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风格
1、 屠呦呦是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 分析到这里,才达到了文章的第三个层次,那就文体的风格的层次。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能真正懂得杨绛的艺术风格,可谓炉火纯青。
3、 这可以简称为“意脉”,这个意脉不是浮在表面上显性的、一望而知的、而是潜在的、隐性的。要把这隐性的意脉揭示出来,就要突破表层的天衣无缝的统一性,抓住意脉中的矛盾和差异。
4、杨绛这样表达彼时彼境中一位文弱知识女性内心的豁达和不屈:(杨绛作品风格)。
5、 这表现了对他的同情中有宽容,甚至流露出怜悯。这显然是从_种悲天悯人的高度来看芸芸众生的姿态。有些老师发出对杨绛的居高临下的责难,其根据可能就在这里。但是,这只是意脉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对弱者的同情,甚至对他的“不老实”的回护,都带着某种理性性质的宽容,从姿态上可以说是俯视的。如果作者对老王,仅仅就是这么同情、宽容写下去,那情感就没有动态了,也不会有什么特点了。接着写到老王给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作者带送,车费减半。抱着冰上三楼,放入冰箱。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作者感慨,和胡同口蹬三轮的相比,“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o到这里,文章的意脉发生了转折,从“不老实”变成了“最老实”。就不仅仅是同情、宽容,而是带着某种敬意了o接着是意脉的第三阶段:
6、笔会:钱锺书先生拟写的西文著作《外编》当初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没有完成?有没有部分遗稿?
7、回家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蚕豆,她也把一切损坏的东西恢复了原样。他们的爱情之花在生活的琐碎中,继续绽放着。喜欢重复的读着:“不要紧,我会修。”读起来会很开心,有时是会笑出声来。读到着是多么的相信真爱的美好,来自相互体贴,相互信任,让爱慢慢地延续。
8、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苍松翠柏的场景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杨绛作品风格)。
9、夫妻间没有肢体接触,日常没话说,更没有沟通的欲望,关系就可以结束了,继续拖延伤害的是你自己。
10、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11、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12、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13、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14、人生绝对不能够盲目,计划是一定要有的,并且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要有挑战,也要切实可行。而且越清晰越好,越能够坚持越好。只要自己足够相信自己,并且付出足够的能力,并且自己方向没有选错,理想实现只是时间问题。至于自己能不能耐的住寂寞,顶的住压力。那就要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支撑了,完全看自己对对自己的要求了。我一直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兴趣当成自己的责任,并且不断履行才能够有所作为。没有人逼我,这是自己的现在,未来随天。
15、为了爱,许广平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了让鲁迅更好地写作,许广平常常替他查找和整理资料,替他抄写、校对文稿。每次鲁迅的文章写完后,她总是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评论者。每次读完之后,鲁迅都和她讨论、交流,虽然他们之间的学识有很大的差距,但鲁迅也常从与许广平的交谈中得到启发,对文章做一些修改。并且,对于鲁迅的一些重要的谈话,她也注意用心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对于鲁迅所写的文稿她都细心地收拣,妥善地保管好。
16、且看咱们的常言俗语,要做个“人上人”呀,“出类拔萃”呀,“出人头地”呀,“脱颖而出”呀,“出风头”或“拔尖”、“冒尖”呀等等,可以想见一般人都不甘心受轻忽。他们或悒悒而怨,或愤愤而怒,只求有朝一日挣脱身上这件隐身衣,显身而露面。英美人把社会比作蛇阱(snakepit)。阱里压压挤挤的蛇,一条条都拼命钻出脑袋,探出身子,把别的蛇排挤开,压下去;一个个冒出又没入的蛇头,一条条拱起又压下的蛇身,扭结成团、难分难解的蛇尾,你上我下,你死我活,不断地挣扎斗争。钻不出头,一辈子埋没在下;钻出头,就好比大海里坐在浪尖儿上的跳珠飞沫,迎日月之光而生辉,可说是大丈夫得志了。人生短促,浪尖儿上的一刹那,也可作一生成就的标志,足以自豪。你是“窝囊废”吗?你就甘心郁郁久居人下?
17、她对这些折辱的态度是:“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她的达观也帮助了她:“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完了,也不能再奢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见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
18、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文学研究曾是一门显学,但那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到了194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则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大陆的一门显学,毛泽东思想最初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逐渐走到中国大陆文化的前台的。到了“文化大革命”,就发展到了极致,同时也使之深受伤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就活跃不起来了,代之而起的就是经济学。“五四”之后,“文化”改变了中国,“新文化”改变了中国;1949年之后,“政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改变了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经济”改变了中国,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经济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一门显学。所以,于慈江在取得了经济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又来转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着实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也是令我这个文学呆子十分感动的事情。
19、语言轻松活泼,若无其事,悠然自得。人笑大象笨,大象笑人痴。细细体味,于不觉间莞尔:在这对憨实诚恕大智若愚的大象夫妇身上,你是否可以读到杨绛夫妇的影子?
20、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
21、杨先生之所以决意要翻译《斐多》,除了逃避悲伤,应该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柏拉图描述的哲学家伟大的人格、哲学家倡导的活法:“我们活一辈子,应该尽力修养道德、寻求智慧……如果一个人临死愁苦,就证明他爱的不是智慧,而是肉体,也许同时也爱钱,或是权位,也许又爱钱又爱权位。”苏格拉底临死前对他的朋友们说:“我听说,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去。你们要安静,要勇敢。”
22、读到那些简淡而有力的文字,不由人想起一个句子:观心知天下,不露也锋芒。这“不露也锋芒”,之于杨绛便是一种无形无声的静力与定力,是一种“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的智者的气度和胸怀。
23、 这里的关键是“侮辱”和“愧怍”。不安是因为:第意识到拿钱等于“侮辱”;第为什么是侮辱呢?那就是不是物质上等价的问题,而是自己对人家的高贵的精神,却以物质的世俗观念去对待。这就是说,自己作为文化人、在社会地位上很快又恢复了高贵的人,在精神上却暴露了低俗。这就是“愧怍”的缘由。
24、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25、当时虽然没有人照相摄入镜头,我却能学孙悟空让“元神”跳在半空中,观看自己那副怪摸样,背后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那场闹剧实在是精彩极了,至今回忆,想象中还能见到那个滑稽的队伍,而我是那个队伍的首领!
26、在2010年,中秋过后,又值钱钟书诞辰100周年之际,杨绛把对爱人的思念与爱,写进了诗里。
27、所谓“学者小说”“学者散文”“学者诗歌”,我认为,不应当只是它们的作者曾经是一个学者或现在仍然是一个学者,而应该是其作品本身就流露着浓郁的学者的气息。它们的作者是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的,是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的和人格的特征的,是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这都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的思考,更习惯于理智地面对现实的世界和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性格偏于内向。这就过滤了情感中大量直感直觉的成分,使其性格更趋于稳健和平,既不属于热情洋溢的那一类,也不属于感伤悲观的那一类,即使表现的是自己人生中的坎坷经历和悲剧感受,也有他们更多的人生的思考。而作为作者的他们,却不会因为“情”不可遏而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什么“失态”的描写。
28、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29、在这个最合宜拾字取暖的季节,陆续读了杨绛的《洗澡》、《我们仨》、《将饮茶》、《干校六记》、《我们的钱媛》、《走到人生边上》等一系列作品。深入杨绛简淡从容的文字,感知一位高知女性单纯而低调的生活方式,清醒而坚定的人生立场,以及恬静而淡泊的人生情怀。
30、杨绛十分重视比喻的运用,在她的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比比皆是。在《丙午未年记事》中,“可是我意想不到,有一次竟不由自主,演了一出精彩的闹剧,充当了剧里的主角。”分别用“闹剧”“主角”来比喻批斗会和被斗者,用平淡的语言表述动乱年代的荒唐行为,用这种喜剧性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悲伤。在《干校六记》中,“我补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描写的是钟书去干校前,夫人杨绛缝补裤子,把破旧的裤子缝补的像“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我们感受到的夫妻间的真情,杨绛对钟书的悉心的关爱和照顾。
31、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你要说张爱玲是个糊涂人,完全不懂政治,也就算了。但她可不糊涂,在抗战期间刻意同日本保持一定距离,在日战区出名但一般不会涉及政治。
32、读到这里,不由想说说另一个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簌溟。文革中,因为主张“不批孔,只批林”而招致大规模地批判。持久的批判之后,主持人问其感受,梁平静作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石破天惊,举世哑然。
33、当然,学院学者的文学也有自己的弱点,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当时并不多热,现在也并不多冷,学院学者的那点矜持和孤傲到底还是给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留下了自己的统一性。在这个意义上,于慈江的这部学术著作是值得重视的,也是有它的出彩的地方的——他摸到了学院学者文学家的脉搏。
34、“堂吉诃德不仅是一个夸张滑稽的闹剧角色。《堂吉诃德》也不仅是一部夸张滑稽的闹剧作品。单纯的闹剧角色,不能充当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读者对他的兴趣不能持久。堂吉诃德虽然惹人发笑,他自己却非常严肃。堂吉诃德不止面貌严肃,他严肃入骨,严肃到灵魂深处。……作者嘲弄堂吉诃德,也仿佛在嘲弄自己。堂吉诃德确是个古怪的疯子,可是我们会看到许多人和他同样的疯,或自己觉得和他有相像之处。”
35、行笔至此,莫名地,我想起一次画家陈丹青这样和记者谈“高兴”:你知道吗,愤怒也是一种高兴啊!
36、杨绛散文中表现出的是一种静观的态度。首先,这是基于前面讲过多次的作者那种对于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没有这种理解,就不可能有这种态度。其次,从根本上讲作者是深深把握着人生、社会和历史的,但在表层又与所谓现实或时代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点似乎容易被误解,仿佛她在取材和对素材的处理上都有些不介入,其实她所写的都是有关人的命运的事情,咀嚼的是人类的痛苦,她的作品是一部完整的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历史。第这种静观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重关系上:一是作者与所描述的人与事的关系,杨绛散文的视角都是主观的,她又很强调理解,但这种理解只是使得她能更客观地表现所写的对象,而不是用主观的东西去替代它们;二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杨绛在她的作品中与读者总是处在平等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似乎只限于介绍,无论所介绍的内容是有关别人的,还是她自己的,行文尽量做到含蓄,简约,她的思想,情感,都不予以特别强调,反倒宁肯少说一点儿,给人多些可以回味的东西。以上两重关系统而言之,都可以说是不强加于人罢。
37、但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万具枯骨,才造得一员名将;小兵小卒,岂能都成为有名的英雄。世上有坐轿的,有抬轿的;有坐席的主人和宾客,有端茶上菜的侍仆。席面上,有人坐首位,有人陪末座。厨房里,有掌勺的上灶,有烧火的灶下婢。天之生材也不齐,怎能一律均等。
38、钱钟书的《围城》很早就读过了,我记得是初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候也不懂太多,没有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背后的女人,只记得那么一句话“城外的人的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即为围城也。却不知这句话来自于同样伟大的女人,杨绛先生。
39、还有杨绛大师87岁先失去女儿,后失去爱人。生离死别的创痛,也写的轻飘飘的。
40、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
41、在我喜欢的人物传记里有一本是《杨绛传》,书里侧面的描写了她与钱钟书生活趣事及历经种种依然相伴一生。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开始恋爱,第二年便订婚了。在钱钟书中年追忆他们第一面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42、胡絜青于1939年通过杨秀珍的引见在北平结识齐白石先生。她稳重大方的言谈举止使白石老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极好,老人当即请她为自己的两位儿子物色补习诗词的女教师。
43、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4、我对这部小说确实特别喜爱。这也说明我为什么特地自学了西班牙语来翻译。堂吉诃德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眼前的东西他看不见,明明是风车的翅膀,他看见的却是巨人的胳膊。他一个瘦弱老头儿,当然不是敌手,但他竟有胆量和巨人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又如他面前沙尘滚滚,他看见的是迎面而来的许多军队,难为他博学多才,能数说这许多军队来自哪些国家,领队的将军又是何名何姓。这等等都是象征性的。
45、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46、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锺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两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锺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随着《钱锺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这些是杨绛先生对已逝亲人最好的纪念。
47、珍惜低谷期的陪伴,感恩所有在自己艰难时期拉自己一把的人。
48、想得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
49、大家想想,虽然这是私事,但如果今天日寇入侵中国了,在中国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会让你的女儿嫁给为虎作歹的汉奸吗?
50、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我和谁都不争”,就是拥有这样淡泊名利之心,杨绛“坐”在人生边上,内心充满安宁与淡泊,过着自己想要的低调的生活,就这样,她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
51、我爱上文学,是在初中的时候。由于父亲是个“国家干部”,他自己也喜欢买书,所以我向他要钱买几本自己愿意看的书,还是不被禁止的。在开始,一个高中的爱好文学的“大朋友”自愿担当了给我选书的任务。他给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选集》,我当时有点不高兴,认为既已经成了“中学生”,还让我读安徒生的“童话”,是有点看不起我;到了第二次,他给我买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就更不高兴了,因为我在小学已经读过一遍,并不想重读一本已经读过的书;所以到了第三次,我就不让他给我选了。而这一次,我自己选购的就是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
52、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53、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54、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55、全书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56、它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57、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少年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其中的文学阅读则在其全部的阅读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这种阅读,在开始阶段,往往是盲目的,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阅读趣味的裹挟的,与阅读对象也像隔着一层布满烟雾的玻璃一样,是模糊不清的,是朦朦胧胧的,是似乎明白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的。这种阅读看来是自由的,实际又是最不自由的,是被当时社会环境的阅读倾向所绑架了的。待到清醒过来,才感到自己已经在一些毫无意义的阅读中浪费了太多的生命,而那些应该阅读却没有阅读的好书则再也没有机会阅读了。正是因为如此,学院文学学者的作用和意义,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才表现了出来。学院文学学者的阅读不是仅凭个人当时的兴趣,不是随大溜的,不是别人读什么自己也去读什么,而是在对文学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才选择那些更有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来阅读的,并且阅读的时候不是仅仅看重其表面的兴趣,而更加重视体味其内在的意味,是带着欣赏的态度、研究的态度和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对象的。这同时也像擦亮了隔在我们和作品之间的那层布满烟雾的玻璃一样,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58、杨绛:这个题目太大了,只好作个概括性的回答。我喜欢和人民大众一气的作家,如杜甫,不喜欢超出人民大众的李白。李白才华出众,不由人不佩服,但是比较起来,杜甫是我最喜爱的诗人。
59、我有时也写点小文章,多属杂忆与杂写之类,等将来攒到一定数量,当结集出版请大家指教。
60、记者随后拨打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话,工作人员也对该篇网传文进行了证伪。2013年,该出版社就曾经进行过辟谣。