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文案精选6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28 09:27:21 浏览59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纯任自己而然、自然而然。既“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是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的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

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老子的名言警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6、(解释)不固执己见,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夸耀,别人也会认同你的功劳;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

17、(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9、(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2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2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24、(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25、(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26、人道和天道正好相反,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富人资源越多,赚钱就越容易;穷人整日为生活奔波,越是没钱,就越难赚钱。

2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8、(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2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

30、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3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

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3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4、(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7、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3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0、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大国,若烹小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5、此句对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的论述,表达了对立统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思想。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化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4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7、你为别人提供帮助,解决难题,别人自然对你产生好感,愿意和你进一步来往合作,这样你的人脉和资源越来越多,想不成功都难。

48、“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49、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5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3、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54、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5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6、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聃

5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5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59、“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