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简介
1、“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2、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3、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5、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见了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6、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7、程颐见此情景,赶忙命人将杨时二人请入屋中取暖,边走边责备地说:“你们这两个年轻人,怎么能站在雪里一直傻等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门立雪的典故简介)。
8、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9、等了半天程颐起身了,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早在此呼!”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程颐大受感动,将两人收为入室弟子,之后杨时和游酢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10、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程颐家门口,等待程颐醒来。
11、拼 音:chéng mén lì xuě
12、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
13、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14、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15、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16、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
17、“空前绝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以前不曾有过,今后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也作“光前绝后”。
18、等到程颐醒来,看到二人站在门外,吃了一惊,说道:“你们二位什么时候来的?”这时候,门外的积雪已经一尺多深了,但杨时和游酢并没有疲倦和不耐烦的样子。
19、“二程”所创立的理学,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后它的成长速度惊人,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正是“程门立雪”的杨时。
20、不久,天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一动也不动,等了大半天后,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zuò)站在身边,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在这儿?”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zuò)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因此,后人就以“程门立雪”来比喻尊师重道。
21、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畝,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 -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2、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23、冬日的某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就一起去向程颐求教。走到了程颐家,门上的小书童却对他们说:“程颐先生正在睡觉,你们还是先回去吧,改天再来。”
24、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25、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朱子语录》(朱子即朱熹)也有记载。这位杨时,字中立,因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死后谥号文靖。元明间程朱派理学家谢应芳《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
26、就这样,他们不知在雪地里站了多长时间。程颐终于醒了。他打开门出来赏雪,却看见两位学生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都要成雪人了。程颐大吃一惊,问道:“看你们身上和脚下的雪,就知道你们已经来很久了,为什么不进屋呢?”杨时连忙上前施礼,对程颐说明来意,“我们是来向老师请教问题的,中午到时您在睡午觉,我们怕吵醒您,没敢进门。”程颐听了大受感动,连忙请二人进屋。二人这才进屋,向老师请教问题。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广为传颂。
27、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28、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29、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30、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1、程颢,洛阳人,和弟弟程颐,同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他们和另一个儒学权威朱熹,成为一派之首,号称“程朱”。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并且非常恭敬,可知这二人也是属于“程朱学派”的。这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虽然都巳四十来岁了,而且都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程颐家去登门拜见的那天。
32、主要儿童剧作品:《马兰花》中饰演马郎,《三毛钱歌剧》中饰演麦克易斯,《皇帝的新装》中饰演男骗子拖鞋,《十二个月》中饰演西方国大使,《成语魔方》中饰演老爹、王生、南郭先生等,《西游记》(三部)中饰演唐僧,《三个和尚》中饰演老和尚,《木又寸》中饰演乐手,《山羊不吃天堂草》中饰演三和尚,《叶限姑娘》中饰演大公鸡、江湖郎中、溪水等,《萤火虫姐弟历险记》中饰演土地公公。
33、中国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据说也有“立雪求道”的故事。宋僧道原编《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指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是禅宗的创始者。)
34、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冷。小书童又出来对杨时他们说:“先生还没醒,雪太大了,二位还是先请回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们再来见先生!”
35、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36、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门立雪的故事12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经典故事:程门立雪。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
37、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38、“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39、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40、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41、(押韵词)肌劈理解、鱼烂瓦解、老妪能解、丝分缕解、迎刃而解、匿名揭帖、丝竹陶写、支分节解、酒醉酒解、百思莫解、......
42、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43、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4、杨时还是一个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人。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想拜程颐为老师。
45、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46、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47、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8、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9、“不!晚…晚生既…然要向…前…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50、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51、后来,程颢病逝,杨时十分悲痛,发誓要把老师的理论发扬光大。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杨时决定奔赴洛阳伊川书院,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来到伊川后,杨时与游酢稍微休息了一下,便直奔程颐家而去。二人走在路上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不多时,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立在窗下,等候先生醒来。
52、“程门立雪”这个故亊,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ò〕向程颢chào〕、程颐拜师请教的亊儿。
53、“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54、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55、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6、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杨时。
57、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58、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程门立雪的故事10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59、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60、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61、“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62、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63、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 。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64、《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5、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66、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67、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68、“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69、一天,他和朋友游酢(zuò)一块儿去拜见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为不影响老师休息,就恭恭敬敬侍立一旁。
70、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71、等到程颐睡醒,听闻杨时二人在门外冒雪静侯求教的事情感动不已,赶忙亲自出门迎接。把门打开一看,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二人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俨然成了两个“雪人”。
72、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73、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扩展资料程门立雪中的人物介绍——杨时
74、程颐见杨时求学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75、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76、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77、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78、王雅楠,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四(13)班。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小女生,我喜欢游泳、跳舞、画画。我也喜欢阅读,在愉快的阅读中,我们将变得更加快乐、聪明和高尚。
79、出处《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80、—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81、程颢和程颐弟兄俩,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名声很大。杨时考取了进士,被授予官职后不去上任,专程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学,相处得十分融洽。杨时学成归家时,程颢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说:“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82、宋朝时候,有一个杨时,字中立。他潜心研究经史,中了进士之后,朝廷派他去做官,杨时不肯赴任,而是到颍昌去拜了程颢夫子做先生,师徒相见甚欢。等到他要回去的时候,程颢目送着他说道:“从此我们的大道,要传到南方去了。”程颢去世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去,跟随程颐夫子学习。这时候,杨时已经有四十岁了,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有一天,程颐偶然闭目静坐,杨时和同学游酢,在程颐旁边侍立着不离开。等到程颐醒了,门外的雪已经下了有一尺多深。
83、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84、嵩阳书院是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讲学之所,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之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现存一座“讲堂”,是为了纪念北宋名儒程题、程顾而建。此二人为何能不同于其他大儒,单独受到后世儒生的敬仰呢?
85、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86、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87、(出处)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道学传杨时》
88、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89、成语解释: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90、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91、近义词:尊师重道 (zūnshīzhòngdào)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92、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来到嵩阳书院拜程颐为师,他虚心求教,进步很快。
93、(释义)程:程颐,宋代著名的学者;立:侍立。站在雪中,在程颐的门口等待。形容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
94、杨时早年拜程颐的哥哥程颢为师,之后程颢死了,自己也有四十多岁了,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二程学说,之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而杨时和游酢的典故被后人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就应是求学的意志。程门立雪的典故篇3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尊师更是我国传统的美德。老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被称为“全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动人故事,“程门立雪”就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典故。
95、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96、“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程门立雪的故事7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97、出处《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98、程门立雪:典出《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99、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100、这个成语来源于《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101、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