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间草木
1、《人间草木》从汪曾褀创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从华丽归于朴实,技巧臻于至境。
2、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_mwlBehGD-_jgmuQ0pB8g提取码:0br0书名:人间草木(汪曾祺人间草木)。
4、“新散文”作家张锐锋获奖作品:迷境(节选)
5、最后,小萤希望大家不论是在假期还是在学校,都可以通过阅读打开眼界,陶冶情操,小萤与大家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翱翔。
6、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汪曾祺《跑警报》
7、现世人们总说“有趣的灵魂太少”。陈词滥调,与其归咎于别人毫无情趣,不如审视自己是否有一颗“草木之心”。
8、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9、《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汪曾祺系列的图书还有《打渔杀家·文化篇》、《四方食事·饮食篇》、《人间草木·人物篇》。
10、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11、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12、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3、由逐渐投入到产生共鸣,最后品出乐趣非凡,陶醉沉迷至此……
14、他说:“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时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阳台上养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时,就会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轻触柔嫩的叶,看她含羞的低头,不胜的娇羞,竟怔怔。
15、《人间草木·人物篇》分四部分,分别是人间草木、西南联大中文系、星斗其文、往事如烟。
16、《人间草木》是汪曾祺的随笔体会,是细腻的生活。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平平淡淡的文字里面,流淌着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简单也深刻。
17、地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逗倌人地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
18、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19、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20、汪曾祺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对传统文人情趣当是熟谙的,但他没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的“高雅之情”,笔下不见气势雄豪、烟云满纸的山水,唯独寄寓于触目可见的寻常草木。汪曾祺的题画和书法中,经常出现的诗句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四时佳兴”的“人间草木”,正是这些平平淡淡的人和事物,构成了生活的本质。
21、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 汪曾祺《岁朝清供》
22、花园中随处的菖蒲,摇曳的青草,那树上爬行的天牛虫,是埋藏于心中的一处留恋。
23、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24、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25、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冬日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26、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27、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28、“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展现的淳朴魅力并非在纸上褪了色。
29、漠漠春阴柳色新,冻云欲湿上元灯。行过玉渊潭畔路,去年残叶太分明。
30、《人间草木》(汪曾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31、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32、在读《人间草木》之前可谓是对汪曾祺先生毫无所知,如果搜索记忆中姓汪的名人大概只能说出汪精卫来。读罢此书想出两个字最能代表我的感受“用心”和“生活”。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
33、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34、再如《夏天》中“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35、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36、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37、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
38、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
39、汪老先生这本集子,并不是一本纯粹的花草锁记,细品,他的笔墨下描绘的一草一木带着盎然诗意,真可谓悠悠人间草木情!
40、“文章杂事”收录作者一组谈小说与散文创作的得意之作,既是汪曾褀先生的夫子自道,又是经验之谈,无论对一般读者写作者,还是研究者都很有参考价值。汪氏散文晚年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本散文集,更是汪曾褀先生一生创作的各类散文精品的分类集成,可以说是一般读者和散文爱好者阅读的经典范本。
4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42、“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汪菊生非常疼爱孩子,对待子女,从不疾言厉色,常常和他们一起嬉戏玩闹。汪曾祺在考大学时,寄宿在一座庙里(也就是小说《受戒》中所描绘的尼姑庵)由他父亲陪读。庙里环境极差,晚上蚊虫跳蚤很多,父亲一宿没睡,将蜡烛油滴在跳蚤上,第二天父亲眼睛里充满血丝,席子上全是凝固的蜡滴。汪曾祺在晚年回忆这段时光时,依然是对父亲充满了无限的爱。并且“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汪曾祺:《自报家门》)
43、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44、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报》
45、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一起。
46、《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最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47、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汪曾祺《文与画》
48、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49、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50、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51、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52、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53、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