年),又名范匄、范宣子,春秋时期晋国人,法家先驱。士匄出生于晋国名臣大将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晋悼公时登上晋卿之位,担任中军佐,为悼公建立霸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21、在韩非子之前,虽然已有了有关法、术、势的学说,但思想家们往往各执一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2、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中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23、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4、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25、为了在诸侯面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齐国最终决定将已经到手的鲁国领土退还回去。
26、现存的第二本著作为《韩非子》,据称为韩非所著。《韩非子》保存相当完好,汉代所列举的五十五个章节均得以传世。
27、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28、韩非子所论法、术、势的三位一体,主要是君本位之下的三位一体。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君主拥有居高临下的君人之势,手中握有治国治民的法律之剑,心中暗藏制服群臣百官的刑赏防奸之术,如此强势的君主,很自然地具有了某种“超人”的力量——仿佛不再是人世间的一个人,而是被非人化或者说是神圣化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韩非子是从秦至清中国皇权政治理论最为重要的准备者,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29、他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春秋时期及期以后的后人。
30、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31、这俩位皇帝,人生经历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有才华会撩妹(金屋藏娇),之后,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刘彻成功上位。
32、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
33、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34、在林语堂先生《老子的智慧》一书中,他认为,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种文化,而道家思想更像是一种哲学,具有西方的辩证主义思想。他称之为“文化上的孔子;哲学上的老子”。其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成,儒家更看重“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而道家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儒家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而道家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
35、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们看到法家揭示出来的种种深幽、曲折、阴暗时,第一反应就是:法家太阴暗了,他们居然把人想得那么坏!
36、管仲曰:“夫刧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37、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38、汉代列举的十部法家典籍中,有两部相对完整地传世,另外两部仅有极不残缺的片段。现存成书最早的是《商君书》,据称为商鞅所著。商鞅是秦国的政治家、其变法改革导致了秦国崛起,成为了春秋战国的大国。
39、纵横家——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
40、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41、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42、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43、在秦国东进战略中,韩非一力主张先对付较为强大的赵国,然后再对付韩国。这一主张正好与秦王本人的想法背道而驰,秦王有些不悦。李斯看到了这点,于是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公子,最终都要为本国利益着想。现在您不用他,又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再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将他除掉。”
44、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45、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46、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47、这些“士”阶层有文化知识,有政治谋略,有军事才能,他们的活动不受国界的限制,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士人的活跃,奠定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
48、这样,从洞穴文明时代向广场文明时代迈进过程中,经过法家文化的冲击,中华文明残存的一切洞穴、据点全部被拔除了,在这个无边的广场上,君权至高无上,只留下家族这个最小单元。贵族集团等一切其他势力都不能作为固化的社会结构而存在,君权的强制力可以通达组成社会的任何组织、任何人群、任何个体。中华文明史走过了一条从部落——部落联盟——君统与宗统合一的王权专制主义社会向君权独擅的皇权专制主义社会转变的独特发展道路。
49、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很多现代人都受益
50、但是,我可以推荐大家看看:《鬼谷子》《孙子兵法》《汉武大帝》《秦始皇》《毛泽东思想》《曹操》《诸葛亮》《商鞅变法》《成吉思汗》法家学派的书籍,领会法家思想。包括鲁迅的书籍领会鲁迅思想。
51、我们应该看到,站在历史转折节点上的韩非子,他的法家思想在当时是发挥过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弱点也很明显,这也是导致完全采纳韩非子法家思想的秦王朝迅速灭亡,而后来的历代统治者很少公开直接推崇法家思想的原因。我们还应该看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绝不同于现代的法治思想,虽然韩非子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主张,看似与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有相似之处,但是韩非子这里的“平等”充其量是“大臣”和“匹夫”之间的平等,国君或者是后来的帝王却依然高高在上,“法不阿贵”的“贵”也不包括国君或者帝王本人,因此我国传统的“法治”概念最多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不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里当然有韩非子本人的时代局限性,并且韩非子本人也认同:“法与时转则治,与世有功”,我们今天距离韩非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去照搬照抄韩非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军的性质和任务绝不等同于封建时期的军队,我们今天依法治军是依照法律管理军队,积极推动军队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本分,其中加强法治才是根本目标,绝对不等同于封建时代治国、治军理念中将“法”仅仅作为维护统治者权势的手段。我们今天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以及在传统治军理念中的影响,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发挥其中一些积极因素,为我所用,对于其中的糟粕应该加以剔除,譬如我们今天的军队管理是建立在“官兵一致”、“官兵平等”的基础上的,上下级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诚信相待,绝不可以玩弄权谋之术;又如在我们今天的军队管理中,对于干部战士遇到现实中的困难,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与适当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宜以“赏不加于无功”为由而不予理会。(来自“柳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