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教名言名句(文案精选5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28 09:30:17 浏览59

家风家训家教名言名句

1、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桂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

2、独立人格、勤俭节约、凡事忍耐、不断学习、为人正直、用心做事。

3、  家事无大小,和谐最重要,父母养育恩,用心去回报。

4、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

5、(2)设置页边距:页边距的设置对于横幅的制作非常重要。单击“文件”菜单下的“页面设置”命令后,在弹出的“页面设置”对话框,选择“页边距”选项卡,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输入页边距数值。要注意的是页边距的大小会受到打印机打印能力的影响。此处将上下左右页边距都设为2厘米。通过页面设置和页边距设置,就初步为横幅用字制作了一个框架。

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7、动可修身,静可养性。—四条26号居民李彩铃

8、清白做人,才能轻松做人;清白做官,才能轻松做官。

9、房子宽,路子宽,不如心胸宽;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心境好。

10、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的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11、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12、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教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

13、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14、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一百二十多种。自古至今,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古训《增广贤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陈毅《示女儿》诗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细品中国传统家风,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不管是耕读传家、家国天下,还是积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15、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五条83号居民张淑凤

16、体会人定胜天的壮举,三峡大移民的艰辛,那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也为你驱赶冬日的严寒。D探访三峡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群三峡博物馆开馆以四种新颖浏览模式接纳世界游客:坐落在万州的三峡博物馆,将打造成“重庆名片”传统游览、数字浏览、互动参与和网上参观,全世界的游客可以任意选择四种方式参观游览。

17、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18、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9、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20、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21、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22、做人要做老实、诚实、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3、《帝范》“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纲也”,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安危兴废,咸在此焉”。

24、我投身旅游业十多年来,交上了很多热爱旅游的中外朋友,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很多外地的朋友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发展,我都婉言谢绝了。

25、巫山神女的故事传说千古流传。诗人屈原在《九歌》这首诗中把“神女”描绘成一位多情的“山鬼”。

26、等闲折尽,玉斧重倩修月。《声声慢·开元盛日》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

27、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28、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29、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30、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31、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32、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33、良好的家风如春风拂面,使人教化于潜润之中。三国时魏国胡质官至太守而家境清贫,其子胡威效仿父亲,为官更加清明;宋朝包文正留给家族的是“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的清正之风,其子为官廉洁如父;清朝大臣刘墉为官清廉,正是继承了其祖父刘棨、父亲刘统勋的作风。

34、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35、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四条85号居民王春凤

36、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37、当春风正在努力吹散雾霾之时,神州大地迎来了另一股挽救道德之风——重塑家风家规。

38、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39、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遵循了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几乎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但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它却成了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鞭挞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当其冲的突破口,认为它制造等级观念、束缚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进而用封建一词把包括礼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全盘否定与埋葬。固然,礼的道德思想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不乏一些被推到极端的恶例,但是它的主旨仍然是为了宣扬和建立一种报答亲情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和秩序,其中有些部分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万世不移的传统美德。回归不等于倒退,重建要比鲁莽的批判艰难百倍。

40、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母慈子孝(解释):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41、  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42、《朱柏庐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等等。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43、马英九(台湾):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4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5、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46、为人妻,自要先从 “ 三从 ” 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 “ 三从” 是指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怎样才是 “ 身从情理 ” ?应做的事,亲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儿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难。做后也不生气、不埋怨、不后悔。 “ 心从道理 ” :指除去争贪搅扰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报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导儿女?心存全家的好处,所行之事,自然处处合道。“ 性从天理 ” :以不动秉性为主,还要化除禀性,圆满天性,方能厚德载物。

47、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48、我并不觉得有成就的孩子就一定是家风家训好的家庭才能教育出来的。

49、眼界和胸襟要无限放开,这样才能做到腹有良谋,量包天下。

5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51、在我们家里,也有很多的好的家风家训。例如:第一条,诚实。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记得上四年级,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中彩那天》,父亲替库伯叔叔抽中了大奖,但是,父亲还是还给了库伯叔叔,顿时,我觉得,诚实比金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