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作者纪伯伦简介
1、生4:我想把它背下来,感受纪伯伦语言的美。
2、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我在原野上摇曳,使风光更加旖旎;原野上摇曳是意象画面,
4、读到这里,快乐生长,默默奉献的花映入脑海,给予我们深刻思考的是花的生活态度,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5、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花之歌作者纪伯伦简介)。
6、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7、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8、(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来形容一下。
9、预期的效果和实际授课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对于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处理得还不够精致,缺乏艺术性。教学环节的衔接还不够流畅自然。考虑到时间问题,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还嫌不足,以致一些问题的提出显得匆忙,难度较大。对于教材上的一些词语自己推敲得也不够深,不能得心应手应对一些发散思维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学习,钻研教材教法,练好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渐向“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
10、认真聆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注意带有拼音的生字的读音。
11、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统一的检查。
12、(出示课件)浏览课文,完成连线题,了解词义。
13、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14、读了《花之歌》一文,我会想起《雨之歌》,因为这也是纪伯伦所写的散文诗,该诗用雨水象征美丽的爱情,写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看法,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15、《花之歌》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
16、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17、别有寄托的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而是撒入生活海洋里的网,到头来空收无益。
18、亲切是神态,话语是声音,有声音有神态即文字活了。
19、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转的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未必完全领悟。
20、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花;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21、(总编):晨臣 主编:缴捷 房照远 清风云婷
22、(解析)这里是比喻句,用“是”做比喻词,属于暗喻的类型。把花儿比作“大自然的话语”,“说出来”是指花儿开放了;“收回去”是指花儿凋谢了;“又说一遍”是指第二年、第三年……花儿在每一年都开放的过程。
23、(解析)这是全文的中心段,点明了中心,也是文章的主旨。“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写出了花儿对光明的向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表明了花儿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向上的。而对比花儿来说,很多道理甚至连人都还没有完全领悟得明白。此处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也是作者纪伯伦希望人们能够明白,连一朵花儿都有自己美好的追求和理想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目标,那么人类呢?难道我们还不如一朵花儿吗?
24、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
25、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26、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我是四季的女儿:冬天将我孕育;春天使我开放;夏天让我成长;秋天让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7、高空是意象,音与光是生命的本质,神往,写到了神思之态,
28、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9、出示组歌中的另两首诗《浪之歌》和《雨之歌》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汇,背诵精彩的语段,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添砖加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