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古诗唐寅
1、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元夕影永冰灯(清)唐顺之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3、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4、吾爱清源颜养仁,笔端有力重千钧。奇才自合巍收第,他巧何妨且进身。我老无能惟喜士,君名若出定惊人。元宵相聚过寒食,不污东风一点尘。——王迈《游温陵得未得之士四人作四爱诗·赠养仁若春》
5、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6、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7、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8、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9、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
10、鼓吹东方天欲晓。打彻伊州,梅柳都开了。尽道鄞江春许早。使君未到春先到。号令只凭花信报。旗垒精明,家世临淮妙。遥想明年元夕好。玉人更著华灯照。——丘崈《蝶恋花·送岳明州》
11、在《元宵》中,唐寅为我们描绘了彩灯与月光交相辉映、歌舞声喧、春满人间的元宵美景。尤其是“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一句,更是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1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作者:杨璐
13、“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4、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
15、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6、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
17、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8、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9、在最欢乐的元宵之夜,有灯无月人们热闹不起来,有月无灯对不起春天的来临,月灯齐照万家明,才不枉春到人间。春天降临,玉人笑脸如花。灯月相映,更显花灯暖意融融,更显月光清辉如水。月映花灯,花灯迎月,月下女子青春动人,欢笑歌舞。青年小伙们也赛起社神来,在这样热闹的气氛里,即便是尊口难开的人也应该开口饮酒谈笑,方能对得住这美景良辰。
20、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21、翻译: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22、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24、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2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26、(以下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均由现代诗人所作:)
27、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8、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29、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30、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