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读书方法
1、首先:用5分钟预览书的封面、序言、明确自己想从书中获取哪些信息;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没谈过恋爱的人也不懂。
3、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通过议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所在。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疑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依据,然后与同学、老师共同议论(包括评论、争论),各抒己见,进行探讨。
4、三是自问自答的验效法。即在基本内容大体掌握,重点难点皆明确的基础上,自己出题目,或按书中已出的测试题目,转抄单列在纸上,自己做答,然后核对检验理解、记忆掌握的程度。不会的再下功夫理解记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5、(3)盈科后进。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6、1)读完一本书以后,就拿出一张纸,自己默写这本书的框架和具体的内容。
7、区块链能够建立去中心化的诚信体系,绝对是划时代的;
8、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遭遇了生离死别才能明白;
9、我d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对如何读书,他有生动的譬喻。说,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个段,以至每一个字,有的经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了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书中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能抓住书里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前一种人好比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人恰恰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线。李大钊认为,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既要钻研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又要善于领会大意,即主要观点、立场,“钱”多多益善,“绳子”色彩鲜明,两者缺一不可。
10、大量的阅读的确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但是知识不是信息,如果大量的信息无法形成体系进而改变你的行动,那么这样的信息就不是知识。
11、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12、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我想探索某一个领域,或者解决当下的需求。那么我可以把这个领域有关的问题都列出来,比如时间管理领域,我可以这样思考。
13、曹雪芹说过一句话,我奉为经典“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学习这件事,不应该仅限于读书,所见、所听、所闻、所想都是成长啊。有些人可能读书不多,但是就那为数不多的几本,他读透了,那也是了不得的!
14、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5、第一阶段(5分钟):先看书的序言和目录,知道书里是关于什么样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16、像是对于历史书感兴趣的同学,也许在了解不同朝代历史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共同点,当知识形成网络化便是高效的读懂了一部分书本。
17、书名,副标题,前言(序),目录以及第一章节的快速阅读,了解概括。
18、这样的习惯让我在这两个时间段很集中的将阅读内容转化为一些系统的,可以将主人公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变化都了解。
19、在读书系统这个概念没进入脑中前只是胡乱读,现在复盘时候才明白这类书本的共通。也让我决定在今年对经典类书籍进行阅读。
20、总结起来说,就是纸质书适合孩子反复精读,所以,家长给孩子买书,一定要选那些经典耐看的。像一些漫画类、民间故事类、儿童短小说类,就可以让他们从读书软件里看,了解涉猎一下就可以,不用过深研读。
21、 再读:即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22、⑵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他认为,读书始“未知有疑”,读书中要“节节有疑”,后“疑渐渐解”,最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23、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24、它的目的在于有重点地掌握阅读中所需要重视的内容,便于攻克难点,解除疑点,培养学生按要求找划内容的阅读能力。
25、这本书不仅让所有在阅读上有疑惑的人恍然大悟,
26、走着读的书——自身能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27、Wasratedasafive-starschoolintheUnitedStates
28、很多人对于知识体系是有误区的,总认为需要把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学精才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不然。
29、▪全国教育科研十大杰出校长,国家西部地区教育顾问
30、(4)重思存疑。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31、 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32、去那种能试读又有免费座位的书店,买书回家很多时候不会看。
33、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34、推荐两个模型,一个是《认知天性》这本书里提到了正确学习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
35、曾文正公在《曾国藩家书》里写到读书不专治一经,这一点我是有保留的同意的。
36、SQRRR读书法和PQRST读书法基本等同,说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